北市大黎昕陽在球桌上目光堅定,散發光芒。攝/李心妤
人物特寫

七年國手經歷後「掉隊」 北市大黎昕陽重新來過

「我還是會繼續打!」桌球混雙好手北市大學黎昕陽堅定地說。111年全國大專校院運動會於今(11)日進行桌球賽場最終戰,北市大黎昕陽/李婉瑄直落三(11:5、11:6、11:9)拿下兩人合作首面金牌。 黎昕陽有過七年的國手經歷,更在107年兩次青少年國手排名賽中登上王座,然而他在今年度的國手選拔賽落馬,也是繼108年來,第二次「掉隊」於國手名單外。 「今年沒有選上國手,對我來說打擊蠻大的。」憶起當時黎昕陽依舊難掩失落,他在第一輪決選時,從原本的領先優勢到最後輸了三分敗下陣來,後面又相繼輸給北市大隊友楊子儀、13歲小將郭冠宏。他表示,當時真的太想要國手門票了,「越接近勝利,就越壓不住情緒」,導致失誤節節攀升,最終與正選資格擦肩而過。 前年是黎昕陽成人國手「初體驗」,但實際上107、108年二度挑戰資格失利的他,曾經想要提前結束桌球生涯:「當時覺得同期的選手都選上了,我怎麼還沒選上?」但隨後他轉念決心要放手一搏,調整心態後的他,在109年第一輪選拔賽中,便靠著堅強的實力當選。 黎昕陽於高一時便選上18歲青少年國手,高三時期的他更是18歲青少年國手排名賽的第一名,而前一年的首名寶座是由「小林同學」林昀儒拿下。看到同期選手近年在國際場上發光發熱,他並不會因此覺得忌妒或感到失落,反倒補充:「我從昀儒身上學習到許多東西,他真的是位很努力、自律的選手,能走到現在的成績有他的道理。」 黎昕陽以積極的態度去面對同期選手的崛起,並不忘精進自己的技術,未來他會更加強體能,由於近年來世界桌協多次修改桌球的尺寸,球變得更大也更重,非常需要倚靠身體的能力打出高質量的回球,再加上國手選拔賽需要對戰六輪,因此備足體能是他接下來的首要目標。 經歷著桌球路上的起伏,他想特別感謝父母的栽培與陪伴:「很謝謝他們!現在所擁有的成績以及生活上的一切,都是他們的功勞。」他的爸爸黎天生是桌球教練、媽媽黃月芬也是桌球愛好者,啟蒙了他和弟弟黎昕祐的興趣,一頭栽進桌球的世界裡。家人們十分關注兩兄弟的比賽,更會陪伴他們檢討球賽內容。 「我還是會繼續打!」黎昕陽的口吻沉著、目光堅定,沉澱後的他將帶著眾人期盼的目光重新來過,繼續追尋他的國手夢。

北市大林暐傑收穫公開男生組射擊10公尺空氣手槍個人賽和團體賽銀牌。攝/張博涵
人物特寫

10公尺空氣手槍決賽高潮迭起 全大運「元老」林暐傑憶初心

「射擊唯一困難的點就在你需要拿捏好每個細節,板機、姿勢、身體狀況、心理狀況等,很多都必須是協調的,才能打出一發你要的10分。」北市大學林暐傑今(8)在公西射擊基地展開個人第七度全大運旅程,於射擊男子組10公尺空氣手槍決賽表現沈穩,雖最後遭臺北商大李祐呈驚奇逆轉,仍繳出總分236.9收下銀牌。 本屆此項決賽高潮迭起,第一槍開出後,北市大林暐傑便一路居於計分排行之首,頻頻打出10分以上佳績,至比賽結束前還握有1.1分領先優勢。豈料對手北商大李祐呈在最後一發射出10.9滿分,一舉逆轉戰局,場邊觀眾也驚呼連連。 「因為分差不小,我先看我的成績,想說打9.6分還OK,結果看了螢幕,怎麼第二名?」面對最終賽果,林暐傑笑著表示,對手打出滿分他也只好認了。而他自105年全大運首次納入射擊便參賽至今,卻多次與個人單項金牌擦肩而過,「這次在靶上有拿金牌的慾望,只能下屆再拼拼看。」   林暐傑言談流露盡是對射擊運動的熱忱,「會在靶場打了幾百發,才發現時間過了兩個小時,我很喜歡這種感覺,因為很紓壓,像是進到精神時光屋。」林暐傑小時候對刀、槍等武器感興趣,而他父親正好為警專教授,於是將他引薦給有射擊專業的警專教官吳耀家,後來漸漸打出心得。 然而,從一個喜歡把玩BB槍、玩具槍的男孩,到成為國內頂尖射擊好手,這一路走來並不容易,「以前沒有想說要打好就能打得很好,但現在是太想打好,要很努力、很努力才可能打得好」。林暐傑坦言,現在站上靶場的動機已不像以往一樣單純,背負的東西也愈來愈多了。 即便經歷十幾年選手生涯,林暐傑至今仍在調適面對此運動的心態,也希望藉由培養其他興趣,避免自己過度在意場上表現,「有接觸其他運動,像是潛水,在玩這些東西都是有興趣的,就像當初射擊一樣,再回來練習就比較不會因為打不好而太過糾結。」 身為全大運射擊「元老」,林暐傑也以自身經歷鼓勵初次踏入全大運的新秀們,「其實不用一直想著對手是經驗比較豐富的人,雖然一定會緊張,但不要在還沒上靶就覺得自己沒有經驗。」而林暐傑現為成都世大運培訓選手,也放眼杭州亞運,盼能發揮自身實力,取得代表權。

周楷叡為台灣少數法式滾球運動員。圖/周楷叡提供
人物特寫

不求比他人幸運 周楷叡用努力讓夢滾動

「我一開始真的超討厭滾球的!」 屏氣凝神,將目光放遠於目標球,屈膝、手擺,小銀球畫出一道完美的弧線,最後落地成功停在Jack旁得分。法式滾球從2006年正式引進臺灣,在國內還算是推廣、發展中的新興運動,「靜態、無聊、老人運動」是大多人對於這項運動的刻板印象,但對就讀臺北市立大學的周楷叡而言,滾球卻是他人生不可或缺的存在。 談起接觸滾球的起源,周楷叡的故事真的算是非常特別。多數運動員在轉項目時,大多是因為成績不如預期或是傷勢而被迫轉項,但對周楷叡而言卻只是為了要升學。國中時周楷叡是一名卡巴迪選手,然而卡巴迪卻沒有門路讓他可以升高中,他告訴卡巴迪的呂忠信教練自己還想作為一位選手、還想練體育,呂教練只好帶著他多方嘗試不同項目的練習,最後建議他選擇以體育績優生的身分進入永春高中法式滾球隊,除了練球外,也希望他可以在普通班讀書兼顧學業。當時的周楷叡就這樣糊里糊塗的採納教練的建議,他表示當時自己雖然對滾球毫無興趣,但覺得反正這間學校離家比較近又是普通班,如果真的不喜歡滾球頂多就是退隊回去找教練練卡巴迪,最後他以獨招最後一名的身分正式與滾球結緣。 「卡巴迪是一個很動態的運動,但法式滾球相較之下屬於非常靜態的,一開始沒有比賽的情況下只單純接受基本功的訓練,我完全沒辦法感受到它的魅力。」身為完全沒有基礎的周楷叡,起初只能接受很單純的投擲訓練,相對於原先在卡巴迪世界中的如魚得水,在滾球世界中可是碰了不少壁。不服輸的他為了不辜負呂教練的期待,儘管在滾球練習中受挫仍每天準時到球場練習,甚至秉持著Kobe Bryant的黑曼巴精神比其他人都早到球場開始訓練,也不斷地在空閒時間加練,每比別人多練一天,他就覺得自己好像追上大家一點點,加上學長姐所營造的團隊歸屬感,讓周楷叡開始喜歡練習,也漸漸在練習、比賽的過程中發現滾球的樂趣。 「滾球的每一個動作看起來都很簡單,但就是因為它的簡單,讓每次出手都格外重要,稍有誤差都可能成為勝負的關鍵。」滾球的規則很簡單,大致來說,就是誰的球越靠近Jack就可以獲取分數,誰先搶到13分就贏了。這就像是周楷叡的滾球人生,在高中生涯儘管比賽屢屢挫敗,看著他人得分自己卻總是位居落後,但到了大學儘管面對許多外界娛樂的誘惑,仍持續努力將差距追進。每天下課,他留在球場上練習的時間比在家裡還多;每比完一場比賽,他一定去詢問對手是怎麼訓練的。最後這位沒人看好的滾球小子,竟然在2018年選上了全民運動會臺北市的法式滾球代表隊,甚至在同年選上世界盃滾球錦標賽的國手,這些成就與驕傲都是他始料未及的,但高興之餘卻也迎接了滾球生涯中最深刻的一次挫敗。 以前的失敗都歸因於自己還沒有能力,但當周楷叡練就一身好球藝並站上世界頂尖舞台時,卻在一次的失誤中重重的摔了下來。那是一場攸關晉級的重要戰役,由中華隊迎戰大溪地,周楷叡手上是兩隊最後一顆球,只要他將球丟進得分圈,這場比賽就宣告中華隊獲得勝利,締造中華隊的隊史最佳紀錄,然而就是這顆球、這一次致命的出手擊中了Jack,並將之帶離原先的位置,讓已經到手的四分銳減為一分,也因此錯失了勝利的機會,最終吞下敗仗。比賽後,一位隊友不但沒有給予他鼓勵或是建議,反而告訴他:「你們這些小朋友就是初生之犢不畏虎,你們難道真的相信我們會得冠軍嗎?」聽完這句話加上先前的比賽失誤,讓周楷叡陷入了低潮,甚至一度不想去球場練習,最後是靠著眾人的鼓勵與支持,才讓他重振旗鼓、整頓好受傷的心繼續站在滾球場上。 「我從來就不認同越努力越幸運這句話,我認為真正的越努力不是為了讓事情出乎預料,而是讓每件事都在預料之內。」周楷叡感謝自己在練球過程中的偏執與認份,讓自己準備好每次的機會與挑戰,也期許自己在未來能夠繼續努力,成為臺灣滾球界著名的一號人物。

從體操轉戰跳水的林昀蒂意外獲得亮眼的成績,也讓他重新回歸選手生活。圖/林昀蒂提供
人物特寫

誰說半路出家不成材 林昀蒂跳出人生新篇章

踏上跳板,深呼一口氣,眼神直視前方,剎那間縱躍而下,抱膝、轉體、入水,每個細節都絲毫不馬虎,他是就讀臺北市立大學的跳水選手──林昀蒂,如此流暢優美的動作,不說你可能很難猜到,他其實是半路出家的跳水選手,起初,他是一位體操選手。 從國小練到高中,體操一直是林昀蒂的生活重心,但在高中時,成績開始不盡理想,訓練上也屢屢碰到了瓶頸,他開始懷疑自己是否要堅持自己一路走來的選手路,甚至一度放棄練習,陷入一段渾沌的日子。因緣際會下,林昀蒂認識了跳水的楊美玲教練,出於好奇,他開始接觸跳水這項運動,沒想到原先只是抱著玩玩心態從事的跳水,竟成了大家認識他的契機。 「我那個時候是真的沒有想練跳水。」林昀蒂表示,一開始接觸跳水時,根本沒有把跳水當作未來的專項,只是覺得身為體操選手十幾年了,想要玩玩看其他的運動項目。沒想到這位單純來體驗跳水的門外漢,竟然在短短一個月就收到了楊教練的參賽邀請,參與了他人生第一次的跳水比賽,甚至意外地獲得不錯的成績。雖然林昀蒂並不是在當下就立刻愛上跳水,也仍猶豫是否要加入這個陌生的圈子,但楊教練告訴他:「我讓你來跳水,不只是為了跳水,而是希望你能多看看其他圈子是如何運作的。」楊教練鼓勵他將跳水當作跳板,去學習、發展更多的可能。少了體操的人生,林昀蒂總像是失了重心的陀螺,內心迷茫、徬徨,他不甘過著那樣的人生,與眾多師長討論後,便採納了楊教練的建議, 從東南科技大學到輔仁大學,到現今就讀的臺北市立大學,林昀蒂不斷地在嘗試與尋找適合自己的歸宿。起初轉學至輔大體育系,林昀蒂是為了自己的選手生涯,想要更了解體育產業的環境,而然而在訓練端,輔大卻無法給他充足的訓練時間與環境,因此他決定二度轉學到因世大運而獲得跳水池的北市大。儘管最後因場地規劃與安全疑慮,林昀蒂仍無法在校內進行訓練,但因校風與其地理位置,林昀蒂仍選擇在北市大繼續發展,甚至還修讀了教育學程與研究所。 2016年時,林昀蒂被召集進國進家訓練中心為世大運的跳水項目做準備,也算是完成了練體操時未完成的國手夢。一到國訓中心,他遇到了從小相識的學長──陳智郁、李智凱等人,在訓練之餘,他們也分享彼此的經驗與心得並相互勉勵,如同回溯到從前一同為體操打拼、努力的那段時光,只是這次,大家是在不同的領域各自努力。 從每天練跳水2至3個小時,變成整天都在進行訓練;從興趣性質,到把訓練變成工作,林昀蒂直到進入跳水國家隊教練林子翔麾下才真正明白,原來跳水精神與體操大相逕庭。儘管同樣都有翻騰、轉體等動作,但與平面相比,站上跳板、跳台以高低差進行這些動作是較為輕鬆的。對於有深厚體操底子的林昀蒂來說,在學習這些翻滾、轉體技巧時,他能學習的比普通跳水選手要來的迅速,甚至能達到更高的完成度,除了與體操同要講究力與美,跳水還要追求「精確」,水花不僅要小,還要注意哪些動作腳沒有伸直,轉體週數轉得不足,就很難從裁判老師的手裡拿下完整的分數。 除了在國訓中心進行訓練,林昀蒂與他的搭檔賴昱燕也曾去中國與跳水強權的中國跳水國家隊一同接受高強度訓練,林昀蒂表示,當時的訓練強度相當高,甚至讓他覺得自己眼睛一睜開就是水,眼睛閉起來後還是水,吃飯還會吃到睡著。高強度的訓練儘管使他疲憊,但也令他成長非常多,撇除技術不說,林昀蒂在這段過程中體會到運動不只是運動,而是做人處世的道理,「你從事的那個運動項目精神為何,你這個人的精神就會有點像你的那個項目。」跳水是一項非常在乎小細節的運動,當他練到一定程度的時候,甚至還走火入魔到,會開始藉由觀察他人的姿態與身段,去猜測這個人的想法與個性,完全的將跳水精神滲透入自己的生活日常。 「我其實很感謝自己邁開轉項目的那一步。」林昀蒂形容人生就像跳水,站在跳板上不跳下去,你永遠不知道這一跳表現如何,先做再說,沒有任何行動你就永遠不會知曉答案。林昀蒂感謝當時的自己勇敢做出改變,有幸能在選手生涯留下一些精彩的篇章。 然而目前疫情仍嚴峻,國內外許多比賽尚未重啟,關於未來充斥著更多的不確定,林昀蒂期望繼續充實自己,將自己準備好,在未來疫情稍緩之時,將臺灣跳水隊之名帶入亞洲前八,並投身於大學任教,將自身的故事與經歷,傳遞給更多跳水選手或是與他一樣曾經對於運動生涯感到困惑的學子。 跳板能使跳水選手借助其力,向上延伸,做出轉體、翻騰等高難度的動作,而跳水,也成了林昀蒂生命中重要的「跳板」,成就他更高、更遠、更加絢爛的選手生涯。

羅舒婷靠著自己的努力,一步步朝著夢想前行。圖/羅舒婷提供
人物特寫

「軟」「硬」兼施 羅舒婷「網」住國手夢

「其實我一開始對網球真的一點興趣都沒有!」 羅舒婷,綽號小羅,一位就讀臺北市立大學現於國訓運動中心受訓的軟式網球選手,起初對網球毫無興趣的她,憑藉著母親對網球的憧憬展開了她的網球人生。 羅舒婷從小學四年級開始接觸硬式網球,接受來自球隊的嚴格訓練,在海內外可說是小有成績,但國一從新加坡比賽回來後,卻陷入了人生第一次的低潮,同時也因為比賽成績、叛逆期等因素,她開始迷失自己,甚至一度要放棄運動生涯。羅舒婷當時就讀的楊梅國中主任林俊吉不願讓這位充滿天賦的小選手就這樣放棄自己的才能,幫她報名了田徑與軟式網球比賽,從此她的生活不再只有硬網的練習,還必須用其他的時間進行田徑與軟網的訓練。儘管羅舒婷從國一開始就有稍微接觸軟網,但正式在軟網項目拿到成績,卻是在國二時,因為缺人而去「幫忙打」的全運會。當時代表桃園縣征戰的她尚未把重心放在軟網上,卻意外獲得第八名的成績,起初她不以為意,但林主任卻提出了一個足以讓舒婷改變她選手生涯的提議。 「妳要不要試試看,在這次全中運把重心放在軟網拚看看女單這個項目?」 對於這個提議,當時身陷混沌的羅舒婷並沒有排斥,甚至很自然地接受了。或許是因為經歷許久徬徨迷惘而找到的目標,羅舒婷盡全力的準備即將迎接的全中運,甚至在晚上訓練結束後,還繼續加強至母親下班前來接她。羅舒婷認真的態度在不知不覺中感動了許多學長與球友,當她需要有人陪著練習時,大家也都很樂意給予協助。果不其然,她打敗眾多勁敵拿下了國中第一面全中運金牌,也在與教練、家人的討論下決定切換跑道,往軟網這條路前行。 國家運動訓練中心,是許多運動選手的夢想之地,對羅舒婷來說,卻曾經是場惡夢。大一報著美好憧憬初次踏入國訓中心的她,很快地就被現實狠狠打臉,原先將訓練、比賽想得很簡單,她到了裡頭才發現競爭壓力的存在。每位選手為了要成為國手,甚至獲得更好的成績都拚盡全力的努力與爭取,對於內向、敏感的她而言,少了熟悉的教練、夥伴能夠依靠,不只是球技,人際關係也讓她備感壓力。當亞運國手選拔結束,落選的她離開了左訓中心,儘管失落,但她更發現自己對於那個國手位置的渴望,她回歸校園並將國訓中心所學到的訓練方式帶到自己平時的練習,甚至不辭辛勞地在每個週末回到臺中、回到自己熟悉的球場練球,儘管過程疲累,但也收成不錯的成效,這位認真努力的女孩接連拿下世界盃、亞洲盃的國手資格,也算是圓了當時媽媽對於自己的期許。 「其實幫助我的人真的很多,但如果真的要選一個人的話我應該會選擇我的另一半吧!」現同樣於國訓中心接受訓練的軟網選手張祐瑄是羅舒婷交往多年的男友,兩人交往前期常常因為雞毛蒜皮的小事而有爭執,但在相互磨合後,張祐瑄成了最懂她的人,常在自己需要的時候給予支持與陪伴,也讓舒婷在這次重新踏進國訓中心後比較不那麼害怕。羅舒婷也跟我們戲說她們以前每次約會其實都是在球場,或許就是因為如此有特別的「約會」,讓奔波與練球的辛勞變得不那麼苦了吧! 喜愛小孩的羅舒婷除了選手身分之外,也是臺北市立大學的師資生,儘管教育學程的課業繁重且複雜,她卻從未想過要放棄,明確的分配練球與唸書的時間,讓自己能在有限的時間做最大的努力與效用。儘管很疲憊,但她認為再累也都會有收穫的,或許結果並非一定是美好的,但在過程中總能獲得、理解或是感受到一些什麼。對於未來,她期望自己能夠完成自己在軟網的終極目標--成為亞運國手,以及完成自己幼時的夢想,成為一位將軟網快樂回饋給學生的正式老師。 軟網與硬網最大的不同在於球彈跳的路徑,正如羅舒婷的人生,原以為要往硬網發展,卻在落地後換了方向往軟網前進,這顆球接下來回彈到什麼樣的高度呢?以她堅韌的毅力與充沛的拚勁,也許會向陽光的方向前進成為那顆耀眼的明日之星吧!

曾國烜為臺灣少數的跳繩大專運動員,目前已代表臺灣征戰多國。圖/曾國烜提供
人物特寫

開創跳繩新世紀 男「繩」曾國烜從未想過放棄

「快點!阿國要比賽了!」當他要踏上比賽場時,你能聽到兩側的觀眾席蠢蠢欲動,小朋友拉著彼此想擠到最前排欣賞;教練們放下手邊工作想看看這次又有什麼新花樣;家長無不拿出手機錄影,回家勉勵自己的孩子希望能成為下一個他。而他,是就讀臺北市立大學的曾國烜,也是臺灣碩果僅存的大專跳繩運動員。 國小三年級時,媽媽要曾國烜選擇一個社團加入,剛好哥哥的同學是跳繩隊的隊員,他便抱持著試試看的態度加入了跳繩隊。剛接觸到跳繩的曾國烜對於一切都感到新鮮有趣,也漸漸喜歡上跳繩這項運動。到了四年級,他開始有代表學校比賽的機會,因為他接觸的早,鮮少有同樣水準的同齡同學,大多是跟著學長姐一同比賽與競爭,比其他同學較早累積實戰經驗的曾國烜也在五年級後稱霸整個臺北市。 直升上弘道國中沒多久,學校的跳繩隊獲選入臺北市青少年民俗訪問團,曾國烜開始接觸到舞蹈、武術、體操等融入於表演中的元素,同時在公演前還有為期20多天的集訓期,這段日子隊員須全數住在學校不能回家,家人亦不可探望,對於曾國烜與他的家人來說,是第一次長時間的分離,待公演結束,他還記得媽媽對他說:「你這麼一個小朋友,儘管這一路來有很多人幫助你,但我知道接下來一定很辛苦,你自己若選擇堅持,我會支持你,只是我會覺得很捨不得。」 有了家人的支持,曾國烜帶著跳繩繼續前行,在高中時他接觸到來自香港的跳繩國際賽制與技術,儘管是同樣的項目,但對當時的曾國烜而言卻像是截然不同的世界,他又好像變回小學三年級那個剛接觸跳繩的孩子,對於一切都抱持著好奇心充斥熱情。他開始調整自己的動作編排,將挑戰性較高的動作替換為穩定成功的招式,降低自己的失誤率,提升自己無論於表演或是比賽時的穩定度,最後終於在107年全民運動會拿下冠軍。 跳繩運動在臺灣並不如國外來的風行,儘管政府將之列為民俗體育,在體育課時也都會學習,但眾人對跳繩的印象大多停留於多迴旋,對於花式動作鮮少接觸,這使曾國烜推行跳繩的過程相當艱辛,甚至因為臺灣賽制與國際賽制的不同,導致許多年長的裁判並未接觸來自國外的新穎技術而有了「看不懂」現在年輕選手動作的情況。有時已經拿出了最厲害的招式,但觀眾因不理解、沒接觸認為只是雕蟲小技的狀況也屢見不鮮讓他有些灰心。儘管如此,曾國烜還是想不斷的去突破,除了到各學校、運動中心進行推廣活動,也將自己所學傳授給更多的學生,企圖讓更多人能夠從事跳繩運動、了解跳繩運動。「其實我國小的時候,就想要成為跳繩教練了!」抱持著這份想像,曾國烜完成了幼時的憧憬,甚至因為跳繩而去了許多國家,為自己開拓更遼闊的視野。 曾國烜國小的啟蒙教練楊尊全教練雖已高齡80歲,但他長期指導跳繩至今的智慧與經驗對於身為菜鳥教練的曾國烜也仍然受用,甚至看見恩師年屆耄耋仍投身於跳繩教育,讓他更有了堅持與努力的目標。來自澳門的Jacky教練是曾國烜大學後才與其他同好請來的跳繩老師,Jacky教練帶來了澳門的專業跳繩訓練方式,引導他們如何去思考一個跳繩動作的執行,自己去體驗、思考該如何完成這個動作,給予他們全新的跳繩思維。「跳繩對我來說就像是一個道理。」 從小跳繩跳到大的曾國烜,可說是與跳繩一同長大,對於他而言,因為跳繩才讓他有了與他人不同的人生經歷及體會,跳繩陪伴他度過許多困惑、迷惘的日子;也帶領他到過許多不同的國家、登上不同的舞台,但至此曾國烜並不滿足,好強的他除了想再次拿下全民運冠軍外,也希望未來能夠在臺灣跳繩史上成為舉足輕重的一個角色,帶領臺灣未來的選手一同進軍世界於國際立足,證明臺灣的跳繩實力也證明跳繩是一項有趣且變化萬千的運動項目。 「我要跳到我不能跳為止,我要跳到我真的沒有能力參與比賽或是完全跟不上時代時我才甘願退出,就算我的競爭力不再充沛,我也要拿起跳繩跳到最後。」

「扯鈴小王子」張駿煌用扯鈴創造出自己的故事。攝/許淳婷
人物特寫

「扯鈴小王子」張駿煌 舞出自我扯鈴路

臉蛋白淨俊俏、長腿筆直纖細,就讀臺北市立大學的張駿煌在扯鈴界有許多稱號,最為大家風傳的就是「扯鈴小王子」一說,而說起他與扯鈴的緣分,可要回溯到國小二年級一次的社團活動,從此便開啟了為期至今12年的扯鈴之路。 小二時剛接觸扯鈴的張駿煌深深地被這個變化多端的「玩具」所吸引,在社團結束後,他與其他同樣也想繼續學習扯鈴的同學們找老師增進自己,他學得很快也很有成就感,甚至開始參加比賽。儘管每週三天平日晚上,加上周末整天的訓練辛苦,但他仍然甘之如飴,不斷的想讓自己的技術變得更好、更強。 直到小五時,他迎來了第一次想放棄的念頭,當時的他正在進行三鈴的練習,對於大部分的扯鈴選手而言,三鈴是一個相當大的關卡,對他也是如此。「我怎麼做怎麼試都不見好轉,那個時候我就在想,我真的適合練扯鈴嗎?還是我就當成興趣國小畢業後就不練了。」恰好當時張駿煌認識了其他教練,嘗試別種練習方式後開始慢慢有了起色,同時張駿煌給予自己一個目標--「我要在更大的賽事中拿下成績!」果不其然,在2012年的高雄城市盃扯鈴運動大賽中張駿煌成功拿下第一名,同時也奠定自己在扯鈴比賽中的信心。 在扯鈴圈有人一度稱全臺三位扯鈴技術非常強的國中生為「三巨頭」,張駿煌就是這三巨頭之一。這個稱號令他一方面感到非常高興,但也讓他意識到他與其他選手除了技術並駕齊驅,在風格上如出一轍,他開始思考要如何跳脫框架,找出屬於自己的特色與風格。苦惱的張駿煌做出許多嘗試但都不太適合自己,因而尋求了父母的意見。曾任職於唱片業的媽媽鼓勵他學習街舞,將舞蹈融入扯鈴,與其他選手做出區隔。在學習街舞後,張駿煌不斷嘗試將街舞融入扯鈴之中,但事情哪有那麼簡單?兩個不同項目相互碰撞並不是每次都能獲得亮眼的火花。「我常常就在想,我真的要這麼做嗎?」克服重重挑戰後,張駿煌終於找到自己的定位,也成功用嶄新的風格贏得2017年亞洲盃國際扯鈴錦標賽與107學年度全民運動會的冠軍! 升上大學後的張駿煌,加入了北市大的文化藝術隊,雖在其中找到歸屬感,然而起初他並不適應這樣的團體生活,他不再能任意安排自己的訓練菜單,必須去學習如何與他人一起共事,「以前我都自己一個人練習,但現在到了固定時間會有一群人跟我一起做同一件事情,就會覺得比較沒有哪麼孤單。」有了夥伴的陪伴與砥礪,張駿煌更前往中國達人秀參與競賽,與其他表演藝術者相互競爭、切磋,最後以融入中國元素、加入鼓藝的作品《鼓舞技揚》成為繼2012年宋佳政學長之後首度以扯鈴拿下中國達人秀前三名的扯鈴選手。張駿煌表示,達人秀對他來說,是前進國際的第一步,拿下臺灣所有比賽冠軍之後,他想跟隨扯鈴前輩們的腳步,到世界各大馬戲比賽、雜技比賽闖蕩,用自己的方式讓世界看見自己,也讓扯鈴代替語言傳遞更多的訊息。 許多影響運動員最深的人物或許是該運動員的教練,但對於張駿煌而言,是他最親近的家人。不如其他運動,多數扯鈴選手並不像其他項目一樣進入體育班進行訓練。大學以前,張駿煌一直是自己單獨練習,他的父母就充當了教練,緊盯著他的每一次練習、與他一起腦力激盪比賽套路的編排,對張駿煌而言,父母不只是家人,也是他的諮詢師與朋友,在每一次面對挫折與失敗時給予自己鼓勵;在每一次處於徬徨或渾沌時指引方向。「若沒有他們盯著我繼續練習,我現在可能就是一位很一般的大學生,沒有那麼多精彩的經歷,過著很普通的生活。」張駿煌笑著說道,從他的眼裡可以看出他有多不願屈於平凡,他與父母的羈絆是多麼的深厚。 「我其實一直都有在努力,讓我的表演能夠傳達更多東西給別人,無論是開心、正面的能量,希望我能夠創造一個可以感動別人的表演,可以融入更多舞蹈元素或是各式各樣我沒想過的元素,成為一個獨一無二的扯鈴人。」

加入聽障國家代表隊後,吳尚澤籃球實力漸增,站穩主力球員位置。圖/吳尚澤提供
人物特寫

擁抱生命中的美好缺憾 吳尚澤的籃球哲學

就讀臺北市立大學的吳尚澤,從小就愛運動,棒球、搏擊、籃球都有接觸,因為家人的建議開始打籃球,自己也打出興趣。但剛升上國中就迎來生活中的低潮期,遭遇家庭變異,還有生病引起的輕度聽力損害,陷入負面情緒的吳尚澤無心讀書,卻因特教老師的一句話改變他的人生:「要不要去聽障籃球營?」原本只抱著試試看的心態,沒想到被教練相中,以最小年紀15歲入選聽障國家代表隊的成員,從此開啟他不凡的籃球人生。 對於當初得知自己聽力開始出現狀況,吳尚澤坦言:「一開始不能接受,覺得為什麼自己變成這樣,會想說我是不是變成怪人。」直到參加聽障代表隊,發現大家都一樣,才逐漸轉換心態。 「現在覺得聽障也是個優勢,我可以看到兩個世界,聽障的世界跟一般的世界還是不一樣。」吳尚澤以正面的態度看待,把身上的劣勢轉換成優勢。因為聽障的身份,讓他的觀察力與專注力都比一般生還要高,在場上容易觀察到隊友的移動,也培養出一定的默契,藉此避免聽不清楚而造成戰術上的執行漏洞。 加入國家隊至今已經6年的時間,每年都會征戰大大小小的賽事,包括世界聽障籃球錦標賽、聽障奧運等等,吳尚澤也努力從其他國家身上學習,「我理想中的球隊是結合立陶宛的團結、日本的態度、希臘的拼勁、澳洲的目標一致。」北市大的球風以「快」為名,防守雖不特別厲害但很強悍,吳尚澤盼透過分享自己的經驗,來提升球隊應戰的態度。 身為北市大的副隊長,吳尚澤從大一作為球隊中的配角,到現在大三是隊上發動進攻的箭頭,只要隊友有疑問的地方,都不吝嗇給予幫助指導。他希望球隊可以是個和樂融融的地方,不要太拘泥在學長學弟制,團隊氣氛好對於場上表現也會比較好,籃球是五個人的運動,少了一個人都不行。 當初開始打籃球有一部份原因是受爸爸影響,爸爸同樣身為運動員,會教他一些運動員如何面對問題的態度。不只運動方面,日常處事他也以爸爸為模範。高中才接觸正規籃球訓練的吳尚澤,同時在國家隊與學校之間兩邊跑,繁忙的訓練讓他吃不消,一度萌生退出代表隊的念頭,但他想起爸爸曾說過:「不管遇到什麼問題,堅持下去才會有結果。」就繼續在兩邊打拼,這也造就吳尚澤勇於挑戰、不輕易放棄的個性。 課閒之餘,吳尚澤也會到光復國小的社團帶小朋友訓練,他期許自己不只能夠帶給小朋友球技上的內容,也盼將爸爸的觀念、態度教給小朋友,希望他們養成積極的態度。 大學生涯還有一年半的時間,但吳尚澤對於未來已經有初步的方向,可能會考取北市大的研究所,或是踏入社會到弱勢學校擔任體適能老師,有能力也會回到聽障代表隊給予幫助,用自身的經驗來開導同樣懷疑自己的選手,無論最後選擇的是哪一條路,很肯定的是,吳尚澤都會抱著報恩的心來回饋過去幫助過他的這一切,繼續在體育圈紮根。

北市大柔道選手王永瀚。圖/王永瀚提供
人物特寫

克服心結再戰自我 王永瀚的柔道之路

立體的五官,留著一頭神似韓國花美男俐落的短捲髮,嬌小的個頭卻有著精壯的體格,在場上靈活的移動著,他是年僅19歲的柔道小將王永瀚,曾在108年全國大專校院運動會奪下男子66公斤級的銅牌,現為東京奧運柔道培訓隊成員之一,目前就讀臺北市立大學技擊運動學系二年級,對於柔道,有著不輸給任何人的熱情。 ●緣起─因緣際會 王永瀚在小學四年級時,於姊姊工作的地方,因緣際會下參加了警察局開放國小生參加警局開設兒童柔道班的課程,這開啟了他與柔道的緣分。王永瀚於小四、小五時期是以社團性質參加,一週練習一次,直到小六後就停止了,但並未因此就切斷他與柔道的連結。 國小畢業後,王永瀚就讀離家近的高雄市中庄國中,中庄國中的體育班當時有在招收柔道項目。之前雖然以玩票性質在學習柔道,王永瀚如願於國中開始接受柔道正規訓練,首次參與比賽是國一下學期的全國比賽,當時的他雖體重過輕,仍傾盡全力在賽中奮力一搏,最後的賽果不如預期,卻也因為落敗,讓他深刻感受到「不喜歡輸的感覺」,他告訴自己回去要勤加訓練。 然而,正當他要重整旗鼓時,在一次實戰訓練中,王永瀚不慎被在旁訓練的人壓到左小腿導致脛骨斷裂。王永瀚花了將近一年的時間復健,在準備重回賽場的時光中,他回憶:「那次的受傷讓我學會動更多的頭腦去思考。」再回到柔道場上的他,對柔道有了更多不同的想法,因為受傷過,他更能專注於細節中。 王永瀚高中進入高雄市文山高中體育班,他表示,國中時的練習多在於柔道的基礎訓練及老師傳授的觀念,升上高中後的王永瀚反而更清楚自己在訓練上需要什麼,他把自己對於柔道的想法勇於和老師分享,才能讓自己更為突破。 ●追夢─築夢踏實 高中時期,王永瀚逐漸「摔」出亮眼的成績,在全國中正盃柔道錦標賽中,擊敗當時的勁敵臺東體中選手劉威利拿下金牌。路途看似順遂,但並非如此,兩人再度於全國中等學校運動會的決賽碰頭,這次王永瀚並未延續氣勢拿下冠軍,他笑說:「柔道比賽就是有輸有贏,再強的人也未必會一直贏。」 王永瀚未因此失去鬥志,他以加倍努力回應這次的挫敗,並在下一次的賽會中獲選2017年亞洲青少年柔道錦標賽的代表國手。初次入選國手,王永瀚藏不住內心的喜悅,雖然最終只獲得第五名,但歷經比賽的洗禮後,他感受到人外有人,天外有天,自己仍有許多不足的地方需要加強,對這樣的成績他有些失落,但王永瀚說:「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就沒有遺憾。」 ●轉折─浪子回頭 升上大學之際,王永瀚起初選擇就讀家鄉高雄的樹德科技大學,許多關心他的師長都勸他繼續修練柔道,而王永瀚有感於當初在代表隊集訓時,奶奶的辭世對他衝擊甚大,於是高中畢業後,他並未投入傳統名校,想多陪伴在家人身邊。 在樹德科大的日子裡,王永瀚練習柔道的時間相對減少,他當作給自己的休息,隨著時間日子逝去,他彷彿失去了方向和目標,也過得不開心,直到他代表樹德參加全大運拿下銅牌時,讓他有了想再重新回到柔道場上再超越自己的念頭,他說:「那次的比賽對他而言是一個轉折點,讓我知道我還能更好!」 憶起在樹德沈澱一年,王永瀚道:「我才知道其實自己內心真正渴望的是繼續練柔道!」為此,他更感謝的是,國中教練李儒芬老師,李老師告訴王永瀚,家人想要的不單單是他的陪伴,陪在身邊並不代表是孝順,家人希望的是他能為自己的夢想努力、打拚,那才會是家人所期望的。這一席話將王永瀚的心結解開,透過高中教練張丙松老師的幫助,他毅然決然下定決心轉學至北市大,再續柔道前緣。 ●重生─挑戰自己 柔道帶給王永瀚的改變,除了擁有強壯的體格外,從中亦能獲得榮耀及成就感,最重要的是他學會禮節和尊重,且將柔道上吃苦耐勞的精神及態度,用以面對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種種。 重新再回到競技路上的王永瀚,沒有辜負父母的期望及師長的鼓勵,現在的他,很喜歡,也十分珍惜現在與柔道環環相扣的生活。王永瀚從國中成為柔道選手開始,一直以這樣的心態告誡自己:「努力不一定會有收穫,付出得多不代表得到的結果會多美滿,但若不努力不付出,最後只會一無所有與後悔。」所以王永瀚不做讓自己悔恨的事,即便是他休息一年再回到道場上的決定,那都是他走過的青春與曾經,他坦然地道:「唯有失去過,才會知道自己最渴望及最重視的是什麼。」 一路至今,王永瀚感謝家人的支持與陪伴,讓他能無後顧之憂地追逐夢想,他把握「重生」的機會,珍惜所有,把握當下,對於目標,他道:「希望自己能不斷突破,一步一腳印走進國際舞臺!」 心之所向,身之所往,一個與你、我一樣的追夢者。他是王永瀚,他在柔道場上的一舉一動,都展現著他為柔道全神貫注、傾注全力的熱忱與熱愛,而你的目光再也無法從他努力的身影上離開。

北市大鄭德維將轉戰世新大學。攝/陳柏翰
人物特寫

再給我一次機會 鄭德維重拾書本續戰UBA

「籃球是我生命中的貴人,帶給我許多回憶,也教會了我人生態度。」鄭德維說道。曾經是個為了升學而努力唸書的普通高中生,因一顆半路殺出的籃球,改變了他的人生,他是鄭德維,一位從書本中走出來的球員。 • 曾經的「屏中魔獸」 「高中時的名氣我看很淡,這只是個過程,做好自己最重要。」屏中五虎是HBL102學年度最令人津津樂道的話題,當年的屏中以黑馬之姿,一舉從資格賽殺進冠軍決賽,鄭德維就是當中五虎的一員,也風光拿下該年度籃板王,加上自身又是屏中升學班學生,文武雙全的表現,令當時的媒體也為他冠上一個「金頭腦」的封號。 「我曾想過自己能跟一般大學生一樣玩社團、參與系學會。」鄭德維笑說。HBL結束後,當時的他沒被一切的榮耀沖昏頭,而是思考未來的路該如何走,家人期盼鄭德維能夠穩定往籃球路發展,而他自己卻希望能與高中一樣,打球讀書同時兼顧,但在與家人多次討論後,鄭德維決定專心往籃球路發展,選擇了李逸驊(原名李雲光)教練領軍的臺北市立大學。 • 大學之路 一路波折 大學成了北市大新鮮人,但接下來的籃球路卻沒有想像中順遂,除了面臨轉型的問題,傷痛始終伴隨著鄭德維大學四年,菜鳥球季,鄭德維因腳傷缺席了大半個賽季,大二時球隊升上公開一級,正想在公開一舞台大展身手時,手指又因練球斷掉,只能借助鋼板撐完賽季。 而大四這年,北市大擁有七名畢業生,此時的他心想:「該是我們拼四強的時候了吧。」不料又於聯賽開打前,在打練習賽時肩膀脫臼受傷。 「大學這四年我比別人認真,比別人花更多時間在自主訓練,為甚麼每次受傷的都是我,為甚麼那麼不公平。」肩膀受傷後,鄭德維問了問自己,大學四年自己到底做了些甚麼,對自己很失望,想為球隊出一份力,但卻只能坐在板凳席上喊聲。 「上帝如此對待你,可能是希望你用不同的方式來幫助球隊。」鄭德維說,雖然對自己很失望,但也很快就收拾情緒,在預賽階段身兼助理教練幫助球隊前進,而北市大也在預賽4連敗後拉起一波7連勝,最終順利進入八強,鄭德維也笑說:「說不定當時球隊因為我沒打才能造就這波連勝,所以很多事情都很難說。」 • 對於教練 心中滿是歉意 八強複賽最後一役,北市大以76:66擊退臺師大,奪下第六名也是近10來最佳成績,不過鄭德維該場比賽卻犯滿離場。「走下場時,眼淚在眼眶打轉,我試著用微笑來掩蓋想哭的情緒,心中想著四年就這樣結束了。」 雖奪下大專聯賽第六名,但鄭德維心中滿是自責,自認對不起教頭李逸驊,在球隊拍完大合照後,鄭德維向李教練說:「教練抱歉,這四年我沒有好好幫助球隊。」語畢,鄭德維情緒瞬間湧出,眼淚早已流滿面。 「高三還沒打出名堂前,光哥就已對我們感興趣並釋出很大的誠意。」對鄭德維而言,李逸驊教練不僅僅是教練,更像是爸爸,私下與球員相處完全無隔閡。 在李教練嚴厲的籃球訓練外,鄭德維也在教練身上學到許多課業之外的做人處事之道,尤其是邏輯思考的訓練,李教練常會在事情決策時,讓球員轉換角色去思考為何教練會去做這些決定,「先學會待人,再學如何處事,這是我這四年在光哥身上學到的」鄭德維說道。 • 重拾書本 下一站 世新大學廣電所 自北市大畢業後,鄭德維並沒往當初規劃的職業之路邁進,反而繼續往研究所發展,他也回歸一般生身分去考取世新大學廣電研究所,鄭德維坦言,在北市大四年除了打球外,系上的課程與自己興趣並不相符,深知自己不是走教職的料,加上過去四年個人成績並不出色,並開始規劃其他出路。 「用最後這一兩年的時間,去嘗試自己感興趣的東西。」即便大學是籃球專項生,鄭德維仍舊對自己喜愛的電影製作過程相當感興趣,在UBA結束後,開始研究考取碩班的相關資訊,也在畢業前將自己的多益成績突破800分,與師長交換意見後,毅然決然的選擇報考世新廣電。 而在備考那段時間,鄭德維坦言相當辛苦,自己雖然對拍影片有興趣,不過也只能算是半路出家,經許多朋友的協助與指導,好不容易才能完成屬於自己的作品。 「除了往自己的興趣發展外,我想再給自己一次好好打球的機會。」鄭德維表示,過去四年自己在球技上辜負很多人對他的期待,所以考上研究所,算是給自己再一次機會去展現自我,而在碩班的新目標,他簡單直說:「目標只有一個,幫助球隊重返公開一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