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子鈍劍團體戰最終擊敗法國,拿下第七名佳績。攝/大專體總
世大運

鈍劍男團首闖八強 一分差惜敗仍創隊史最佳

2025萊茵魯爾世大運擊劍賽事22日最終日賽程,中華隊在男子鈍劍寫下突破性成績。由陳致傑、許勝閎、陳弈通與岳哲豪組成的團體,在首輪以45:33擊退英國,隊史首度闖進八強,突破過往從未晉級的紀錄。 對戰英國一役,中華隊全員上陣、輪番得分,全場掌握主動權,最終以雙位數差距挺進下一階段。而八強戰遭遇日本隊,雙方實力接近、戰況膠著,中華隊一度取得穩定領先,可惜決勝局遭對手強勢反攻,最終44:45一分之差飲恨,無緣晉級。 雖與獎牌擦肩而過,但鈍劍男團不僅首度躋身八強,與亞洲強權戰至最後一刻,接續排名賽先37:45負德國、再45:33力壓法國,拿下本屆賽會第7名,展現中華隊在國際舞台上的進步與潛力,也寫下我國參戰世大運擊劍的歷史新頁。   教練陳柏槐賽後坦言,最後幾劍確實充滿變數:「在判決上有些東西比較主觀,要給左邊或右邊就是看裁判觀點,我們也只能針對有利部分向上反應。」他指出,最後一劍選擇向後拉開再發動攻擊,但裁判認定我方「向前時間過長」,即便對手其實仍在原地準備,「這就很吃裁判的觀點,我們當然也尊重判決」。 至於比賽中幾波連續失分,教練也提到,目前選手在國際賽經驗上仍稍嫌不足。「如果經驗再多一些,轉換節奏和臨場調整上就能更快。」不過他強調,團隊整體表現絕對值得肯定:「我覺得他們真的不輸其他選手,今天這44分是大家一起打出來的,每個人都有功勞。」 選手同樣難掩失落與自責。陳弈通直言:「感覺真的很不好,差1分太近了,大家都很拼,真的很可惜。不過大家一起完成了這場比賽,我仍為團隊感到驕傲。」 最後一棒出戰的陳致傑則説:「今日整體掌控其實都不錯,但越想贏反而越緊張,容易分心。關鍵的一劍,其實兩邊都還有空間,但裁判可能比較接受對方節奏,我當下也該調整自己的打法。這場輸了,問題還是出在自己。」 另一部分,21日男子銳劍團體賽則由徐浩、林韋宸與吳祥慶組隊出擊,首輪面對愛沙尼亞展開激戰,雖奮力緊咬比分,仍以35:45惜敗,未能晉級16強。

陳致傑八強惜敗仍追平參賽最佳紀錄。攝/大專體總
世大運

男子鈍劍陳致傑獨闖八強 平個人參賽最佳

2025萊茵魯爾世大運擊劍賽事,今(19)日進行至第三天賽程,男子鈍劍個人賽由陳致傑、陳弈通、許勝閎、岳哲豪登場。其中陳致傑表現最為亮眼,一路過關斬將挺進八強,最終惜敗給韓國選手未能往前邁進,他說:「原先目標設定要奪牌,很可惜沒辦法達成。」 陳致傑在分組預賽展現穩定劍術,以5勝1敗晉級淘汰賽。32強先擊退烏克蘭選手,16強再退香港選手,最終在八強戰遭遇韓國強敵,以13:15落敗無緣更進一步,「當時腦袋一片空白,加上心理壓力過大。」即使追平2019拿坡里世大運第5名佳績,他語氣仍難掩失落。 陳弈通則在32強提早遇到義大利奧運名將Damiano DI VEROLI而止步。岳哲豪和首次踏上世大運舞台的許勝閎在64強戰中遭到淘汰。   雖然四位選手在個人賽無法踏上頒獎台,不過接下來還有團體賽,連三屆率隊拚戰的陳致傑則透露:「今天打下來比賽場地更加熟悉,身體狀態也不錯。」期待四人攜手有所突破。 昨日結束的男子銳劍個人賽,徐浩、林韋宸、吳祥慶皆於淘汰賽首輪惜敗,而陳品叡未能從分組賽突破,21日還有團體賽能拼搏。

鈍劍好手陳致傑三度出戰世大運。攝/大專體總
世大運

鈍劍陣容延續亞錦賽佳績 銳劍睽違八年再戰世大運

2025萊茵魯爾世大運擊劍賽事於7月17日在德國登場,中華隊本屆參加3個類別、共9位選手出賽,除了連三屆與會的男子鈍劍,還有繼2017臺北世大運後、睽違8年再亮相的男女銳劍好手參戰,力拚突破歷屆成績。 近年在國際賽歷練下,男子鈍劍逐步展現團隊戰力,成為本屆代表隊一大亮點。陳弈通、陳致傑、許勝閎六月先在亞錦賽合作,奪得團體銅牌(當時另員為郭均祐),他們八強擊敗上屆銀牌韓國、四強40:45惜敗上屆金牌中國,最終名次與香港並列,為世大運前的重要實戰經驗。 其中陳致傑曾於2019年拿坡里世大運男子鈍劍個人賽名列第5,刷新中華隊世大運擊劍最佳個人成績,將三度參戰的他,在亞錦賽也取得個人第5的突破,近期狀態高檔。陳弈通曾為2018年雅加達亞運代表隊最年輕的擊劍選手,2024年巴黎奧運先在亞洲及大洋洲區資格賽奪冠後,成為中華隊睽違36年首位重返奧運殿堂的男子擊劍選手。兩人再攜手上屆班底岳哲豪,將以豐富經驗與新血許勝閎聯手出擊。 男子銳劍則由徐浩、林韋宸、陳品叡與吳祥慶組成,四人近兩年分別持續參加亞洲錦標賽、亞洲盃及世界盃等國際賽事,也是國內各錦標賽的常勝軍。此外,徐浩和陳品叡二月初先參加塞爾維亞舉辦的世界青年男子銳劍錦標賽,徐浩更是一路闖進36強,雖最終不敵義大利選手,但也獲取寶貴經驗。 吳米雅是本屆唯一的女子鋭劍選手,今年六月她在亞錦賽擊敗哈薩克選手進入16強,並和勁敵中國選手正面對決,從開賽落後3分追至14:14,最終以決一劍惜敗,展現其與亞洲頂尖選手高強度對抗的能力,也作為世大運賽前的重要歷練。 擊劍分為鈍劍、銳劍和軍刀三種劍種。鈍劍的得分部位是軀幹,攻擊時必須掌握進攻權;銳劍得分範圍為全身,不需要進攻權;軍刀可用刺擊或劈打,得分部位限上半身,同樣需顧及進攻權。個人賽比賽時間為三局,每局3分鐘,或先達15分者獲勝。團體賽由每隊3名選手輪流出賽,採九局接力制,每一局比賽的目標分數為前一局的基礎上再加5分(如第1局至5分、第2局至10分,依此類推),率先累積至45分的隊伍即為獲勝。 中華隊自1995年福岡世大運首次參賽擊劍賽事以來,中間曾缺席5屆,自2011年重返賽場後,2017年主場出戰更曾派出女鈍劍、銳劍、軍刀及男銳劍各項好手,最佳成績為陳致傑於2019年創下男鈍劍個人第5,本屆將再力拚個人及團體賽的突破。 2025萊茵魯爾世界大學運動會擊劍代表隊 男子鈍劍:陳弈通、陳致傑、岳哲豪、許勝閎 男子鋭劍:徐浩、林韋宸、陳品叡、吳祥慶 女子鋭劍:吳米雅

輔大鈍劍女團首次在全大運亮相即摘金。攝/陳品儒
綜合

輔大鈍劍女團全新組合 力退臺體攜手奪金

「喜歡大家一起訓練和比賽,因為自己一個人其實很難堅持下去。」劍齡七年的輔仁大學丁儒嫙說道。 114年全大運擊劍賽事今(30)日舉行公開女生組鈍劍團體決賽,重演上屆金牌戰對決,與上屆勝者臺灣體大再度激烈交鋒,最終輔大完成甜蜜復仇,以45:19擊敗對手摘金。 本屆輔大陣容大幅更動,由丁儒嫙、鄭孜音與林育葳組成,日前才在個人賽包辦金銀銅牌,實力備受矚目,臺體則僅有呂仁軒連兩屆參與女鈍團體賽。 「就跟平常訓練一樣正常去發揮。」賽後丁儒璇回憶這場金牌之爭說道,不過她也不諱言稍早四強賽隊友心態鬆懈,她立刻提醒大家振作精神、調整狀態,「我在場上比較嚴肅,習慣扮演穩定團隊的角色」。   丁儒嫙、鄭孜音與林育葳目前皆就讀輔大體育系大一,本屆首度參加全大運就繳出亮眼成績,場上沈穩令人驚艷。丁儒嫙出身運動世家,於中正國中初識擊劍,高中便立志成為選手,「既然選了就要走下去」。雖過程中一度遭遇低潮,但她從未想過放棄。 鄭孜音同樣出身中正國中,場下稚氣未脫,場上卻霸氣十足。高中曾獲全中運個人鈍劍銀牌、團體銅牌,比賽經驗豐富的她,談起擊劍眼神閃閃發光:「贏了比賽就很快樂。」 輔大團體三人皆以體保生身分進入大學,平時每週訓練五天、每次3小時,長久以來難免倦怠。丁儒璇也不吝分享:「賽季結束會讓自己放假,再重新投入訓練。」她也認為除了家人的支持,更重要的是有隊友並肩作戰、互相砥礪,自己才能一路堅持至今,並一舉拿下全大運鈍劍個人團體雙金。 114全大運擊劍成績 公開女生組 鈍劍團體賽 金牌:輔仁大學(林育葳、鄭孜音、丁儒嫙) 銀牌:臺灣體大(林韡庭、張綺真、王芷宥、呂仁軒) 銅牌:臺灣大學(陳迺驊、陳妍均、吳宇彤、高梓菁) 銅牌:國立體大(朱芷葳、金家綺、劉芸安)

政大女團宰制鈍劍團體賽,收下五年內第4金。攝/陳葦澤
綜合

政大鈍劍女團五年奪4金 嘉藥廖偵羽當學妹定心丸

114年全國大專校院運動會擊劍今(30)日舉行一般女生組鈍劍團體賽,金牌戰由國立政治大學迎戰嘉南藥理大學,陳彥余、林芳頡、陳立晴與陳宜君展現團隊戰力,以45:27擊退嘉藥,時隔一年再奪鈍劍團體金牌。 政大女團已經稱霸鈍劍團體賽許久,110至112年締造三連霸,不過在上屆金牌戰被海洋大學擊退,本屆賽事他們過關斬將,八強擊退輔大後,四強再遇上屆四強對手淡江大學,以44:41驚險勝出。嘉藥女團上屆僅得第7名,本屆異軍突起,接連擊敗銘傳大學、臺中科大,一舉衝進金牌戰。 首回合嘉藥展現氣勢,廖偵羽5:2率隊在比賽前段取得領先,但政大急起直追,第二回合陳彥余迅速追平比數、第三回合林芳頡超前,比賽天秤就此倒向政大。第六回合林芳頡5:0攻勢,將分差擴大到雙位數,政大一路保持優勢,第九回合陳宜君拿下決勝第45分,宣告政大奪下近五年第4面金牌。 拿下再見分的陳宜君,認為贏得金牌的關鍵是「專注於當下每一劍」,一步一腳印邁向勝利。林芳頡和陳立晴補充,他們今年的訓練比以往更頻繁,透過重訓和跑步增強體能,也更常練劍熟悉比賽節奏。政大女團陣容還有一個優勢是有許多新面孔,除了陳宜君,另三人去年都不在鈍劍組,對手還不清楚他們的打法。   另一方面,嘉藥女團從去年第7名到本屆銀牌,取得相當大的進步,教練王暉評表示,上屆的經歷刺激了隊員,會想試試看能不能走的更遠,因此為了這屆全大運,比平時更努力的訓練,最後直接突破了原先設定的四強目標。莊庭禎補充,這支團隊的強項是凝聚力,不管是不是自己在場上,全隊都有上下一條心的感覺。 首局表現優秀的廖偵羽,大二時在龍舟隊接觸現代五項(馬術、擊劍、射擊、賽跑以及游泳),因此對擊劍產生興趣,畢業後有一年空窗期,沒有學生身分的她,上屆以教練身分帶領學妹。本屆讀碩一回歸團隊,廖偵羽認為擊劍就是心理戰,心態上互相砥礪才能變得更好,因此希望透過自己的加入,給團隊帶來安定作用。 除了廖偵羽,侯采妘、許以昕與王昱晴目前都是大三生,她先前就認為這組學妹很有奪牌希望,因為她們有「越挫越勇」的特質,遇到壓力能夠成長。此外,廖偵羽的本科並非體育相關,所以會以本身的專業科目為主,但如果將來學妹們需要幫忙,她隨時都可以提供支援。 114年全大運擊劍成績 一般女生組鈍劍團體賽 金牌 政治大學(陳立晴、陳彥余、陳宜君、林芳頡) 銀牌 嘉藥大學(王昱晴、侯采妘、許以昕、廖偵羽) 銅牌 淡江大學(陳奕蓁、林虹妤、蕭敏星、陳品岑) 銅牌 臺中科大(柯竹芸、劉家妤、魏銚容)

臺體陳致傑完成金牌二連霸。攝/呂弘傑
綜合

臺體大陳致傑金牌二連霸 林韡庭全大運初體驗即鍍金

113年全大運擊劍賽事今(28)日進行第二天個人賽,在公開組部分地主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收穫豐富,男生組鈍劍由上屆金牌得主陳致傑再次擊敗熟悉對手鍍金;女生組軍刀則由本屆初登全大運賽場的林韡庭擊敗挑戰衛冕的臺北市立大學張芷嫙,全大運生涯第一面獎牌即是金牌。 陳致傑先是在四強賽以15:9擊敗輔仁大學洪少杰,金牌戰組合則再次與上屆爭金對手,同時也是去年成都世大運隊友、國立體育大學郭均祐。此役陳致傑穩定得分,一度將分差拉開至10分以上,終場以15:5贏得勝利,完成男子鈍劍二連霸。 陳致傑賽後表示,很開心能在主場出賽並將金牌留在臺體。近年有許多在國外征戰的經驗,陳致傑認為最大的差異在國外選手多半互相陌生,而對戰國內選手時雖然彼此間有一定熟悉度,在場上亦需要注意更多細節。 不只賽場上有突出表現,陳致傑近日亦受邀參加台北時裝週活動,首次擔任模特兒讓他直呼新奇,陳致傑笑答:「剛好有收到邀請,也很感謝有這個機會可以體驗不同職業。」全大運賽事結束後,他將持續征戰擊劍世界盃中國站及6月的亞錦賽。 替臺體再鍍一金的還有女生組軍刀選手林韡庭,初登全大運的她在金牌戰對上已四度征戰的北市大張芷嫙。開賽兩人打得膠著、互有領先,但在林韡庭逐步掌握比賽節奏後,連拿7分結束比賽,以15:7擊敗張芷嫙,奪下全大運生涯首金。    首次參賽即奪金,林韡庭表示,因為參賽人數較少,導致一開始有些壓力,自己有努力把練習的東西發揮出來。對於接下來賽事的展望,林韡庭謙虛地說:「正常發揮,不要受傷就好。」 113全大運擊劍成績 公開男生組 鈍劍個人賽 金牌:臺灣體大 陳致傑 銀牌:國立體大 郭均祐 銅牌:臺灣師大 盧昱皓、輔仁大學 洪少杰 公開女生組 軍刀個人賽 金牌:臺灣體大 林韡庭 銀牌:北市大學 張芷嫙 銅牌:國立體大 吳宇彤、清華大學 李姵萱

陳致傑再次前進世大運,盼再突破上屆佳績。資料照/大專體總
世大運

陳致傑再戰世大運 中華4鈍劍客齊發

成都世大運擊劍賽程將於8月2日至7日展開,中華隊派出鈍劍選手陳致傑、陳弈通、岳哲豪與郭均祐共4人參戰,其中陳致傑在2019年拿坡里世大運創下個人賽第5名的佳績,同時也是擊劍隊參賽世大運以來隊史最佳,二度出征能否再次突破為一大看點。 今年強勢重返全大運、一回歸即奪得男子鈍劍個人金牌的陳致傑來自臺灣體大,長期在國外闖蕩,征戰2022年科威特U23亞錦賽獲男子鈍劍金牌,在團體項目與陳弈通、岳哲豪、劉印原摘下2022年亞錦賽銅牌。他也對世大運不陌生,曾在上屆世大運拿到第5名,刷新中華隊鈍劍史上最佳成績。 陳弈通國小時從澳洲搬回臺灣,當時透過體驗營發掘自身對擊劍的興趣。因為中文能力無法跟上其他同齡水準,選擇就讀體制外學校,也讓他能更專心練習,他不僅是2018雅加達亞運代表隊最年輕的選手,更奪得2018青年奧運銀牌和2019亞洲青年擊劍錦標賽銀牌,近期也在亞錦賽拿到個人第9名,期盼在世大運延續好手感,推高最佳成績。 今年全大運男子鈍劍個人項目四強戰上演國體內戰,分別是岳哲豪交手郭均祐,最終由郭均祐出線。兩人從國小起同為隊友已逾10年,對於彼此都非常熟悉,遇到挫折也會互相鼓勵。郭均祐在杭州亞運選拔賽以一分之差落敗,輸給劉印原,當時就是岳哲豪陪伴他走出失落心情,繼續並肩為了夢想努力,這次將首度攜手出征世大運。   中華隊首次參加世大運擊劍賽事要追朔到1995年福岡世大運,但從1999年後便缺席,直到2011年開始才再度參賽,最佳成績則是陳致傑於2019年世大運鈍劍個人項目第五。 擊劍分成鈍劍、銳劍與軍刀。鈍劍又稱為輕劍,選手在比賽過程中只能刺,對戰時需顧及進攻權,並非攻擊即得分,攻擊得分部位為軀幹;銳劍又稱重劍,攻擊方式和鈍劍一樣,得分範圍為全身;軍刀與鈍、銳劍不同的是可以劈打,不過同樣需要顧及進攻權,攻擊範圍僅限上半身。 選手在開始比賽前須站在離中心線約2公尺處預備,當裁判宣布比賽開始後,雙方需用劍尖準確刺擊在有效部位,最終以有效刺擊對手劍數較多者獲勝。賽制分為個人賽與團體賽,個人賽比賽時間為 9 分鐘,分成3 局;團體賽每隊有四位選手,派出三位選手參加,比賽共分 9 場,每場 3 分鐘,擊 5 劍,率先取得 45 分的隊伍即取得勝利。 2021成都世界大學運動會擊劍代表隊 男子鈍劍:陳致傑、陳弈通、岳哲豪、郭均祐

政大詹婷媛負傷守勝。攝/呂弘傑
綜合

完成金牌的傳承 政大鈍劍女團連三屆鍍金

112年全大運擊劍賽事今(8)日進行團體賽,在一般女生組鈍劍團體賽中,挑戰三連霸的政治大學繼上屆決賽後再遇海洋大學,政大第四局開始拉開比分,最多領先達18分,雖然最後一局海大連追15分還是功虧一簣,最終政大以45:37擊敗海大,完成一般女團鈍劍三連霸。 政大女子鈍劍代表隊由林芳頡、詹婷媛、陳宜君、何欣芳組成。本場前三局雙方打得膠著,政大僅以14:13領先。然而從第四局陳宜君優異的防守開始,一連五局都只讓對手拿不到3分,同時分數都能穩定進帳。陳宜君表示,當下就是不要急,找出對方破綻並執行戰術。 手握18分領先的政大,由詹婷媛把守最後一關,不料海大張芷齡急起直追,一波11:1攻勢大幅拉近比分,對此詹婷媛直言:「非常緊張,因為自己有點受傷,沒能做出所想的動作。」所幸政大領先分數尚足,還是在時間內拿到獲勝的45分守住勝利。 完成三連霸,四人都難掩興奮之情,也感謝學姊們的協助指導:「我們一週練二到三次,不過學姊假日時會回來指導我們,所以這面金牌有傳承到。」   對以課業為主的一般組選手來說,詹婷媛認為擊劍是她們都很喜歡的運動,因此會透過努力練習來收穫好成績,「讓自己除了課業外還有一項自己擅長的東西,也是我們想顧好的運動。」最後談到未來的目標,詹婷媛期待的說:「希望下屆繼續連霸!」 112全大運擊劍 一般女生組 鈍劍團體賽 金牌:政治大學 銀牌:海洋大學 銅牌:臺灣大學、銘傳大學 一般男生組 軍刀團體賽 金牌:政治大學 銀牌:臺灣大學 銅牌:東吳大學、海洋大學 一般男生組 銳劍團體賽 金牌:淡江大學 銀牌:中國醫大 銅牌:空軍官校、政治大學

臺體大陳致傑(左)擊敗國體郭均祐奪金。攝/林猷青
綜合

三強鼎立 臺體大陳致傑吸取經驗再度搶金

「終於能回歸比全大運!」臺灣體大陳致傑前兩屆因闖蕩國際賽缺席,本屆全大運強勢回歸就登頂,而同項目選手眾星雲集,公開男生組鈍劍個人賽包含連六年奪牌的國立體大陳澤元、110年全大運金牌國體岳哲豪,還有奪牌常客國體郭均祐。臺體陳致傑一路過關斬將,四強賽先以15:10擊敗熟悉的對手陳澤元,金牌戰再對上郭均祐,以精湛的技巧保持領先,最終以4分差擊敗對手,繼109年全大運再度奪金。 對於睽違兩屆回歸,陳致傑提到:「能為學校奪牌一直是我很開心的事,這幾年在外征戰吸取了國際賽經驗,本屆在場上也更能知道如何面對不同強敵。」 他也分享目前征戰心態:「現在已經開始奧運積分週期,更要把自己的專注度提升到百分之百,同時也要保持對擊劍的熱愛,狀態不好就找方法解決,不再把輸贏看最重,而是過程中學到了甚麼。」 而惜敗的銀牌得主郭均祐說道:「從預賽開始都打得很流暢,也達到原本預期挺進金牌戰,但面對陳致傑還是有點壓力,因為彼此之間都很了解,他能判斷我時常用什麼戰術並加以應對。」他表示,自己需要學習的地方太多了,也期望在下禮拜的世界盃與陳致傑、岳哲豪共同奪得佳績。   拿下銅牌的陳澤元對陳致傑有著高度讚賞,他表示雖然致傑攻擊動作很大,但都是有戰術性的想法,在執行上也做得很精準細膩,甚至連賽後都立馬來交流比賽的內容。努力、謙遜、堅持是他給陳致傑的代名詞,也期望他在國際賽事能有好的發揮。 112年全大運 擊劍 公開男生組 鈍劍個人賽 金牌:臺灣體大 陳致傑 銀牌:國立體大 郭均祐 銅牌:國立體大 陳澤元、國立體大 岳哲豪 公開女生組 鈍劍個人賽 金牌:臺灣體大 唐子晴 銀牌:清華大學 朴藝珍 銅牌:屏東大學 蔡怡玟、臺灣體大 張曼莉 一般男生組 鈍劍個人賽 金牌:臺灣大學 徐士評 銀牌:長庚大學 梁志謙 銅牌:臺灣大學 劉承峰、臺灣大學 陳奕誠 一般女生組 鈍劍個人賽 金牌:政治大學 詹婷媛 銀牌:臺北商大 李恩 銅牌:海洋大學 張芷齡、臺灣大學 楊安牧

國體大陳澤元四強戰演出逆轉,興奮地脫下面罩大聲吶喊。攝/張博涵
人物特寫

擊劍偏執狂陳澤元身兼三職 全大運賽場邊打劍邊執教

「我一直很固執地在做我喜歡的事。」國立體大陳澤元今(9)於111年全大運公開男生組擊劍鈍劍個人賽大殺四方,決賽先後擊敗國體大學弟郭均祐與北市大學黃子傑摘金。目前將重心放在擊劍教學和推廣的他說:「今天很享受比賽,在打劍時找到開心的感覺。」 陳澤元今在四強戰逆轉自家學弟、上屆銅牌郭均祐,以15:14驚險晉級。金牌戰對上北市大黃子傑,他多次閃過對手刺擊並全程握有領先,終以15:10獲勝。然而他在奪金瞬間還沒來得及慶祝,就立即跳上隔壁劍道的教練席指導臺灣大學一般組選手,將身分由選手切換為教練。   陳澤元在國內外已累積豐富的教學經驗,但他始終認為教學並非易事,「我當選手只需要為自己負責,但在帶校隊的時候責任會很重,因為這攸關他們的校譽,還有看著選手和自己付出這麼多心力,會特別希望能有好的結果。」而他除擔任臺大擊劍隊教練,也在兩年前創辦「繁星擊劍學院」,同步輔導學員的課業與劍術。 清晨訓練、下午教劍、晚上又當CEO,陳澤元天天行程滿檔卻樂此不疲,「雖然辛苦但我也覺得很好玩,在工作、教課、練習的時候都是在做我喜歡的事情。」事實上礙於時間安排,陳澤元原先打算在兩年前創業後全心投入工作,但他始終放不下手上那把劍,「我一直不想承認退役這件事情,因為我覺得我還可以打。」 他補充,以往看著學長持續打比賽,都會感到開心,因為能有機會跟那些優秀的前輩交流,「我現在是希望能夠撐到後面的人把我打下來,我當然不想輸,但這樣就代表臺灣的擊劍變得更強了!」 長江後浪推前浪,在前人的努力下,臺灣擊劍人口與整體實力顯著成長,陳澤元相當樂見自己的學弟及學生們表現得愈來愈突出,例如已在國際間嶄露頭角的陳致傑,以及國內奪牌常客郭均祐、岳哲豪、謝承晏等。未來他也將持續貫徹自身理念,努力為年輕選手創造更多學習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