輔大隊長黃永竣。圖由輔大足球隊提供
人物特寫

從防線築起的兄弟之夢 輔大黃永竣踢出堅定步伐

哨聲響起,輔仁大學男足隊長黃永竣跪在草地上,這是他生涯的第一座UFA大專足球聯賽冠軍,也是球隊睽違7屆再度封王的時刻。球場上的他,是隊伍最堅定的後防中樞,他守住球隊的防線,而守住他的,則是來自家人最深的依靠與支持。   KICK-OFF — 夢想的開球 賽場上總不乏兄弟檔,而黃永竣的足球起點,就是從哥哥黃侑威的腳步開始。小二時,他在哥哥的球隊踢球踢出興趣,雖然也嘗試過田徑、籃球等運動,但黃永竣仍對充滿身體對抗的足球情有獨鍾,從此兄弟倆攜手踏上征途。有作為前場的哥哥在前方帶球突破,黃永竣的足球之路走得更爲平坦,他感謝道:「謝謝他從以前到現在一直在前面替我鋪路。」   POSITION — 轉身,找到自己的位置 足球比賽只有半場才能換邊,但人生的轉向不只一次。高中進入五人制強權民雄農工就讀後,黃永竣難以適應,因緣際會下轉至十一人制強校路竹高中,他回憶:「一開始覺得高雄真的蠻遠,但那時候覺得好像是一個不錯的機會,所以就決定轉過去。」 轉換編制讓黃永竣嘗試不同位置,最初進到路竹踢的是前鋒,然而教練認為他具有後衛的潛能,因此讓他扛起球隊防線,他也憑藉著在後防的亮眼表現,在校隊、俱樂部甚至代表隊踢出自己的位置。   HALF-TIME — 臂章是榮耀,也是責任 升上大二後,黃永竣從哥哥手中接下輔大隊長臂章,起初他也自我懷疑過,認為此刻的自己還不足以承擔這份責任。不過,他沒有選擇逃避,而是將壓力轉換為成長的動力,戴上臂章後重新調整訓練強度與心態,「我對自己要求很高,會告訴自己絕對不能輕敵和放鬆,每一場都慎重去看待,從小事情開始去做到最高標準」。 除了提升自己外,黃永竣也不吝於請教哥哥與學長們的領導經驗,秉持著以身作則的帶隊心法,輔大本季也如願在主場奪冠。半場休息是調整戰術的時機,而屬於黃永竣的改變,從戴上隊長臂章的那刻開始。   DEFENSE — 他守住球隊,而家人守住他 在場上後衛是球隊的防線,給予隊友推進的勇氣,而黃永竣自信可靠的身影,來自家人無條件的支持與依靠,他說:「從小到大比賽不管在哪家人都會到,他們的支持對我來說很重要,一路以來有他們才能踢到現在。」 過去黃永竣比賽時曾因失誤讓球隊被進2球,而下半場替補上陣的哥哥化身弟弟的守護神,上演梅開二度改變戰況,這也成為他最難忘的回憶之一,哥哥不僅在場下給予支持,場上也是竭盡所能的成為黃永竣最可靠的存在。家人愛與關心化作他不斷奔跑的動力,支撐著他走到現在,成為場外最強大的隊友。 EXTRA TIME — 踢完和哥哥的那場比賽 年初,黃永竣受邀去香港俱樂部參加試訓,雖最終未能簽約加入,不過他沒有氣餒,反而將其視為很好的挑戰。而當時有別的俱樂部邀他試訓,但他決定放棄這個機會,他表示:「自己不想以同樣的心態再去面對下一個球隊,我想回臺灣把自己調整好後再去嘗試,這樣他們才會看到更好的我。」 「我會到現在都這麼努力踢,其實也是為了完成我跟我哥的夢想,他想旅外但沒有機會,所以一直以來就想去幫他完成夢想。」黃永竣選擇接下哥哥這份未竟之志,將旅外視作自己的目標,也是和哥哥許下的諾言,「未來我一定會繼續努力,不會讓他們失望,去完成我跟我哥的夢想」。 不過,他也不會將目光放得過於遙遠,而是專注於當下,「我不會急於馬上就要做到,因為現在被人家看到也不是最好的狀態,所以對我來講就是一步、一步腳踏實地,把當下該做的事情做好。
」   OPEN-PLAY — 哨響是結束,也是開始 在足球場上,黃永竣已經寫下屬於自己的足跡,堅定與自律的態度是他鮮明的特質,但他仍就不滿足於此地說:「永遠都有比自己更更厲害的人,永遠都不會足夠,所以要時時刻刻的進步。」也許場上的隊友是最堅強的後盾,然而只有不斷地前進,才能更靠近勝利的哨音。站在草地的白線上,黃永竣望向更高的舞台,而他的足球之路才正要開始。

國立體大張庭瑜114全大運射下反曲弓女團銅牌。照片由郭惟璦提供
人物特寫

眼淚淬煉出堅韌 國體張庭瑜用享受之心射下恐慌症心魔

「對我來說射箭是和自己對話的過程,也是突破自我的方式,因為有射箭我才更了解自己。」 來自國立體育大學的張庭瑜,大學前三年受目標恐慌症(Target Panic)所苦,「突然就不會射箭了」,每天以淚洗面的她幾度想過放棄,靠著學長林子翔的鼓勵和陪伴,以及自身不斷嘗試與堅持走出心魔陰影,直到大四才首次入選全大運。這次,她抱著享受射箭的心態,最終和隊友抱回反曲弓女團銅牌,續寫自己失而復得的射箭之路。 舉弓 來自桃園的張庭瑜過去就讀茄苳國小,正巧遇到永豐高中國中部射箭隊來學校招生,小時候好動的她決定試看看,「對射箭的第一印象就覺得很酷名字很帥,以前也沒有在電視上看過,接觸之後才發現是很靜態的運動」。 走過國中的適應期,升上高中張庭瑜就突破自己70公尺的最佳成績,但是高二後她就未曾再踏上全中運舞台,由於隊內有一個超強學妹—邱意晴,因此張庭瑜高二到高三出賽機會銳減,也讓她立下上大學之後一定要代表學校參加全大運的目標。 高中畢業後因為地緣關係,張庭瑜選擇了資源較豐富的國體,和高中課後固定的練習時間相比,大學的個人時間多,但訓練量的大量增加,也讓她卻因此陷入生涯最大低潮。 失準 「那時候我真的每天都在哭,尤其是有測驗的時候,我看到那個分數就會想哭,有一天我真的哭著跑去找教練說:『教練我真的堅持不住,不想再練了』。」 張庭瑜回憶高中畢業後有一段時間沒有維持訓練,加上自身個性遇上壓力時容易畏縮,面對比高中還要多上將近兩倍的的訓練量,俗稱「黃心病」的目標恐慌症也悄悄找上門,當時目標恐慌症讓她心跳快到無法瞄準靶心,一看到黃色的靶心就焦慮,箭都無法放出去,成績自然每況愈下。 雖然平時相處無異但張庭瑜場上的掙扎,從國中到大學的隊友兼好友田文慈都看在眼裡。「練習的時候都會聽到她在噹箭(意指脫靶)的聲音,她以前射不好就會臉很臭,也是最近才知道她當時對自己的想法那麼不好,會貶低自己的價值。」 國體教練郭振維除了持續關心張庭瑜每次練習的狀況,也告訴她不要想太多:「不要一心只想射十分,要去享受射箭的過程。」 瞄準-射箭魔人拉一把 「子翔學長那時候都會跟我說:『射出去就對了,不要怕,怕什麼!』」 張庭瑜能走出那段看見靶心就害怕的日子,是因為碰上了射箭路上的師父—林子翔,「那時候子翔學長可能覺得我很努力,但成績一直提不上來,所以決定幫助我,他都會拉我去訓練,幫我看動作。」因著那段時間打下的基礎,讓張庭瑜一點一滴的重新拼湊起破碎的自信心,雖然過程總是掙扎。 張庭瑜笑說每次學長回國體都會抓著她練習,「我那時候真的有點怕到,他一來射箭場就會大聲喊:『張庭瑜咧?有沒有看到張庭瑜?』然後我就會躲在桌子底下,叫大家不要出賣我。」 每個和林子翔一起挑燈訓練的夜晚,逐漸點亮起張庭瑜心中的暗夜,她開始學著享受射箭的過程,雖然離生涯最佳還差那麼一步,但已能看見黑暗盡頭中的亮光。 放箭 「我今年全大運前的時候有想過,如果校內選拔再沒有選上就要退休了。」 田文慈說:「我們從國中常一起出去比賽,但到她高一之後就再也沒有了,直到大四才又選上,『五年的低潮誰可以熬得過』,很多人射到後面起不來就再也起不來了,但她願意一直找方法堅持到最後一年,她真的很努力。」 到了大四這個生涯抉擇的十字路口,張庭瑜一樣碰上了許多競技運動員都會遇到的難題。「我今年選拔前也沒想過可以選上全大運,如果成績再沒起色的話,想說還是大學四年射完就不要再射了,總會有該放手的一天。」直到通過校內選拔她才將這個想法漸漸抹去,「知道選上那刻,真的覺得前面幾年的努力值得了」。 命中 「當下射出兩支十分的時候,我真的太激動了,沒想過能在高張力的情況下有這樣的表現。」張庭瑜在114全大運反曲弓女團銅牌戰第二局連續命中兩隻十分箭,讓她高興的對著轉播鏡頭比出慶祝動作,「我真的很享受那瞬間」。 國體在銅牌戰以積分6:0收下全大運反曲弓女團銅牌,張庭瑜感性說道:「站上去頒獎台的瞬間,雖然外表看起來很冷靜,但內心相當澎湃,往前看的時候特別有感覺吧!我在心裡面一直告訴自己:『我真的做到了』,真的很感動。」   拔箭 「以前遇到困難會想要逃避,但射箭教會我勇敢去面對。」張庭瑜回首整整13年的射箭生涯,最想感謝的還是學長林子翔用行動帶她走出整整5年的低潮。 張庭瑜想對自己說:「很謝謝自己當初沒有放棄,沒有努力是白費的,未來也要繼續射下去,我是最棒的!」另外,她也透露因為學籍還在國體,因此會再給自己一年的時間,繼續努力在大專賽場上證明自己。 對於張庭瑜來說人生就如射箭,雖然總有幾支箭偏離靶心,但只要箭袋中還有箭,她就會一直站在預備線上,等待下輪提示音響起時,再次向前拉起弓瞄準黃心,勇敢地朝人生中的十環射去。

面對人生首次全大運,王詩云沉著應對。照片由王詩云提供
人物特寫

從白袍到靶心 臺大王詩云「射」出自己的節奏

「做自己就好,因為在射箭場上,影響你表現的,從來不是對手。」今年全大運一般女子組反曲弓個人賽決賽,來自國立臺灣大學醫學系的王詩云,首次參賽便躍上決賽舞台,與學姊吳詠珍上演精彩的「臺大內戰」。面對學姊的穩定發揮,她沉著應對,一箭接一箭射出關鍵分數。儘管最終以些微差距拿下銀牌,但面對這場首秀,她已感到滿足。 射箭帶來的穩定感 王詩云和射箭的緣分始於國小,當時看著兩位哥哥練習時的帥氣模樣,讓她不禁也追隨他們的腳步,開始自己的射箭之路。由於國小盃賽眾多,得獎相對容易,初期累積的成就感為她注入信心,也讓她持續堅持至今。 然而,除了勝負帶來的成就感,王詩云更喜歡射箭帶給她的穩定感和團隊合作的快樂。她認為,射箭訓練出的專注力能幫助她穩定情緒;而在看似孤獨的射箭運動中,隊友間的相互扶持也很重要。比賽時,隊友間不僅需要協助測風向、看分數等,就算只是彼此眼神交流的鼓勵,都是支撐她的重要力量。她說:「尤其在團體賽,有學姊和隊友一起分擔壓力,會感覺更安定。」 讓興趣成為調劑學業的休閒 即使從小就開始訓練射箭,王詩云面對課業卻從不馬虎。升學壓力與訓練時間的拉鋸,曾讓她一度懷疑是否該放棄。「每次大考前都會懷疑自己是不是該暫停練習。」面對父母對課業的重視和自己的高要求,她選擇一條更成熟的道路—溝通與承諾。「我的做法是和父母『交換條件』,在我達成他們期望目標後,就可以繼續射箭。」 國中還在校隊裡的她,還是維持著天天晨操、放學練習的生活,她說:「一開始真的有點吃不消,但後來就習慣了。反而因為規律運動,身體更健康,讀書效率也提高。」進入北一女中後,因學校沒有射箭場地,她每週仍堅持回國中練習一至兩次,並依據考試時程彈性調整練習安排。對她而言,射箭不是課業的負擔,而是能在壓力中喘息的出口。「我希望在面對課業壓力時,射箭可以是調劑自己身心的活動,也可以透過練習和比賽和其他隊友社交。」 臺大射箭隊帶來的自主與成長 對王詩云而言,臺大不只是代表最高的學術殿堂,也是她一直嚮往的射箭隊所在。她說:「當初選擇臺大,除了學業,射箭隊也是很大的吸引力。」實際加入射箭隊後,為她帶來了不同於以往的成長。王詩云表示,過去國中小時期教練會協助一切,但臺大射箭隊為社團性質,訓練自主性高,有些專業的知識需要靠學長姐的傳承,而她也是在這段時間裡,才更深入地學習如何自己調整弓、綁弦線、測磅數。 此外,學校提供完善的健身設備,讓她得以彌補高中時期的體能空缺,重新訓練手臂與核心肌群,為射箭時的穩定性打下更厚實的基礎。而隊上教練正是前奧運國手魏均珩,他不僅在技術上給予指導,更在心理層面提供強大支持,讓她在賽場上能安定心神。 全大運初登場:盡全力 做自己 自寒假起,王詩云就展開全大運備戰,不僅按表操課,也透過小盃賽調整狀態。儘管賽前一個月一度因表現不穩而焦慮,但她很快調整心態。「我告訴自己,這只是大學第一年,應該放寬心,開開心心地去應戰就好。」 決賽場上,她與自高中時期結識的學姊吳詠珍上演了一場「臺大內戰」。面對壓力,她秉持著自己的賽場哲學:「在射箭場上,你唯一能控制的就是自己。因為有時候你表現很好,但對手可能表現得更好;有時候你狀況不好,對手也可能比你更糟,所以做自己就好。」 正是這份平常心,讓她在首度全大運初登板就贏得個人賽銀牌,並與隊友一起抱回團體金牌,為大學射箭生涯寫下亮眼的起點。 醫學路上 射箭繼續同行 明年起,王詩云將擔任射箭隊幹部,她希望能招募更多新生,將射箭的樂趣分享給更多人。不過面對愈加繁重的醫學系課程,她也坦言,訓練時間勢必會受限,不過她還是希望能走多遠就多遠,讓射箭繼續是調劑生活的休閒。 最後,對於那些在學業與興趣間掙扎,或是興趣無法獲得家長支持的學弟妹,她以過來人的經驗建議:「不要太快放棄。可以先冷靜下來聽聽家長的想法,也試著和他們多溝通自己的感受,或許就能找到平衡。」 這份沉穩與智慧,不僅展現在她的箭道上,也體現在她的人生選擇中。

臺體曾奕維獲得UCI國際自行車總會提名前往上海培訓一個月。照片由選手提供
人物特寫

非科班出生挑戰職業舞台 臺體曾奕維盼能站上亞、奧運殿堂

目前就讀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競技運動學系二年級的曾奕維是一名自由車選手,不但在上屆全大運拿下公開組自由車公路賽金牌,更在剛結束的114全大運分別拿下公開組自由車團體計時賽的金牌與公開組個人計時賽的銀牌。然而,即使在國內擁有好成績,到了國際賽場仍與同年齡的選手有所差距,他也將這種不甘心化作動力,持續訓練精進自己,希望能突破個人的最佳表現,期許有朝一日能挑戰更大的舞台。   起點:夢開始的地方   曾奕維的啟蒙老師正是他的母親,一開始只是跟著騎,隨著騎行時間變長開始認識形形色色不同背景的車友,慢慢對這項運動產生興趣。「印象最深刻是有一次從新北八里騎到臺南,沿途風景很漂亮、感覺很自由。」曾奕維表示,也是從那時候愛上騎車這項運動並立下成為國手的志願。此外,對於選擇成為自由車選手家裡其實是很支持的,唯一的要求是不能半途而廢,他說:「家裡只告訴我既然選擇這條路,就不可以中途放棄,不然前面的努力與投資就浪費了。」   轉變:身份的不同碰撞出火花    為了成為國手,曾奕維高中時毅然決然隻身前往新竹世界高中就讀,在此之前從未接觸過正規訓練的他,一入學就被震撼教育,看到非常多比自己還有實力的選手,但很快就發現這雖然是他的劣勢卻同時也是優勢,因為訓練總是枯燥乏味,不但是肉體上的鍛鍊更是心靈上的折磨,因此很多從國小、國中開始訓練的選手接二連三的放棄。但對他來說,不管是訓練模式亦或是生活方式都是全新體驗,加上是自己有興趣的事,自然而然就堅持了下來。 跌倒:從失敗中吸取養分   上了大學,為了能再繼續突破個人最佳表現,曾奕維自費尋求功率訓練師的幫助,此舉也成功反應在個人計時項目成績上,除了在113全大運自由車公路賽成功摘金,更拿下113全國自由車公路錦標賽個人計時賽男子U23的冠軍,成功以全國第一的成績獲得亞洲自由車公路錦標賽的參賽資格。然而事與願違,即使比賽的當下已經做出生涯最好的均速,仍不敵其他亞洲各國的好手,最終以第十名作收。賽後他也坦言:「這樣的結果對我自己其實打擊蠻大的,但也藉此意識自己的不足,記得這種痛的感覺,回去還要再練。」 曾奕維的故事仍然持續進行中,不但在今年114全大運自由車賽事獲得1金1銀的好成績,也在全大運後獲得UCI國際自行車總會提名,前往上海的與全亞洲最頂尖的青年選手一同培訓一個月。「如果可以,我想到亞、奧運的舞台看看這個世界。」他表示,現階段能做的就是持續訓練增強自己,希望在大學畢業前能獲得職業隊的青睞,甚至有機會去挑戰亞、奧運的舞台。

國北教大李元即將迎來大專生涯最終章,期許能以冠軍劃下最美句點。攝/陳曼瑄
人物特寫

大專排球生涯就差冠軍 李元菜鳥成擔當望劃下完美句點

從初入隊伍的青澀到現在逐步成為球隊的核心,來自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男子排球隊的李元,在技術上日漸成熟,心理上也經歷了多次蛻變,而如今他即將迎來大專最後一年,從大一倚賴學長的菜鳥,一路到現在成為陣中擔當。三月結束大三賽季,談到暑假後最後一年將到來的期許,除了球技提升外,李元期許自己更加「穩定」。 李元曾提到,他最大的遺憾是在高中時未能闖進決賽,而在大學的三年裡,國北教大連三年晉級四強。他認為,與高中比賽最大的區別在於,當時作為挑戰者出賽,而到了大學,我們有著不能輸、一定要進四強的心態打球,高中不想再輸,到了大學則是不能輸。 逆境中的奮鬥 跌跌撞撞闖四強 國北教大在 UVL 大專排球聯賽本賽季走得坎坷,一度無緣決賽,而到複賽最終日驚險以 1 分積分差搭上四強末班車。 回憶起當時狀況,李元分享賽前大家就說:「無論如何,就將這場當成本賽季最後一場去拼。」當時陽明交大先勝大仁科大,讓他們看到了一線希望。他也分享當時全隊的心態都變得更積極,大家都決定放輕鬆,享受比賽,並全力以赴去爭取勝利,那時全隊的氣勢高漲,彷彿天助地助,只差大家的共同努力。 挫折後以樂觀面對 望成為隊中開心果 「打排球是一件非常快樂的事,它讓我能夠釋放壓力,享受每一次比賽的過程。」儘管李元曾經一度放棄排球,轉讀普通班,但短短離開排球的時間,讓他意識到自己熱愛排球的心,也至此就算遇到很多挫折,有時會感到熱忱被消磨,卻再無放棄的念頭。 賽場上李元認為自己是穩定軍心的角色,尤其在關鍵時刻,李元總能讓隊友冷靜下來,但有時候過於專注或緊張時,表情會太嚴肅,他笑說:「有時候隊友會提醒我『咖笑誒』,來提醒我不要擺臭臉了。」 即將升上大四的他希望學習成為場上的開心果:「我超愛鼓勵隊友,在場上,無論比賽結果如何,我都會盡力讓大家保持愉快的心情。」他提到,排球是一項團體運動,大家開心了,氣氛自然會變好,自己也會更有力量。「當場上有隊友不開心或情緒低落時,我會主動去鼓勵他們,並嘗試讓大家放輕鬆享受比賽。」 排球場上的指揮家和樂手 —— 舉球員、攻擊手 李元曾擔任過舉球員,這讓他更能體會舉球員的壓力,並理解攻擊手與舉球員之間的合作。對他而言,舉球與攻擊的關係就像是音樂會中的指揮家和樂手,兩者必須相輔相成,才能達到最佳的表現。 對此他說道:「在場上我不會怪任何一個舉球員的表現。」同時他也分享教練林顯丞所說「一個好的攻擊手,在舉球員把球舉出去時,那顆球就是攻擊手的責任,不管好壞球,都可以得分。」對於李元而言,自己會把注意力放在得分,而不是這顆球托出來的品質。 將迎來大專最終章 目標只有一個「冠軍」 「大學現在三年,亞軍、季軍、殿軍都拿過了,就只差一座冠軍。」初入國北教大時,陣中還有學長支撐球隊:「那時候練球也比較沒有壓力,心裡面也是想反正有學長在沒什麼差,被罵也不痛不癢的感覺。」 到了大二,李元慢慢站上先發位置,開始有壓力存在:「一開始沒想到大二會開始出現輸贏壓力,但也好在有這樣的壓力,讓我學習到許多寶貴的經驗。」 大三這年,李元接下隊長一職,學習管理球隊、要想怎麼整合這支球隊、球隊適合什麼樣的氛圍、也要針對每一個人去給出不一樣的幫助,這些也成為課題之一,也因為是學長的身分,更要成為學弟的榜樣。 「有時候很累但還是要堅持原則,團體運動該有的紀律還是要維持好。」李元表示,不能只專注在場上,私下給予學弟的情感支持,也是必須做的。 對於即將到來的最後一年,李元期望自己能成為一名更穩定的球員,不僅技術上要精進,心理素質上也要更成熟,尤其是在關鍵時刻能夠把握住每一次得分機會。最重要的是,他希望整個球隊都能夠以積極的態度面對每一場比賽,無論結果如何,都要對得起自己,同時他期許能帶著榮耀為自己和球隊畫下完美句點。

現役選手與學長在賽後圍成大圈傳橄欖球,是臺大橄欖球隊傳承80年的方式。攝/許靜玟
人物特寫

臺大橄欖球隊80週年雙金入袋 圍圈相傳水牛精神

臺灣大學橄欖球隊在今年迎來第80週年。114年全國大專校院運動會中,臺大橄欖球隊勇奪一般男生組7人制與15人制雙金,寫下耀眼成績。 奪金當日,場邊不僅有在校隊員與教練,更吸引了大批歷屆校友觀戰,從資深學長到剛畢業的新鮮人,各世代的校友齊聚一堂,共同為臺大橄欖球隊加油。 第69屆隊員楊智節也到現場為學弟們加油,他指出,自己身為橄欖球愛好者,每年到場除了表達對運動的支持,也是一種情感連結的展現。「這是一年一度的重要活動,學長到場對於學弟來說,是一種精神支持。」 他進一步分享,有些較年輕的學長們平時會回去參與練球,給予經驗傳承,自己也會觀察學弟們是否在比賽中展現出訓練成果,「看看還有沒有我們可以協助他們更好的地方」。 比賽結束後,臺大橄欖球隊依循多年傳統,不分球員、教練、球經或校友,大家自然地圍成一個大圓圈,每個人都會輪流發言,分享對比賽的觀察與感想。最後,大家還會把橄欖球傳一圈,象徵精神的延續與交棒。 現任臺大橄欖球隊隊長林頎衡表示,學長們每年從各地回來集結觀戰、參與圍圈,是他們對這支球隊最深刻的承諾。「像前輩講的,球隊是個神奇的地方,自己當年沒能完成的遺憾,未來總會有學弟來完成。」 林頎衡提到,他印象最深的一次圍圈是在大二的元坤盃。「那是我加入以來第一個冠軍,我們從來沒有想過我們跟冠軍沾得上邊。」他說:「我已經忘了隊長、OB們那天講了什麼,我只記得circle傳的不是球,是獎盃,傳完大家都在大喊『我們是冠軍』。」 圍圈時的分享不只著重在技術或戰術,更是組織文化傳承的機會。楊智節舉例:「我們臺大橄欖球隊的logo是水牛。每年有新生進來時,如果我回去練球遇到下雨,我會跟他們說為什麼是水牛。早期學長們在雨天泥巴地打球,遠看就像水牛在打球,這些就是幾十年前學長留下來的故事。」他提到,這些文化的傳承,就是靠著一次次的圍圈、一次次的對話慢慢延續下來。 第68屆隊員謝秉益也回憶自己當年還是球員時,與學長們互動密切:「他們不只比賽會來,平常也會跟我們訓練、做傳承。」他認為,臺大橄欖球隊不只是現在場上的在校生,更是一個貫穿80年歷史的大家庭。 對奪金的學弟們,楊智節想說:「我每一屆都會講同一句話,這是從過去打球的經驗中累積出來的智慧。」他說:「我覺得金牌不是獎盃所帶來的意義,而是我們在橄欖球裡面追求卓越的精神和態度。他們會贏,是因為他們先展現了橄欖球應有的精神和態度。」 橄欖球是「向後傳球、向前推進」的運動。楊智節期許臺大橄欖球隊能維持這樣的精神,把球傳下去,繼續傳承。 謝秉益則簡單地說:「他們做得都很棒,已經沒什麼好勉勵的。只期許他們能把在場上學到的東西繼續傳承下去,讓未來的學弟也能夠像他們一樣,聰明地打球、傳承臺大的精神。」 臺大橄欖球隊這一段橫越80年、跨世代之間的情誼,無論是畢業後成為學長,還是仍在球場上奮鬥的隊員,都正用行動詮釋著這份「水牛精神」。 而這樣的精神,也持續鼓勵著每一位在屬於自己場域中奮鬥的學生運動員,向後傳球,向前推進。

黎明温婕媗享受比賽,成為場邊「開心果」。攝/周依柔
人物特寫

從教練到選手 黎明温婕媗逆行開啟體操新篇章

「全大運競技體操是一段未知,但從未停止的旅程。」黎明學院温婕媗在賽後總結。114年全大運首度挑戰競技體操的她,只準備一個月便踏上賽場,儘管最後以戲劇化的受傷為比賽提前劃下句點,她依舊樂觀分享在場上的點點滴滴,並許諾下屆要再度挑戰。 從毯子功到體操,從教練到選手 温婕媗過去曾是舞蹈班學生,專項是戲曲中的毯子功。大學她開始擔任毯子功教師、接觸彈翻床運動、參加彈翻床教練講習等,將自己的專長用在不同領域,而在111年全國彈翻床錦標賽意外獲得銀牌佳績,從而開啟她的體操路。 比賽過後體操俱樂部對她發出邀請,温婕媗開始以教練角色步入兒童體操,並不斷於場邊探索不同體操技巧與教學方式。直到去年遇見教練張皓,才在鼓勵下嘗試新身分,開啟體操選手的旅程。 然而,從教練轉變為選手的過程並不順利。同時是大學生,又要兼顧毯子功、兒童體操教學的温婕媗總是忙碌不堪,一周只能抽出2小時練習自身技巧。儘管地板項目的跳躍、翻滾等動作,都和過去專練的毯子功技巧相似,使她得心應手。但本屆要挑戰全能競賽的她,對於體操器械卻是「零基礎」,不僅要習慣與以往舞蹈經驗完全不同的發力點,更要克服恐高心魔跳上器械,因此練習總令她苦不堪言,一度想要放棄。   初登台最大收穫——歡呼下的感動 僅僅練習一個月就登台,温婕媗展現大心臟,享受舞台展現自我。而在賽場上的最大收穫,她分享是場邊的歡呼與鼓舞。 不論是教練張皓從練習到賽場對她的信任與支持,帶領她勇敢翻滾,或比賽途中不同校、不認識的對手,總是在場邊呼喊、給予掌聲,或場邊裁判看出她的緊張與生澀,出言鼓勵她「慢慢做、沒關係」等,都成為她在場上翻滾的動力。 成功完成人生新挑戰,温婕媗站上和電視轉播中一模一樣的比賽賽場,直呼「小時候的夢想成真」!而在賽場上感受到溫暖,也讓平常總是一個人練習的她,在體操選手這段路上邁步邁得更大膽。 選手是教練身分的養分 從教練身分開始的温婕媗,在體操這段路上與大多數人「逆向而行」。全大運不僅帶給身為選手的她許多「第一次」,更成為她教練身分的養分。 親自經歷使她對於體操領域有更深層的理解,再加上轉變視角,讓她從教練張皓身上學到許多教學技巧。温婕媗分享經歷過練習與比賽洗禮後,在教導學生時,會更有概念與方向,也更有效率。 最後她雖笑言還是更喜歡站在場邊輔助選手,不過也不設限自己未來發展,今年度在平衡木項目下木時空翻扭傷腳,因此遺憾提前結束賽程,錯過自己最擅長的地板項目,她也直言:「下屆要再來挑戰!」

陳俞如在國內大賽屢獲佳績,盼能爭取2028洛杉磯奧運席位。照片由陳俞如提供
人物特寫

「夢想不射限」清大陳俞如槍響之餘 積極譜下青春旋律

「停止射擊——。」隨著裁判最後一聲口令落下,對陳俞如來說,是學生時期一路堅持的總結,但通往夢想的這條路,才正要開始。 來自清華大學的陳俞如,日前在114年全國大專校院運動會射擊賽事表現亮眼。主項10公尺空氣手槍的她在個人項目首日,她以573分拔得頭籌、順利晉級決賽,雖與獎牌失之交臂,但經過短暫休整,第三天與學弟趙岑曄默契配合,攜手拿下公開男女混合組金牌,為學校、也為自己射出致勝一擊。 射擊這條路,沒有一發是輕的 陳俞如曾在成都世大運奪下女子10公尺空氣手槍個人銅牌,但她的射擊之路並非一直都如此順遂。從小三便投入射擊訓練的她,直到高二全中運時,才首次獲得個人金牌:「那時候身邊的人都已發光發熱,其實自己蠻心累的,直到看見成績慢慢上來,才覺得好像還能再撐下去。」 「靠自律為生活扎根」—學業與射擊間的平衡 在父親影響下,她選擇與姊姊就讀相同的清大動力機械專長,雖然對科系本身興趣不深,但她仍努力將課業維持在基本水平,這對身處黃金計畫、目標拼亞奧運資格的她,又加深了本該負荷的重量。 一週五天的課業壓力,即使放了假,也得轉身投入在訓練中:「疫情後比賽越來越密集,每飛一趟少說都要兩週。比完賽回來得馬上惡補進度,有時候還得人在國外就線上補考、趕作業。」陳俞如的行事曆中,從來沒有空閒的時候,唸書與備賽兩頭燒,幾乎把她壓得喘不過氣。 所幸,她透過高度的自律和轉念,將兩件事維持在自己的掌控中,她認為射擊和唸書其實是一種互補的存在:「我在認真做一邊的時候,另一邊就剛好能休息,這讓我維持平衡,不會被整個生活壓垮。」 當子彈擊落了休止符 大四前的暑假,陳俞如跳出日復一日的生活節奏,成為音樂平台校園大使,扮演一個與選手截然不同的角色。她說:「會特別選音樂這個領域,是因為我覺得它和運動一樣,都是能塑造他人夢想、承載希望的角色。」在比賽現場,她看過滿場觀眾為國手吶喊;在演唱會中,她也看見無數陌生人為了共同喜歡的聲音集結,這些場域的能量,讓她深深被打動。 「我可能還不清楚未來要幹嘛,但我希望自己能夠成為那種人—別人會因為我而想讓自己變得更好。」音樂對她而言,不僅是讀書時的靈魂伴侶,更是在低潮時期,幫助她重整腳步、重新出發的隊友。 射擊講究沈穩,她自認個性內斂甚至有些悶騷。但在校園大使的活動中,她開始接觸來自不同背景的夥伴,學習剪輯影片、行銷推廣,也從中建立起與人互動的自信與轉變:「這些都是我原本不會碰到的事,沒想到居然能成為生活的一部分。」 陳俞如笑著說,這些跨出舒適圈的經歷,讓她看見人生不只有單一賽道,還可能奔向更多樣的可能。   下一發,瞄準夢想的靶心 眼前這面金牌,並不是終點,而是蓄力再出發的起點。即使面臨延畢,陳俞如仍以2028年洛杉磯奧運為近期最大目標。 「延畢對我來說,是給自己多一點時間,把該做的事做得更好。」回望這一路,儘管曾懷疑、掙扎、迷失方向,她仍一次次重新站穩腳步。當比賽結束、靶紙回收、子彈歸零,她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從來不只是射中靶心,而是讓每一發都對得起自己的熱情,全力以赴。

丁羽於決賽未被登錄,以另一種形式在場邊為隊友加油。攝/林巧晨
人物特寫

小巨蛋的觀眾席與球員席 遺憾過後丁羽籃球夢依舊

「已經夢想了那麼久,但還是沒能在上面打球,真的很遺憾。」UBA女二級決賽賽後,輔仁大學丁羽感慨說道。 夢想與現實 踏上小巨蛋的木地板,是丁羽自小學三年級憧憬至今的夢想。本季球隊正式攻蛋,她在冠軍戰卻未被登錄進上場名單,丁羽苦笑地說:「得知沒被登錄之後,我跑去廁所狂哭,無法接受這個事實,後來逼不得已要熱身時,才勉強收拾情緒。」在家人朋友眼中,丁羽並不是個愛哭的小孩,她也自認自己並不會輕易掉下眼淚,但屢次和「夢中情蛋」擦身而過,還是讓她流下這充滿遺憾與不甘的淚水。 小學三年級時因腳程快而被相中加入田徑隊,跑著跑著跑進了籃球隊,便一路打到現在。丁羽身高僅有158公分,在籃球這項運動上並不具有優勢,但她依舊能夠發揮速度快、防守佳、球商高、拚勁十足的優勢,帶給對手十足的壓迫感,讓她能在球場上佔有一席之地。國中時和隊友們一起替宜蘭縣拿下第一座JHBL甲組冠軍,高中也順利進入籃球名校——普門中學,不過高中三年HBL卻都止步八強,距離渴望的小巨蛋總是差那臨門一「球」。 陷入低潮期後,丁羽高中畢業選擇離開球場、暫別籃球,也剛好對影視類科系有興趣因而轉換跑道,前往世新大學修讀數位多媒體設計。從小到大都和籃球形影不離,大一這一年突然沒碰球,她坦言很不習慣、找不到舒適圈,在數位多媒體設計系的生活並不是她理想中的樣子,有熬不完的夜、畫不完的畫、甚至還要寫程式,這些都讓丁羽苦不堪言,且因過去待過HBL甲級球隊,大專一般組賽事她也無法報名,僅在平時能參與練習,接觸籃球的機會大幅減少。 迷失與重生 種種因素使丁羽開始產生轉學的念頭,過程中有無數自我懷疑與無限掙扎,害怕會後悔、擔心自己重蹈覆轍,不過最終她告訴自己:「再給自己一次機會試試看,至少打球的時候我是很快樂的!」後續在朋友的牽線下轉至輔大體育系,延續選手生涯。 「哇!我又回到球場了!」重新投奔籃球的懷抱後,丁羽開心說著,她追尋小巨蛋的故事還沒完結。 來到輔大後,丁羽雖重新站上球場,但要填補過去這一年的空白,無論是心態抑或是技術,有許多東西需要調整。由於狀態起伏大,她一直在尋找當初的自己,UBA預賽第二階段甚至碰上了撞牆期,她說:「籃球對我來說真的是又愛又恨,在場上防守、進球可以帶給我自信和成就感,但當遇到低潮時,我會覺得自己不像個人。」在賽季前段,丁羽原先覺得團隊還不夠有凝聚力,但隨著成績逐漸出色,大家一步、一步目標愈來愈一致,就是要踏進那顆神聖的「蛋」。 「那顆蛋真的好吸引人,我覺得站上小巨蛋就能被看見,從小到大都在那裡看比賽,能站在上面打球是我一直沒變過的夢想。這次真的打進來了,我已經從觀眾席走到球員席,卻不能上場,除了遺憾還是只有更深的遺憾,畢竟這裡是我追尋這麼久的地方。」丁羽眼眶泛淚,無奈說著。 好不容易打進小巨蛋,平時皆會上陣的她卻未被登錄,丁羽收拾好難過的心情,依舊為場上隊友加油著。而因輔大下賽季將升至一級,此次冠軍賽很可能是丁羽學生籃球生涯中,最接近小巨蛋的時刻,遺憾與難過之餘她還是分享:「坐在場下整個視野都不一樣了,這感覺難以形容,我終於從觀眾變成坐在場下的人。」回首整個賽季,遺憾還是佔據了大部分的記憶,感慨自己還未能夠在短時間內調整好,但她正面樂觀、時常鼓勵自己:「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每個階段都在往更好的我前進。」 籃球魂依舊 她說:「我其實很常想,如果這輩子沒有籃球會是怎樣,但我一直都想不到答案,或許會有別的身份,但我想我仍然會在籃球這個環境努力。這輩子,恐怕是離不開籃球了!」多次未能觸及的籃框會一直在那裡,丁羽期許自己下次還是能以選手的身分踏進這座象徵卓越的殿堂,雖充滿著遺憾,但籃球魂依舊在丁羽身上流淌著,從未消逝。

簡睿佑專注於場上,享受在場上的時光。攝/呂佳璇
人物特寫

「籃球帶給他的一切」 弘光簡睿佑揮別UBA賽場

當末節的哨聲響起,也意味著簡睿佑在弘光科技大學一般組籃球校隊生涯的正式賽場畫下句號,他在那刻抬頭望著天花板,也同時感嘆著大學四年的一切像是在這瞬間都結束,雖然帶有很多的不捨跟遺憾,但對他來說,這趟出國留學之旅已經有滿滿的收穫。 來自馬來西亞的籃球少年 簡睿佑是一名出生於馬來西亞的少年,他提到自己會接觸到籃球,要追朔回國小三年級的時候,當時因為爸爸是國高中的體育老師,也同時有在帶籃球校隊,因此當爸爸在教學時,簡睿佑也會被帶去在旁邊投籃。因為爸爸的關係,開啟了簡睿佑的籃球之路。 選入「州手」為他帶來自信心 簡睿佑說道,馬來西亞的土地面積十分廣大,與臺灣不同的是,並非所有地方都是城市,因此當地的行政區劃不以「市」命名,而是稱為「州」,所以州手的意思,就如同縣市的選手代表。而他第一次選上州手時,是在國小高年級時,他回想起當時的心情覺得既興奮,但同時也抱有很大的勝負慾想要去贏得每一場球賽,而簡睿佑平時的努力也獲得回報,他回想起當時的兒時趣事,當時的他,深愛籃球到會想要自主而不去補習班學習,也甚至會騙爸爸說今天有練球請他載自己去學校,結果到了學校球場一個人都沒有,爸爸雖然臉很臭,但依然放簡睿佑下車,讓他去進行自主訓練,2019年於馬來西亞林尤新盃聯賽獲得亞軍,並同時被評選為決賽圈最佳男球員。 「如果沒有了籃球」 —選擇弘光科大餐旅系 當簡睿佑高三時,他思考如果不打球,自己可以在未來做什麼,當時同儕間都選擇在當地升學,但他與家裡提出要出國來臺灣留學,並且選擇了自己有興趣的餐飲相關科系,因此在籃球選手之外,他也同時是一名廚師。一開始簡睿佑到弘光就學時,讀的是並沒有學籍的海外青年技術班,後來轉至大學部是因為學長邀請他加入籃球校隊一起奮鬥,但由於海青班不具有學籍,所以他為了參加大專籃球聯賽因而轉至大學部。 挫折反成為助力 簡睿佑升至大學部後,課業與籃球都需要做兼顧,而同時他也必須校外實習,因此在練球的時間上就被大大的壓縮許多,他回想起自己備賽期說:「晚上九點半實習結束,十點到家後就換裝去學校跑步,並且進行自主訓練。」支撐簡睿佑持續努力的動力來自於UBA全國賽的魅力,他表示即使到了全國賽可能只是一輪遊,還是希望球隊能晉級,為的是讓更多人看見一支台中除了全國賽的常客隊伍以外,還是有別的台中的球隊是需要讓其他隊伍畏懼,也同時是想讓上一屆的學長們知道,即使他們畢業了,球隊還是很強,也因為有上一屆的成績,才會有這屆的球員,看過了全國賽的場面,知道了全國賽的強度,回頭後才會更有努力的動力,想靠自己抓住全國賽的門票和想再次看到全國賽的場景。 最後的哨響、錯失的門票 今年度UBA第三區的全國賽門票之爭,簡睿佑單場外線手感火燙,三分球整場共8中5,但弘光仍在末節不敵勤益科大,以2分之差錯失全國賽門票。賽後,簡睿佑看著球場,獨自在一旁收操,他說到:「就像在作夢一樣,本應該贏的比賽結果輸掉了。」他默默走到樓梯間時,情緒便再也藏不住,哨聲響起,也代表簡睿佑大四生涯的大專籃球聯賽賽事在這裡畫下句號。 「努力」成了代名詞—「籃球帶給他的一切 」 簡睿佑說:「籃球教會我的事有太多了!也給予我很多教室裡所學不到的東西。」他認為籃球帶給他的意義不僅是在勝負、球技上,籃球能學到的東西,而是做人的模樣、人際關係、對一件事的態度、人與人的彼此尊重和自律,能將這些看似很簡單但實際執行起來很細節的地方都做好,球才能打得好,所以多虧了籃球,讓成就了簡睿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