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北教大體育學系王均予(中)在街頭健身上努力,而他精采豐富的故事仍未完待續。圖/王均予提供
人物特寫

力與美的綻放 王均予的斜槓人生

在國北教大的操場或健身房裡,總會有一個身影,拉著單槓、訓練肌肉,揮灑青春的汗水。 「街頭健身」源於東歐等地,是不利用健身房器材,靠自身重量作為阻力,並且在公園或公共設施就能進行體能鍛鍊的一種運動,展現肌肉線條的張力以及維持完美身形。「No pain ,no gain.」是王均予自幼以來的座右銘,時刻保持努力才能成功。目前就讀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的他在街頭健身這條路上奮鬥,曾多次踏上台北小巨蛋的殿堂,並且積極參與各項活動,期望能讓更多人開始關注這項不分男女、不分地點、保持健康體態的新興運動。 生命的曙光 接觸街頭健身的起源 從小懷有體育夢的王均予,因受環境影響直到大學才正式踏上體育之路。國北教大體育學系最重要的三項指標:「團結、守時、禮貌」,也深深影響了王均予在做人處事上的態度,更因此結交諸多好友、累積人脈。甫踏入體育系這個圈子,看到學長姐在國北教大的體育表演會演出之後,被街頭健身的力與美所吸引,開始接觸街頭健身這項運動。王均予認為街頭健身起步並不難,而重要的是持之以恆的練習,一旦鬆懈下來前面的努力都會付之一炬。提及街頭健身對他的意義,王均予笑稱:「街頭健身就像我生命中的一道曙光,讓我重新找回自信。」 他也多次在教育部體育署所主辦的「SUPER STAR國民體育日—體育表演會」於台北小巨蛋演出,2019年時更以負責人的身分將來自街頭的運動帶進大眾視野。面對萬人注視下的表演,王均予則說:「體育系最重視團結一心,大家在準備期間非常積極練習,所以演出時沒有因為緊張失常。表演完成度很好,自己也很有成就感。」而身兼重任的他也坦言,在編排動作上確實是一大考驗,因為自己並沒有太多經驗就要帶領30個人以上的團隊進行一場盛大的演出。但非常有責任感的他遇到困難也絕不退縮,翻閱許多過往資料,積極請教師長、前輩,最終完美呈現。 談到對於街頭健身最難忘的時刻,王均予藏不住臉上得意的笑容,就是他引以為傲的招牌——「龍旗(Dragon flag)」。他這個動作對國北教大而言,可說是在舞台上成功展現出來的第一人!當初練習時下了極大的苦功,而最終也沒有辜負自己的努力,對此他感到相當自豪。在大四的體表會時,為了致敬中國達人秀冠軍——尹中華的演出,將自己的招牌動作加以改良,如此高難度且精湛的表演獲得全場滿堂彩。 因緣際會下的炙熱 從「鈴」出發 在好友鄭湧蒼與曹名君的推波助瀾下,王均予接觸到了完全不熟悉的運動——扯鈴,從無到有、從懵懂到精煉。扯鈴訓練到的是自身的協調性和節奏感,剛好都是他自認較為不足的部份,與街頭健身訓練到的核心部位不同,因此他結合兩項運動的訓練,將身體肌群發揮至極。在扯鈴的招式上,王均予不斷超越自己,從直立鈴、雙鈴到現在挑戰三鈴,一路過關斬將,突破自我極限。加入扯鈴隊之後,參加教育部體育署「110學年度全國各地學校民俗體育競賽扯鈴大專組競速個人 個人拋鈴跳繩競速賽男子組」獲得特優的殊榮。 因緣際會下接觸的扯鈴,他也沒想到會如此熱愛,更考取扯鈴及單槓兩個項目街頭藝人證,在高競爭力的體育界擁有兩個專長的獨特優勢,對於自己的未來勇於嘗試,不畫地自限。今年的他再次受邀「SUPER STAR國民體育日—體育表演會」演出,想將扯鈴及街頭健身的元素做結合,打破過去一貫的演出模式,期望今年能碰撞出多元、令人耳目一新的火花。 文武雙全 樣樣具備 除了在運動上頗有成績,王均予還雙主修自然科學教育學系,在學業上也絲毫不倦怠,對於不同領域的知識求知若渴。雖已經是大五生,但王均予還不急著邁入職場,他更想鑽研學術以及體育領域的奧秘,近期也剛結束碩士班的考試;他非常享受教授小朋友的過程,在大學期間到多所國小擔任扯鈴教師,因此未來也不排斥修習小學教程。論及課業與運動之間的平衡,秉持勤勉向學的精神,他都會提早到學校看書,將健身和扯鈴當作下課後的消遣,努力兼顧兩者。各方面都有涉略的他,成為不折不扣的斜槓青年。 放眼未來 堅持到底 在台灣,「街頭健身」沒有被大眾廣泛認識,王均予則提到以學生的視角來看,台灣對於街頭健身的推廣相對國外並不普及,且沒有正規比賽能吸引學生相互切磋學習,而街頭健身卻是最方便也是最簡易的訓練運動,因此王均予期許自己在未來能夠為街頭健身付諸心力,培育更多優秀好手並將這項運動發揚光大,讓更多人加入他的行列。 「街頭健身這項運動已經成為我生命中的一部份,我會繼續堅持下去,直到最後一刻。」

東吳女籃隊長陳妍伶。照片提供/張曜麟
人物特寫

毫無保留地投入熱情 全力以赴地爭取榮耀 -東吳大學一般組女籃

東吳大學一般組女籃在今年度的大專聯賽預賽階段以五連勝之姿,一舉拿下分組龍頭寶座。回顧近十年東吳女籃的戰績,憑藉出色的團隊默契以及球員辛勤地訓練,連年闖入全國決賽,並數度奪得全國冠軍。透過寒訓備戰下階段賽事期間,深入進到球隊,了解她們對於決賽的目標,並一窺她們的全貌。 東吳女籃雖為一般組球隊,但在校方以及校友的支持下,不僅球員招生穩定,更延續了良好的傳統,每屆球員之間都維繫著良好的關係,畢業的學姊們更時常會回到學校陪同練習。而做為一般生,在訓練之餘,最重要的事情無疑是維持課業,而在忙碌的課業中,仍不間斷地投入訓練,成為女籃球員們的不必言語的默契與堅持。 對於球員的付出與努力,如吳慧芳教練所言:「一定要很熱愛一件事情,才可能花那麼多時間。」因為這份熱愛,讓球員即使課業繁重,也不輕言放棄;因為這份熱愛,凝聚所有女籃的心,使女籃持續茁壯。對於球員的投入,做為陣中大學姐的王泠勻更為感同身受,大學到研究所都是就讀東吳,一路上持續關注著女籃這支隊伍,但礙於其他事務,始終沒有真正加入。大學畢業後,領悟到學生籃球的純粹與可貴,因此在考取研究所後,毅然決然地加入球隊,與學妹共同奮戰,實現一直以來的理想,而她的積極投入亦成為學妹的精神象徵。 回顧預賽階段的表現,廖瑋麗教練直言:「雖然我們是分組第一,但其實每一場比賽都打得蠻接近的。」在膠著的比賽中,不僅顯現年輕球員經驗不足的問題,更需要加強團隊間的磨合與默契。 在球員磨合上,對大一球員鄭鎧涓來說,在過去球隊的經驗,讓她成為球隊重要的即戰力,但與陣中許多接觸正規籃球訓練時間不長的學姊們配合,更需要花更多時間去溝通。而身為隊長的陳妍伶則認為,除了團隊磨合尚未到位,球員們的心態也需要調整,在比賽中常因為沒有打出該有的表現,連帶影響自己的心情,導致表現綁手綁腳。 而東吳女籃的教練團由前台元女籃選手吳慧芳老師為首,加上曾為東吳女籃一員的廖瑋麗教練,今年更加入體能教練,使教練團的陣容更加完整。吳慧芳教練在球隊中扮演決策者的角色,負責制定大方向,對球員們也較為嚴肅;廖瑋麗教練則負責執行面,同時也是球員們的心靈導師,兩位教練合作無間,讓球員能更安心地在場上放手一搏。 備戰下階段的賽事,東吳女籃的團隊目標,不僅止於進入全國決賽,更希望能搶進八強。這個目標對球員來說,不僅凝聚全隊的努力,更成為激勵團隊成長的重要方向。而對於球員的期許,廖瑋麗教練認為,接下來面對的對手,實力都在伯仲之間,期望球員可以拿出企圖心、拚盡全力。相信球員們在吸收預賽階段的經驗之後,經歷團隊的磨合,東吳女籃將展現更加強勢的表現與面貌,全力拚搶團隊的榮耀。

交大射箭隊在110年全大運創下佳績。圖/交大射箭隊提供
人物特寫

「享受射箭的樂趣」 交大射箭隊的半甲子哲學

每到下午,國立陽明交通大學交通校區的操場開始聚集人潮,站在司令台上一眼望去,越過跑道,遠處有一群人無論寒流或是盛夏,總是會準時出現,屏除雜念專注地射出每一箭,動靜之間拿捏得宜,這就是交大射箭隊的練習日常。 交大射箭隊已有近三十年歷史,由傅恆霖退休榮譽教授擔任指導教練,當時傅教授除了是交大應數系教授,同時擔任國立體育學院運動技術系射箭專長的兼任教練,因緣際會下成立交大射箭社,並且在穩定成長後從社團轉型為正式的射箭校隊。 目前隊上主要使用反曲弓、複合弓兩個弓種,特別的是大部分隊員都沒有射箭的底子,大學才開始訓練,不過也有些特例,像是大四的隊長薛尚怡在高中時就在運動中心參加射箭的體驗,而大三的柴俊豪則是學測後才稍微接觸射箭,但兩位不約而同都在入學時的社團博覽會被射箭隊的攤位吸引而決定加入。 操場上總是充滿「動之快」的人們,不乏跑步、踢足球,相較之下,場邊射箭隊的「動之靜」顯得獨特。練習場地位於室外,因此會在光線充足的下午進行練習,一是視野較佳,二是能隨時注意到附近走動的民眾。也因為沒有強制規定大家每天都要出席,讓大學部、研究所不同步調的隊員們找到最適合自己的練習時間。 「小時候看動畫覺得射箭很帥啊」隊長薛尚怡笑著談她是如何與射箭結緣,與其他隊員一樣,大家都是憑藉「興趣」一頭栽入射箭的世界,透過不斷地練習,交大射箭隊近年收穫許多獎牌,110年全大運一般男生組射箭反曲弓團體對抗賽成功摘金,一般男生、女生組射箭反曲弓個人對抗賽也都有不錯的名次, 奪牌背後的苦練與毅力難以計算,而近期學長的相繼畢業也讓薛尚怡、柴俊豪說道:「前幾年學長們得到了很不錯的成績,希望再來有更多隊員加入, 一起將輝煌的紀錄延續下去!」 「享受射箭的樂趣」是傅教練最常說的一句話,遇到撞牆期最重要的就是不斷地耐心調整,也許拋開成績,射箭即是隊員們在繁忙生活中靜下來的調劑,也是秉持著這個理念,半甲子過去,交大射箭隊在這座風城依然屹立不搖,屆屆相傳,持續堅定地射出每一支箭。

經歷大大小小的盃賽,為球隊主力球員。圖/洪睿謙提供
人物特寫

夢想與現實的抉擇 洪睿謙放眼未來

「即使他有校隊實力,但是他將眼光放在更遠的未來。」身高191公分,就讀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體育系的洪睿謙,他最愛的興趣是打籃球,且球技精湛,擁有UBA選手的資質,但他為了精進學業考取教程,犧牲打球時間,朝著老師夢一步步邁進。 國小為游泳校隊的他,升上國中後,發現只要每到下課時間籃球場總是被人潮包圍,他覺得若能在籃球場上奔馳是一件很帥的事,因而萌生了打籃球的念頭。起初詢問籃球校隊教練時並沒有得到正向的回應,但是他不厭其煩的向教練爭取進入校隊的機會,最終獲得教練認可,正式開啟了他的籃球之路。 貴人相助 成為他前進最大的動力 洪睿謙從鳳山國中再到中山工商,就讀的皆非籃球明星學校,但他跟隨著國中啟蒙教練陳勁翔的腳步學習。加上教練給予他們的觀念是:「人生不是只有籃球,品格甚為重要。」因此他謹記教練教導的觀念,往後的比賽將情緒留在場上,下場後依然做個有修養的人。而家人也不曾為他的課業煩惱,他求學階段懂得自律,高中時曾每日留校到八點參與夜間輔導課程。他也提到:「我不會把所有時間投入在籃球,我會做好時間分配,這也就是家人支持我的原因。」 經歷百場盃賽  打破魔咒征服強敵 從國中到大學,經歷了大大小小的比賽,令他印象最深刻的比賽是,去年中區籃球聯賽冠軍賽,面對臺體大甲組球隊,身為一般組球員的他們,雖然當初不被看好,但最終擊敗了對手,拿下中區籃球聯賽冠軍。他說:「我們沒有抱著必勝的心態去打,而是放寬心去面對這場比賽,反而是對手因為有輸不得的壓力,打得綁手綁腳,最終我們成功拿下冠軍。」他也認為從一開始不被看好到最後拿下冠軍, 是他非常難忘的回憶之一。   替未來鋪路 擔任籃球家教增加經驗值 大三開始擔任籃球家教,他希望能將自己所學交付給學生,看著學生從無到有學習,便會覺得自身充滿成就感。現階段從一對一模式帶入往後職場模式,他認為,老師的責任是教導基本觀念,雖然課程枯燥乏味,小孩接受度不高,因此需要花心思設計課程,但也將成為日後進入職場的關鍵。 不侷限於眼前 著眼更遠的未來 如果有機會挑戰職籃,他願意嘗試看看,畢竟老師較無年齡限制,他會選擇先接觸職籃,等待時機轉換跑道。他說:「畢竟籃球是我小時候的夢想,如果有機會,我想體驗看看上電視受注目的感覺。」至於擔任學校老師,只要任教的學校有籃球隊,他願意兼任球隊教練一職。他也期許:「就算沒有機會繼續打球,也希望將這份熱情與經驗傳承給和我一樣熱愛籃球的孩子們。」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田徑選手江英瑋。圖/江英瑋提供
人物特寫

努力伴隨幸運 江英瑋的田徑人生

「雖然經歷過低潮,但我從來沒有想放棄的念頭。」語帶堅定,絲毫沒有遲疑的回答,來自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田徑隊選手-江英瑋。 自小因熱愛跑步而加入學校田徑隊,江英瑋雖在國小階段未受到正規訓練,但於過程中漸漸跑出熱忱。一路練習至國中,因為教練的提點讓他在成績上有了很大的突破,首度站上全中運舞台即獲得1500m第五名與800m第七名的佳績。 爾後,他以體育獨招進入田徑強權三重商工就讀,由於當時體育班尚未成立,因此,他不僅要兼顧一般生的學業本份,還須面對專項的高壓訓練,即使如此,他依然保持著開闊的心態,江英瑋表示:「能在專項訓練外接觸到其他領域的事物是蠻有趣的,除了學習一技之長,我們也會去考相關證照,這些對未來都有很大的幫助。」然而,日復一日的繁忙排程,也曾讓父母勸他重新考慮生涯方向,他說:「家人看了當然是不捨,但他們還是尊重我的想法,支持我去做想做的事。」面對父母的心疼,他決定用表現來證明自己的選擇。 大學至師大就讀,江英瑋說:「當初是希望除了專項以外,自己也能接觸到不一樣的學科領域,師大體育系的資源很廣,有很多不同的組別,所以就有機會去修習不一樣的課程。」步入新環境的他,曾在大一二時嘗試體驗不同事物,例如打工等等,但在親身經歷後,發現會壓縮到練習的時間與心力,導致比賽表現卡關,因此最後決定全心回歸學生運動員的身份,專注於課業與訓練上。 隨著比賽成績慢慢提升,也讓他萌生了繼續讀研究所的念頭,他說:「當時有了想繼續拼的目標,就讀碩班不但能夠維持訓練,也能同時精進自己的學業,畢竟跑步不能跑一輩子,所以希望能藉由讀碩班的過程,累積更多經驗並擴充自己的學術知識。」 在田徑賽場奔馳了十年,至碩二一次突破個人最佳成績,江英瑋論及:「以前在比賽時其實會對自己沒信心,因為比賽只有一次,跑不好沒有重來的機會,但可能經歷過一些迷惘,所以在過程中也慢慢成長,現在比較能消化自己的狀態,也知道如何修正自己。」正因為心態的轉變,才使他初次登上全運會舞台即刷新3000公尺障礙賽與5000公尺長跑的個人紀錄,然而,首次亮相於高層級的競技會場就能有如此亮眼的成績,也要歸功於他平時對訓練的看重,除了既定的移地安排,今年因為備戰全運會還特別加入阿里山的移地訓練,希望能夠更精進自己。 「這是我最放開來跑的一次」談論到全運會,江英瑋坦言過去比賽時常過度緊繃,導致沒有發揮該有的實力。今年全大運賽後教練有與他私下聊過,才讓他拋下心中的擔憂,決定放寬心的享受過程,同時也體悟到所謂「保持平常心」,就是平常訓練有做到該做的,在比賽場上時就無需擔心,發揮該有的水準即可。然而,以同樣的心態迎戰12月的臺北馬,也幫助他突破了個人最佳成績,雖然無緣取得世大運的資格,但他認為也是一次寶貴的經驗,不足的部分會再繼續努力。 回顧江英瑋的田徑生涯,有過國手、全中運金牌經歷的他,絲毫讓人感受不到一點傲氣,謙虛的他說:「人爬得越高,就要越低調。」他認為高峰或低潮都是必然,但無論處在哪個狀態,都是一種成長的體驗,江英瑋論到:「過去的經驗都是在學習,這一切都是為了幫助我成為更好的自己,所以不論失敗或成功我都很珍惜,同時我也覺得自己很幸運,付出的努力有被看到。」築夢的路上,除了感謝家人支持與贊助商的資源,他也特別感謝教練林淑惠在訓練及課業上的協助,同時也給他很多空間去調整自己。 「人生就像跑步一樣,必須不停往前邁進,才能知道自己的極限在哪裡。」曾經在田徑賽場上失利,一度失去信心的他,轉化這些挫折與經歷成為更好的養分,伴隨著家人、教練與朋友們的支持,慢慢拾回自信向前挑戰。現在的他不再視奪牌為首要,而是期許能突破自我,透過每次的經驗檢視自己的不足並進行修正,跑出屬於自己的人生。

林沁禔國際賽經驗豐富。圖/林沁禔提供
人物特寫

難以複製的人生跑道與節奏 林沁禔的定向越野哲學

目前就讀國立中山大學海洋科學系三年級的林沁禔,過去是世青及國家培訓隊裡的熟面孔,也曾多次披上國家隊戰袍代表臺灣到各地征戰,雖然定向越野在國內相較起其他項目較不屬於熱門領域,但談起這項運動,他比任何人都還雀躍。「起跑前,每個選手都會分配到一張地圖、一個指北針跟GPS,但之後路線是自己跑自己的,要靠判斷力自己規劃,所以定向越野這個運動,除了體力跟速度,還很吃頭腦。」 林沁禔透漏,受到熱愛越野超馬的媽媽影響,從小耳濡目染,時常一起相約練習,但他坦言真正使他轉換項目,踏入定向越野領域的契機,是因為當時不小心報錯參賽項目,只好趕緊練習硬著頭皮去比賽,結果就此誤打誤撞,被相較起越野跑更需具備臨場反應及空間方向感的定向越野魅力所深深吸引,從此便一頭栽進定向越野的懷抱,他也提到因此高中時期很常向學校請假,四處尋找資源練習,甚至積極寫信拜訪贊助商進行募款,只為了能順利參賽以不斷磨練與提高經驗值,「一路以來很辛苦。」他更表示當時連媽媽都搖頭,直呼簡直走火入魔! 回憶起最深刻的一場比賽,林沁禔馬上想起他於2017年首次代表臺灣在芬蘭的中距離賽事,當時才剛走出韌帶拉傷低潮期,加上芬蘭高深莫測的地形,令他感到非常挫折,「芬蘭地形很野,第一次手上拿著地圖卻不知道自己在哪,我跑得很慢,邊跑邊學,後來還是沒完賽,但這卻是我學到最多的一場。」 定向越野帶給林沁禔的影響不僅只是專業的地圖分析等能力,更造就了他獨立自主、不自我設限的個性,在國外結束賽事後,他通常不會馬上回國,而是多花一星期以上的時間,留在當地或是鄰近國家進行打工換宿及旅遊,這也漸漸培養出他的國際觀,以及在生活及待人處事方面獨特的風格,倚著良好的判斷與適應力,及必備的地理專業知識,他升學時以特殊選材身分順利錄取中山大學海洋科學系及高雄醫學大學運動醫學系,他瀟灑地說,「我就在全台大學分布地圖上從我的所在地新北市畫斜對角線。」至於後來選擇進入中山大學就讀的原因則是因為對地理、森林及海洋領域的高度興趣,當提及所學研究方向及未來職涯規劃,林沁禔便滔滔不絕大方分享他目前正在東沙島研究基地上執行的鯊魚研究計畫內容,「我還有在做生態與螃蟹的關係跟他們的辨認物種,至於以後工作,我比較想從事專門操作水下無人載具或鋪海底電纜。」 除了早已勾勒出明確的志向,從他的眼神可以觀察出,這項運動帶給他的成長莫過於那股沉穩冷靜的特質,他也累積了多張防護證照,長期投入支援海洋相關及義消救護等志工,而他也從未就此停下腳步,放棄探索更多可能的機會,鑒於一路以來都是單打獨鬥的定向越野選手,上大學後,他渴望學習更多團隊合作能力,便轉身效力中山大學飛盤校隊,浸身那份前所未有的團體氛圍。 回顧一路以來的心路歷程,林沁禔靦腆的說,他會與自己說聲「你很棒!」並不後悔過去所做的每一個決定,因為在他心中,每個時期所汲取的經驗與養分,才最為珍貴!

蕭宜正在110學年度UVL公開一級預賽擁有好表現。圖/蕭宜正提供
人物特寫

面面俱到 蕭宜正的排球成長之路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交大校區男子排球隊在109學年度UVL公開二級奪下冠軍,今年甫重返公開一級,預賽便與傳統名校彰化師大打了一場五局大戰,各界認為此次陣容非常完整,可望衝擊決賽。交大男排這兩年加入了一位大賽經驗豐富的球員,率領球隊一步一步邁向隊史最佳成績,他就是就讀百川學士學位學程二年級的蕭宜正。 跳脫框架 勇敢冒險 國小時因為運動神經好開啟了蕭宜正的排球生涯,畢業後順勢進入北安國中就讀。身處JHVL強權球隊,面對聯賽的壓力,每天總是投入大量時間練球,排球等於是生活的全部,三年下來,這讓蕭宜正思考著究竟這是不是未來想走的路。考慮到職業球員的壽命問題,以及大學若繼續就讀體育相關科系,畢業後教職的取得也有一定難度,因此蕭宜正進入內湖高工後雙管齊下,除了練球,也利用空閒時間補習,希望能跟上學業進度外,更替自己在選擇大學時增添更多可能。 高中三年下來,蕭宜正成功入選U18、U19與U20培訓隊,並在高三成為內工隊長擔起球隊重任,最終成功以體育專長錄取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的百川學士學位學程,主修電機,即將踏上與過去捷然不同的旅程。 球,學之間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於2018年成立百川學士學位學程,以特殊選才的方式招收不同領域的佼佼者,而百川學程中第一位以體育專長入學即是蕭宜正。進入交大後,電機相關的課程本就艱澀,比起其他同學,需要付出更多心力來完成作業和準備考試。 雖然重心轉移到學業上,蕭宜正仍會參與球隊的練習,交大男排皆由非體育相關科系的球員組成,相對而言蕭宜正無論是在球齡或經驗上都豐富許多,「我是場上的教練,他們是我場下的教練」蕭宜正認為人與人之間很多時候都是互相的,練球時他可以給予技巧、細節上的建議,而在學業上遇到問題則可以請教隊友們,讓他在球隊中既有付出也有收穫。 精彩篇幅 未完待續 提到接下來大學的目標,蕭宜正希望能更精進學業,未來朝著申請碩士班努力,另一邊則是期待自己能與球隊繼續在公開一級闖蕩,拿下決賽門票。也許學業和排球之間的平衡是蕭宜正持續要努力的課題,但他早已開拓出一條嶄新的道路,替自己完成許多不可能,期待他這個賽季接下來的表現,為交大男排寫下更多新紀錄。

國北教大公開二級籃球校隊。圖/籃球部落 DA VILLAGE提供
人物特寫

蛻變中的成長 國北男籃絕處逢生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在去年109學年度大專排球聯賽公開一級賽事中勇奪校史首冠後,使國北盛行排球的風氣烙印人心,但國北除了排球以外,還有許多盛行的運動。在國北的球場上少不了清脆的運球聲以及球鞋在籃球場上的摩擦聲,有一群連年拼進大專籃球聯賽複賽的球員們等著被大家看見。 從無到有,一路以來逐波而上的國北公開二級男子籃球隊近年來面對層層關卡,士氣今非昔比。由於國北腹地小,球場數量不多,籃球、排球、羽球、合球隊的訓練空間甚至是使用同一個室內場進行練習,在資源上的取得與一般組並無明顯的差別,再加上室內場並不是正規的籃球場地,總體來說並沒有良好的練習環境。此外今年球隊面臨先發主力學長們的畢業,以及教練的更動,雪上加霜的他們仍找到一線生機,並抓住最後的席次,在110學年度大專籃球聯賽公開男二級北二區分區排名賽以分組第六進入複賽。 角色轉換,承接大任 在106學年度擔任隊長一職的唐偉傑,三年後角色轉換,從球員變成教練。由於去年國北教練康昭翔到國小服務後,就將球隊交接給唐偉傑,認為國北球員的平均身材較為矮小,在禁區較無優勢,因此會特別要求轉換快攻的速度和團隊進攻。唐偉傑的專業為個人技術指導,面對團體的執教方式會如何調整,教練唐偉傑表示:「先將團隊設定好大方向後,再把個人較細膩的部分加入到團隊訓練中。」 成績不是太大的重點,而是能帶走什麼 缺乏練習時間和經驗不足,成了今年最大的勁敵,因為疫情和開學後有體育表演會的緣故,練習量大幅減少,加上三四年級球員因畢業和準備教程而離開球隊,使得球隊裡低年級球員佔多數,故相比以前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談及球隊的目標,認為以目前球隊的狀況,成績已經不是重點,而是找出適合國北的球隊風氣,和球員能在吸收後運用到未來要做的事情上更為重要。 換血後,球員的變化 去年大專聯賽複賽中表現出色的陳冠宇,與大學長們合力奪下兩場勝利,而今年面臨學長們的畢業,原本單打獨鬥的他,認知到不能單靠與學長的搭配取分,而要多跟新的學弟培養默契,即使大一菜鳥的經驗少,容易發生失誤,但大二學弟進步的幅度很大,亦可以做組合,也希望身為大三學長的自己打球能更成熟,扛起做學長的責任。 面對考驗不畏懼,學習當一個好的隊長 「在學校裡球隊是我的全部」游景宇憑著這一句話扛下了隊長的職責。面對換血難題、球隊人數減少,今年擔任隊長的游景宇表示:「高年級球員只剩我和冠宇,而低年級的球員必須在經驗缺乏的情況下扛起責任,所以我不會以嚴格的方式去盯學弟,反而是以朋友的角度去協調整個團隊。」不論是在場上或場下設法拉近彼此的距離,培養出團隊默契,打造一個大家庭的模式去管理球隊。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今年大專聯賽開賽前夕,唐偉傑教練因為個人規劃投入於職業隊擔任全職教練後,無法抽身兼顧學校球隊,故將球隊交給國北大學長錢彥豪以及楊孟翰,認為他們在帶團隊和提振球隊精神上做的比自己出色,也很放心球隊由他們來接手。 跌宕起伏,絕處逢生 五年前,國北從原先的一勝難求,到組成一支完整的球隊後,迎來了大專聯賽的首勝,再到第一次晉級後,乘風破浪,連續三年晉級複賽。而今年遇到換血季以及更換教練的空窗期,使球員們群龍無首,但兩位大學長回歸接管後,讓團隊更有凝聚力,球員們也在一場場的比賽中找回原來的自信,即使身在有宏國德霖科技大學和國立臺灣科技大學所在的死亡之組,仍再下一城,搭上了今年複賽的末班車。 找出屬於球隊的文化風氣 過去康昭翔教練以開放的打法,讓球員自己決定,解決在場上遇到的問題。兵傳子弟,輪到唐偉傑教練執掌時,提供球員許多觀念和學術性專業,要求明確、目的性強。接著面對問題的接踵而來,球隊停滯不前,甚至出現怠懈的風氣,在球賽開打前,整體像一個系隊而非校隊,後來錢彥豪和楊孟翰教練帶領球隊勇闖分區排名賽,勉勵學弟們助長了團隊意識,並培養球員的態度和整頓球隊的氛圍,使球隊在未來能塑造出獨有的文化和風氣。 最後隊長游景宇強調:「相信隊友也相信自己,只要夠努力,就算路再艱難,我們也不怕退縮。」

臺師大一般組男排。照片提供/翻轉排球volleycube
人物特寫

從壓力中尋找突破 臺師大一般組男排力求最完美的團隊整合

臺灣師範大學歷年各校隊成績顯赫,從排球、籃球到各單項運動無一不培養出許多頂尖選手,而除了一級球隊之外,從籃球到排球、從男生到女生,都另有一般組的球隊同樣積極的訓練,他們對於運動的熱情,不會因層級而有所改變。今天要介紹的這支球隊就是臺師大一般組男排,這群球員連年征戰大小盃賽,同樣值得大家的關注與支持。 相對於有運動背景的學生,臺師大一般組男排的球員許多都是進入大學校隊之後,方才接受正規訓練。此外,在個性及整體的氣質上顯得溫和許多,這也是教練黃以恆一開始接觸這支球隊時,最初也最深的印象。 在球員大多溫和且年輕的團隊中,正副隊長及學長們的存在就顯得格外重要,談及今年的隊長沈子龢,教練黃以恆讚譽有加,由於要培養球員訓練的自主性,因此訓練菜單大多交由球員先自行安排,再由教練評估,隊長在其中需要擔負許多溝通及訓練的重任,並且帶著副隊長昂君義一起成長、接手許多事情,非常稱職的扮演一位隊長的角色。而學長們則是扮演穩定軍心的角色,如目前就讀碩二的石佳興,就在本次的大專盃比賽表現地相當沉穩,另外包括許多一起協助訓練的學長,都是幫助團隊成長的重要人物。 對於比賽的要求,連年征戰大專聯賽都無法晉級複賽,無疑是臺師大一般組男排重要的課題。對他們來說,上下學期各有一個大比賽,上學期以大專聯賽作為目標,下學期則是木鐸盃。從比賽的結果來看,凸顯出年輕球隊經驗不足的問題,更顯現出球員心態穩定的重要性。 展望未來的比賽,教練黃以恆期許,球員能多對外參加比賽磨練、累積經驗,突破心理的障礙,增加自我的抗壓性,將會有更突破的表現。隊長沈子龢則是相信透過團隊的磨合,將會有更好的默契應付將來的挑戰。下學期正副隊長也將正式交棒給現任副隊長昂君義以及來自香港的何重希接任,目標不僅是在下學期的木鐸盃取得好成績,更要在明年的大專聯賽突破瓶頸,順利前進複賽。

國立臺東大學當家控衛胡興。圖/臺東大學籃球隊提供
人物特寫

穩扎穩打 布農勇士胡興在後山找到自我定位

「籃球之於我的意義是—當我在慌張的時候,想到籃球,我就會變得冷靜。」110年大專籃球聯賽公開男二級預賽,國立臺東大學接連拿下勝利,挺進複賽。場上有一名控球穩定、善於切入破壞對手防線的球員,他是胡興,來自臺東縣海端鄉海端村。 相比一般高中,胡興選擇就讀國立臺東高中體育班,加入號稱「沒有明天」之稱的臺東高中籃球隊。「因為在東中可以更精進籃球技巧、挑戰更高強度的訓練,我想試看看自己可以到什麼程度。」胡興說道。然而,高強度的訓練讓初來乍到的他無法適應,教練嚴格地要求也讓他吃足苦頭。更因訓練造成膝蓋半月板受傷和腳踝慣性扭傷讓他陷入低潮。排山倒海的壓力之下,他仍堅強面對,且表示這是每個球員一定會經歷的過程,端看自己怎麼克服和調適。運動傷害必定是每個運動員最不想碰到的課題,深怕影響運動生涯,身體素質無法恢復最佳狀態等等。「但我後來發現,那些傷害,造就了我不同的心態,讓我面對問題可以更堅強,從中去學、去改變,不會像以前一樣脆弱。」胡興堅定地說。受傷後,胡興積極地提升肌肉強度,考量自身身高弱勢,他轉而精進體能、速度、投籃等技巧,從其他方面補足自己,讓自己有更強大的武器去應戰。 談到印象最深刻的回憶,胡興笑稱:「一定是移地訓練!」為了提升球隊強度,教練常常安排和甲組球隊進行友誼賽,對手高大的身材和飛快的移動速度讓他上場時瞻前顧後,「可是為什麼要害怕?我們都是人啊、都是高中生,他們只是比我高、跨的第一步比我大而已,我們只是比較矮,也不一定比較慢。所以為什麼要害怕?」經過反思後,他決定拋開包袱勇敢面對。胡興坦言東部球員的體能和身材條件都沒有西部球員那麼佔優勢,一開始大家可能會小看我們,但藉由速度和團隊絕佳的默契,讓我們即便在身材上處於劣勢也能稱霸球場。他也說道,臺東的經費沒有很多,在不足的情況下,教練會運用自己的人脈讓他們有地方住,不足的部分也會由教練自行支出,即使資源沒有西部充足,胡興反而抱持著感謝的心態面對每一個挑戰。 升大學時,胡興考量到未來出路,選擇留在臺東並就讀國立臺東大學體育學系。加入臺東大學籃球隊後,相比高中的制式化訓練,大學活潑、自由度很高的訓練模式讓他花了一段時間適應。因為有在東中球隊的經驗,讓他在大專的比賽游刃有餘,他說到:「很緊張的時候想到以前都扛下來了,放輕鬆好好發揮就好。」一聯想到籃球,大多數人總會想到「跳很高」、「投很準」的球員,進而習慣地從數據觀察球員的準度或是分數。慣性的比較讓胡興動了更改打法的念頭,「但這樣子反而會讓自己迷失,做不到基礎的動作。」經過心態的調整,現階段他的目標是做好自己在場上的本分,讓隊友得分、幫助團隊得勝。 面對下個階段的準備,胡興表示寒假期間有針對團隊配合做調整。「溝通很重要,有想法講出來,再和隊友一起磨合,才能幫助團隊變得更好。」此外,今年教練團新增兩名助理教練,不僅在個人動作、團隊配合和體能皆有系統化的訓練和調整,當球員心理狀態不好時也會給予鼓勵和安慰。 大學過半,胡興期許自己穩固學業,在球隊盡全力地打完賽季,不留下遺憾。而對於同樣來自東部、熱愛籃球的學弟學妹,他鼓勵大家如果非常喜歡就可以去嘗試看看,但一定要兼顧課業,未來才能有更多條路可以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