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華大學重拾短跑夢的李承寯。圖/李承寯提供
人物特寫

「我在這裡找到新的生命意義」 清大李承寯的短跑之旅

「努力在天賦之前可能一文不值,但我知道我走在自己的路上默默耕耘。」 經過整整一年的訓練,國立清華大學李承寯做足踏上跑道的準備,希望可以在113年全大運田徑一般男生組100公尺突破生涯最佳紀錄,然而結果卻事與願違。碼表停止計時的那刻,昭示他在分組預賽便遭到淘汰。今年是他接觸短跑的第11年,也是他遇到相當多挑戰的一年,目前大二的他,同時更面臨著人生方向的選擇,現實讓他不得不開始思考,究竟該如何在課業與短跑間做取捨。 小學四年級展開的短跑之旅 出身雲林縣的李承寯在國小一年級便嶄露出短跑的天賦,並在四年級接受知名教練翁嘉隆的指導正式加入田徑隊。回憶起剛加入田徑隊的時光,他笑著說:「第一天練完隔天就有點腿軟,甚至開始思考要不要退出,感謝自己後來有堅持住。」在翁嘉隆與黃致傑兩位教練的執教下,李承寯屢次在賽事奪得名次,也選入縣代表隊,更在國中三年級獲得縣長盃100公尺全縣第一名。 雖然熱愛短跑,但他仍希望能兼顧課業替自己保留更多可能,因此選擇以一般生身分繼續升學,然而高中校方的特殊要求使他喪失了許多出賽機會,他在短跑生涯中碰到了第一個低谷。帶著遺憾離開高中,李承寯進入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成為新鮮人。 田徑生涯的轉捩點 進入暨南大學就讀後,由於學校並沒有田徑隊,因此李承寯成為自己的教練,安排自主訓練課表,希望將身體素質維持在可以出賽的水準。當一切似乎準備步入正軌,他也正打算要報名比賽時,課業上的迷惘卻又突然將他困住,經過一番掙扎與師長的建議,他決定重考,希望能到更適合自己未來方向,同時也能兼顧他最熱愛的短跑的地方。 重考後,李承寯進入國立清華大學,他提到,清大在田徑運動是勁旅,訓練制度也相當完整,會由不同教練負責短距離、中長距離、投擲等項目,同時課業上的資源也相當豐富,於是在綜合考量之後才會選擇清大。   苦練成長與亂流 在清大田徑隊的第一年,李承寯慢慢適應全國等級隊伍的訓練制度,他表示,訓練課表基本上是以一年為單位,前期不會著重對速度的追求,而是肌力的提升.但自己的個性沒有辦法很冷靜地面對每個階段的成果,只要沒有跑出預期的速度心態就會開始急躁,甚至連校內運動會的短跑名次都帶給他很大的心情起伏。他補充道:「我會在訓練前期著重肌力提升時就想追求速度,跑不出來的話就會開始質疑自己。」 但學長姐告訴他不可心急。他們將冬訓的課表譬喻成儲存能量,速度降低同時身體素質會提升。就像在銀行存金幣,金庫充盈時無法輕易拖動,等到春天、夏天來臨時,就可以把金幣提出來點亮技能,速度便會自然而然提升。果真在大一參與全大運時,李承寯照著教練張祐華的建議調整,最終以優異的成績晉級準決賽。 新的賽季來臨後,帶著拼勁備戰第二年的比賽時,卻遇上所有運動員最害怕的傷病。去年12月,他的大腿內側股四頭肌突現強烈刺痛感,不管是中醫針灸或西醫的超音波都找不出原因,他說:「我連蹲下來綁鞋帶都覺得很痛,當下很慌張,因為我不想落下任何一場練習,但又什麼都不能做。」 比賽結果的不盡人意 在傷病好不容易痊癒後,李承寯加緊腳步把握練習的時間,同時也與隊友、教練討論如何改進,希望自己能夠以最完美的狀態出戰全大運。沒想到卻在關鍵4月感染流感,體重也降了5公斤,原先的身體狀態也被破壞。針對全大運準備期與最終的比賽結果,他認為,其實在流感康復後狀態有調整回來,也覺得比賽前的狀況不錯,但不知道為什麼就是跑不出來。他更提到,比完賽的當下腦袋真的只有「我努力了一整年,就這樣結束了嗎?」的想法,他在這裡碰到了第二個低谷。 對於先前在短跑之路上沒有遇過什麼挫折的李承寯而言,進入大學後遇到的低潮帶給他很大的挑戰,目前他仍在尋找解方,會針對腳踝柔軟度再做加強,希望能夠將自己的步伐加大,並增加身體的活動度,也有思考過是否要轉為練習200、400公尺等項目。 短跑賦予他的生命意義 李承寯升上大三,這也意味著他即將面臨生涯規劃的抉擇。目前他仍希望課業與短跑並重,並繼續挑戰自身的最佳紀錄,雖然並沒有要將短跑作為職業選擇,但短跑是他熱愛的事物,也是他抒發壓力的管道之一。即便沒有要將短跑作為未來職業,但它仍帶給李承寯相當大的人生啟發。「田徑是需要承受身體與心理痛苦的運動,如果能在田徑上承受這麼多的磨練,當未來要為了另一個領域努力時,也一定做得到。」他認為,練田徑一定可以在不管是求職或是課業上帶來收穫。「我可以為了一個目標努力很久,並做好萬全準備去達到我想做的事情。」 最後他提到很感謝高中時期的體育老師廖本献跟他說的一句話:「訓練是痛苦的過程,成功就是你的水到渠成。」接下來李承寯也將繼續帶著自己的努力與堅持在短跑這條路上耕耘。

跳高對於蔡維智來說,始終懷有樂趣與熱情就無須特意堅持。攝/蔡佩璇
人物特寫

稱霸天空的王者中興蔡維智 穹頂才是他跳躍的極限

「力量傳遞全身,飛起來的瞬間,那感覺真的令我欲罷不能!」 113年全大運公開男生組跳高賽場上出現史無前例的頂尖對決,三位選手攜手挑戰大會紀錄,其中國立中興大學蔡維智第二跳以2公尺26成功破大會,也一舉躍升為歷年第三傑,從去年成都世大運奪銅,蔡維智不斷飛向更高的頂點,除了屢破個人最佳,也逐漸在國際賽場嶄露頭角。 不過,他從不將自己視為一名選手,賽場是他表演跳高的舞臺,而他是挑戰極限的表演者。 助跑 —— 夢想的蓄勢待發 就像許多故事的開頭,蔡維智會接觸到跳高也是誤打誤撞。最初他是位排球選手,國小五年級運動會時剛好參加跳高比賽,當時產生「就是這個運動項目了」的感覺,自此對跳高情有獨鍾,開啟專研與磨練之路。雖然沒有出類拔萃的身高與縱跳能力,蔡維智反而在助跑速度上跑出自己的優勢,並透過力量長出翅膀,著迷於身體在天空飛躍的感受。 自國一開始訓練的兩年後,蔡維智國三那年在全中運以1公尺96摘金,不但是他全國賽首金,過程中更因為教練的一句話,改變了往後的比賽,當下面對瓶頸卡關的高度,教練對他說:「你到底在怕什麼?就跟練習時一樣,叫出來就好了。」就此之後,成功過桿後奮力嘶吼成為蔡維智的個人特色。 蔡維智說過前任全國紀錄保持人向俊賢是陪伴他田徑夢的偶像,如今,他在113年全大運成為追逐向俊賢全國紀錄的挑戰者,蔡維智形容這就像是意志的傳承,「我們追逐學長的成績,未來的新秀也會以超越我們為目標,不斷地去創造更多亮眼的紀錄。」 起跳 —— 不是天才也能擁有一片天 雖然蔡維智在國內許多賽事都鍍金過,但他自認並非是「天才」。他覺得自己就像是《排球少年!!》中的角色「及川徹」,足夠優秀但不會被稱作天才,且在無人看見之處必須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與強者平起平坐,就像及川徹在作品中的名言:「才能是可以開花結果的,球感是可以磨練的。」蔡維智用不懈的練習去栽培飛翔的能力,逐漸稱霸國內跳高頒獎臺,成為「普通」的王者。 「我是一個表演者,不是一個選手。」對於跳高,蔡維智認為那並非純粹的縱身一躍,對他而言,去追求獎牌與紀錄更像是把天空當作表演的舞臺,將最出色的一面展現給觀眾看。他始終抱持自己能做得更好的心態,視感受為第一位,所以無論成績為何他都不會太在意,「運動場上撇除成績、獎牌,能帶走對自己有意義的東西最重要。」蔡維智也不為自己設定目標,因為過往在目標達成後就會鬆懈,所以現在會照著節奏慢慢來,穩定自己的狀態。 過桿 —— 人生並非第一跳就能成功 跳高有三次試跳的機會,只要三次內過桿就能向上挑戰,但蔡維智的跳高人生並不像每次成功過桿般順利,剛開始學習跳高時,他曾感到挫折,是教練持續鼓勵、相信他,蔡維智才能在國三時摘金。不過高中時面臨新生代崛起,蔡維智備感壓力、開始逃避,一度想放棄跳高,那時也是教練堅定地告訴他:「你的成績不該停留在這裡」,才讓他決定振作,直到去年他至國訓中心訓練前,教練都持續地給予蔡維智幫助。 上大學後,蔡維智因緣際會轉學至中興,反而在中興田徑隊找回對於跳高的熱愛,雖然他並不常與隊友一起訓練與相處,但他從隊友身上看到遺忘許久的態度,重新認知到運動就該是純粹的事,不需因輸贏和壓力而改變,他說:「運動應該是一件讓你有成就感的事。」 藉由心境上的改變,蔡維智的成績也跟著提升,個人紀錄不斷刷新,113年全大運第二跳飛過2公尺26,再度打破三月剛在全國大專校院田徑公開賽創下的個人最佳,也許第一跳會失敗,但他始終能找回再次嘗試的勇氣,去躍過所有挑戰與困難。 落地 —— 走向世界的舞臺 從去年九月開始,蔡維智在國訓中心訓練,由於課表的調整,他形容:「幾乎是換了一個新的身體。」雖然處於過渡期,但蔡維智藉由正向心態與整個冬天的適應,抓住突破的感覺,除了身體素質的提升,接下來也會著重於穩定成績與節奏。 雖然在全大運有所突破,不過蔡維智覺得自己和過去的心境並不相似,他說:「以往我很享受透過訓練一步步摸索進步的過程,但最近越來越覺得有一種被逼著進步的感覺。」由於國內如傅兆玄、葉柏廷、羅子杰等新生代好手屢破紀錄,比賽競爭程度來到空前的水準,蔡維智仍保持正面思考,認為擁有亞洲級的對決並非是壞事,感謝如此激烈的環境造就他更強的競爭意識,去提高標準通往更高處。 對於國內的跳高新世代,蔡維智說:「大家的實力都在上升期,雖然自己年紀較大,但我會一步步慢慢來,不需要急於此。」同世代的他們在賽場上即使是對手也會相互加油打氣,蔡維智在全大運破大會時,就與前面也破紀錄的葉柏廷興奮擊掌,保持輕鬆的心情良性競爭。 近年來這批好手在國外賽事收穫佳績,蔡維智先前在香港田徑錦標賽奪金,談到國際賽的差異,他認為相對國內,在國外沒人認識可以比較放得開去發揮,他也感謝國、高中教練給予他的支持,也許天才註定會被世界看到,但教練帶蔡維智走向世界,讓他也能在頂尖的賽場跳得更高。 「我不認為自己會在2公尺26這個地方卡關太久,光是這樣想,就對未來充滿期待。」跳高是向上看的運動,蔡維智積極望向開闊的未來,挑戰更高的可能,他用每一次奮力躍起去證明——天空是表演的舞臺,穹頂才是他跳躍的極限。

鐵人三項好手陳品蒨。圖/陳品蒨提供
人物特寫

初露鋒芒 陳品蒨的運動生涯未完待續

111年全國大專校院運動會田徑場上,10000公尺的決賽如火如荼地進行中,比賽到了中後段,有一位素未謀面的選手迎頭趕上,最終奪下一般女生組第六名的佳績,她是來自國立臺東大學的陳品蒨。 國小一年級時,為了鍛鍊身體,她誤打誤撞加入游泳隊,一個月後,游泳隊適逢轉型為小鐵人隊,就此展開她鐵人選手的生涯。平日的單項訓練和假日的綜合訓練佔據了國小生活,「雖然騎山路很累,但大家一起『出遊』的感覺很新鮮!」她回憶道。 國中一年級時,她代表台中市參加全中運,訓練期間,她與她的隊友每天早上四點起床騎腳踏車和跑步,訓練結束後再去上學,放學後則練習游泳到天黑,也藉此培養出革命情感的友誼。比賽時,穿戴晶片的腳未先通過終點而錯失獎牌成為她印象最深刻的回憶。比賽結束後,她並沒有因次頹喪,「從那個時候發現,我竟然可以和高手們站在同一個舞台上競爭」,於是鐵人三項漸漸地從興趣轉變成追尋的目標。 隨者年齡增長,少了同伴的相互加油打氣,不免讓她感到孤單,陷入成績與名次的漩渦更讓她備感壓力,「最初是因為興趣才練三鐵,為什麼我要這麼有負擔?」內心的矛盾隨著訓練的疲憊越演越烈,但她並沒有輕言放棄。 高三時,她和全臺十六到十八歲的鐵人三項好手到中國雲南移地訓練,嚴格的身材控制和從未經驗過的訓練模式讓她不敢怠慢。她說:「我的游泳能力跟其他人差太多,我只能一直追在他們後面,但我不想被倒追,所以我很努力地游。」經過這一趟的旅程,她沒有因此自卑,反而樂觀地表示她的各項技術突飛猛進。   在徬徨該不該繼續堅持鐵人三項生涯之際,她選擇參加國立臺東大學田徑隊,隊上活絡的氣氛和教練李立翔的關心成為她訓練的動力。平日練習時,她和教練一同討論訓練狀況和身體感受,比賽前一天晚上,教練替她分析所有對手並制定戰略,「那天晚上讓我超級感動,我真的很感謝教練這麼在乎我的比賽。」 全大運之後,她選擇休息片刻,對她來說,不為比賽設定目標,純粹享受運動是她現今的課題。鐵人三項就像她人生的調色盤,因為鐵人三項,她的生活擁有不同的經歷,並透過這個獨特的方式記錄屬於自己的青春。

家人與隊友的支持,成為國體夏若堯拚連霸路上的最佳助力。攝/李心妤
人物特寫

家人支持、隊友陪伴 國體夏若堯越挫越勇的四連霸

「我是太陽的孩子!」國立體育大學夏若堯開朗地說。她今(10)日剛拿到111年全國大專校院運動會一般女生組鉛球項目四連霸,並以11公尺19打破生涯全大運個人最佳紀錄,家人們的支持是她勇往直前的動力,良好的訓練環境讓她不斷突破自我,在最後一年的全大運舞台她享受發揮。 她曾參加八屆的全大運,賽前在本項目已累計3金1銀2銅,對鉛球的執著和熱愛不言可喻,今年在主場拿下四連霸,對她來說更是意義非凡。 面對今天炎熱的天氣,她絲毫不受影響:「我是太陽的孩子,在澎湖長大!」國小時參加校內的壘球擲遠比賽拿下第二名,一舉被教練相中,回憶當時她笑道:「加入田徑隊早上就可以在旁邊練習,不用升旗。」這是她踏入鉛球世界的初心,想不到成為一路陪伴她成長的最佳夥伴。 大學就讀明新科技大學的她,在一次熱身時膝蓋內轉前十字韌帶斷裂,經歷了一年的恢復才重新回到場上,但比賽的狀況每況愈下,大三起在全大運開始奪牌才讓她找回自信,更觸發她想前往更高層級、接受專業訓練的想法。 「我在國體重新學會推鉛球!」她很享受在國體的訓練環境,更感謝公開組隊友給予她的指點,今天比賽中場外的隊友也高聲為她喊聲,她笑說:「這是隊上的傳統!大家都會到場互相幫彼此加油。」 家人們的支持,也是她在鉛球場上拚搏的動力。「爸爸是刀子嘴豆腐心」,她特別說道,選擇到國體念碩士時,爸爸老是唸她「快把論文寫完」,但心裡也默默關心女兒的表現,前年全大運結束時,更主動詢問:「成績呢?」令她會心一笑,了解到爸爸的愛「無聲而濃烈」。 媽媽對她的支持更展現在實際行動中,前年還特地從澎湖飛到高雄看她的全大運比賽,由於平時從事保母工作,很少能到場看女兒比賽,那次親自到場支持讓她覺得很感動,對她來說是很很珍貴的回憶。「媽媽像小粉絲一樣,不停拿著手機幫我錄影!」喜悅之情表露無遺。 媽媽今天有特別關注她的決賽,「聽說她一直在拍電視上的我」,她笑著說。她感謝雙親一路支持:「謝謝他們的鼓勵,給了我滿滿的關注。」而在國體運動保健學系擔任系主任的阿姨蔡錦雀是另個溫暖陪伴,在唸碩士班時經常受到她的照顧,更親自帶自己到國體田徑隊練習。有著家人們的愛與支持,讓夏若堯能在鉛球場上盡情揮灑。 今年可能是她在全大運舞台的最後一年,「想到即將要離開這裡還蠻捨不得的!」她未來想從事與電競產業的工作,也期許在這條路上愈挫愈勇的自己,能帶著在場上學到的精神,正向面對所有挑戰。

輔大田徑一般組郭兆庭。圖/郭兆庭提供
人物特寫

要做就做到最好 郭兆庭永不放棄的田徑路

「要做就做到最好,不然我就不要了。」目前就讀輔仁大學四年級的郭兆庭一度將田徑視如噩夢,令她厭倦不已,當初轉身離開時,從沒想過自己有天會回到場上。如今,她靠著毅力及不輸人的好勝心再次踏上賽道,找回田徑在她生命中的意義。 郭兆庭從國小四年級時開始接觸田徑,國中雖就讀普通班,但她並沒有因此停下腳步,課後仍不辭辛苦與體育班一起練習,「我覺得田徑這個運動是百分之百操之在己的,你付出多少就會回報你多少。」 然而,隨著隊友們對田徑感到倦怠,郭兆庭對田徑的熱情也逐漸被消磨,疲於練習,國中畢業決定離開田徑。 大學時,熟識的學長與教練相繼上門詢問郭兆庭有沒有意願參加全大運,她發覺自己似乎還有站上頒獎台的可能,決定參賽。雖然心裡排斥練習,但好勝心強的她,不敢不做準備就上場,靠著自主訓練在107學年全大運跳遠項目拿到銅牌,隔年收穫三級跳遠銅牌及400公尺銀牌。 「那時候才發現原來自己還可以跑,我以為成績會退步很多,沒想到反而進步了,也讓我找回以往的自信。」與昔日隊友相遇的喜悅、賽場上熱血的歡呼聲,讓她賽後下定決心重返田徑。 郭兆庭今年開始跟著校隊一起練習,身為隊上唯一的一般組選手,教練將她與他人一視同仁,給予她相同嚴苛的課表,大家也十分照顧她,讓以往總是自己孤軍奮戰的她,多了許多力量,成績因此有了突破性的成長。 三月登場的大專田徑錦標賽,郭兆庭拿下400公尺及800公尺雙金的好成績,400公尺成績甚至只差0.05秒就可以突破全大運大會紀錄。已準備要大展身手,送給自己一個漂亮的成績單當畢業禮物的郭兆庭,怎料今年全大運受疫情影響延賽,令她沮喪不已。 回首一路走來的自己,郭兆庭感謝自己選擇了這條不歸路,雖然過程偶爾食之無味,但讓她成長許多、認識了可貴的戰友,「因為田徑讓我對自己更有自信,也帶給我很多很難忘的回憶」,縱使未來將卸下選手身份,郭兆庭會繼續帶著場上永不放棄的精神,在人生的賽場上堅持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