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花式滑冰轉戰舞蹈啦啦 國立體大石宓談心路歷程
拿著白色彩球,在賽場上展露笑顏努力完成每個動作,且擁有兩次世界啦啦隊錦標賽國家代表隊經歷的她是石宓,來自國立體育大學。 石宓的運動經歷要從三歲開始說起,當時加入舞團學習芭蕾舞、民俗舞等舞種,在國小二年級時才朝花式滑冰前進。憶起當時從小六開始,會特地從新竹到臺北練習,這樣來回往返的日子持續了三到四年左右,她表示雖然辛苦但也樂在其中,「國中時會請假去臺北練習,或者前一晚去住親戚家,隔天早上六點到小巨蛋冰場報到,八點再回新竹上課。」 談到接觸滑冰的契機,石宓笑著說:「那時候去百貨公司的冰場玩滿喜歡的,就跟媽媽說想要上課,練著練著教練就帶去臺北小巨蛋練習,然後就開始參加比賽。」而當時國小的她,也俏皮地透露選擇花式滑冰項目的原因,「因為比賽可以穿粉粉閃閃的漂亮衣服,就選擇了它!」 就讀三民國中的時期,石宓除了花式滑冰之外還有到體操館學習,因緣際會認識了光復高中啦啦隊的教練林宜靜。她坦言練花滑的後期,發現自己因為居住區域的關係沒辦法有更充裕的練習時間,程度也慢慢遭到後進選手追上,於是選擇到光復高中加入啦啦隊。「高一還有比過一次滑冰賽,後來變成回去幫忙表演滑的模式,高二專注於參加世界青年啦啦隊錦標賽的關係,沒有辦法再抽出多餘時間給滑冰。」 「對滑冰的喜歡沒有減少,只是現在比較專攻在啦啦隊。」高中轉往啦啦隊發展後,石宓在賽事上無論是彩球或指定動作,個人亦或是雙人皆取得相當亮眼的成績。而印象最深刻的比賽,莫屬去年四月的世界啦啦隊錦標賽,當時身為中華代表隊的她,在彩球團體組獲得第八名,雙人排在第十二名。 來到國立體育大學後,石宓認為大學相較於高中時期,因為成員來自不同科系大家的課表都不一樣且有各自要忙的事情,共同練習時間相對較少,如果自己想要變得更好、進步更多的話,會自己利用課餘時間練習。前些日子甫結束世界啦啦隊錦標賽選拔的她也表示,等待選拔結果的同時,也將持續努力朝著下學期的大專盃做準備。
決不向命運低頭 「與困境肉搏」辜雪芃的空手道之路
辜雪芃目前就讀臺灣體育大學技擊運動學系大三,畢業於臺灣空手道搖籃的南投縣旭光高中,原住民血統讓她極具運動天賦,空手道場是她發光發熱的舞台,這一路走來,她屢遇挫折,但辜雪芃堅毅的性格,給了勇往直前的力量。 想為家庭盡一份力 比賽拿獎補貼家用 辜雪芃來自南投仁愛鄉卡度部落,不富裕的家庭環境並不影響她對於人生的態度,辜雪芃反而更懂得珍惜與感謝,而不是怨天尤人的抱怨。她看著家人為了生計,辛勤的工作,小小年紀的她就想方設法要幫家裡減輕負擔,而還沒有辦法踏入社會工作的辜雪芃,進到了由教練黃泰吉帶領的空手道隊,開始訓練,因為在比賽上大放異彩的話,就能用獎金幫助家人,所以縱使過程很辛苦,她也能咬著牙撐下去。 靠著空手道翻轉人生 獲總統教育獎此殊榮 身高僅158公分的辜雪芃,在空手道場上震懾四方,她的出腿俐落且敏捷,「IPPON」,全神貫注目視對手,因為對辜雪芃而言這不僅僅是一項運動,更是能讓自己多舛生活變得更好的一個轉機。 她的拚勁在2021年有所回報,她在這年榮獲了2020年總統教育獎,身材矮小的辜雪芃,與偌大的頒獎台形成了極大的對比,在空手道領域上開始嶄露頭角。在2018年時她就被各界看出了她的潛力,辜雪芃擊敗了國內好手,拿到了世中運的門票,並奪得女子對打第二量級銅牌。 生活逐漸轉好 但迎來了人生中的低潮 辜雪芃母親的離世,讓她一度放棄空手道,她當時毅然決然停止繼續訓練,正值巔峰期,因這突如其來的噩耗,辜雪芃的世界就像是「停擺了的鐘」,這是她成長歷程以來第一次感到這麼的無助。 她母親生前十分支持她做的所有決定,比賽也都會到場加油,「她都會在我不知道該怎麼辦的時候,鼓勵我」母親對辜雪芃而言是人生中的導師,辜雪芃形容自己就像在汪洋大海中失去了航道的船,溫柔的她又怕其他家人會擔心,於是都會故作堅強,只會夜深人靜時會默默落淚思念母親。 「生命中的另一座燈塔」 辜雪芃不再一蹶不振 臺灣體大空手道隊,大多是由南投的選手組成的,他們不僅僅對空手道充滿了熱情,每個人的性格也都堅毅且開朗,他們深知辜雪芃的難處,他們也不急著要求她回來訓練,反而是在練習的閒暇時間,陪辜雪芃聊天,也帶她出門踏青,他們用自己的溫暖照亮了辜雪芃昏暗的心情,「有他們在,我很踏實,也慢慢走出來,相信媽媽在的話,也不想要看到我這樣。」 辜雪芃重新拾起道服,踏進了空手道道館,帶著母親的祝福與隊友的鼓勵,她重返戰場,一段時間的停練,並沒有讓她的動作變得生疏,空手道彷彿已經寫進了她的DNA裡。 在111學年度全大運空手道女子對打第二量級的賽場上,辜雪芃懷揣著隊友的鼓勵,背負著母親的支持與愛── 出拳,抬腿踢擊,與對手一番激戰後,她不負眾望順利奪金。 「感謝主,感謝隊友,感謝家人。」一場比賽打完時,辜雪芃總會在社群媒體上謙遜溫和的感謝這一路上的所有人,她表示,沒有大家的幫忙,心思細膩敏感的自己,恐怕沒有辦法走到這裡,「順遂平安」這個詞是辜雪芃所追求的目標,也是她在為家人禱告時所給予的祝福。
馬場上的追風少年 「現代五項」選手胡懿
當時年僅17歲,胡懿就在108全運會現代五項項目上大放異彩,奪得個人及團體雙金此佳績。在馬場上騎馬御風前行的少年,還雙棲「蹼泳」,在高中時期,胡懿甚至打破了理事長盃全國蹼泳錦標賽高男組的200、400、800及1500公尺水面蹼泳的大會紀錄,亮眼的賽事成績有目共睹。 國中時期啟蒙 從游泳轉換跑道至現代五項 現代五項包括了跑步、射擊、擊劍、游泳及馬術,在臺灣體壇是相對冷門的運動,但在臺南有一戶人家從小就開始培訓,「胡家三兄妹」哥哥胡懿、弟弟胡翔以及妹妹胡渝,胡懿國中在泳隊時,被教練蘇建銘推薦去嘗試現代五項,於是母親陳麗玲也將胡懿的弟弟妹妹們也帶去一起練習,母親的全力支持,讓這三人在賽事上都有相當優秀的成績。 「他是我永遠的對手」 兄弟良性競爭從不鬩牆 胡懿與小自己兩歲的弟弟胡翔同時開始訓練,由於自己當時已經抽高,有身材上的優勢,所以初期與弟弟競賽並不會感到壓力。不過時過境遷,如今胡翔身材已經與哥哥胡懿相差無幾,110全運會胡翔更是「破大會紀錄」擊敗一直領先在前的兄長。 「我自己確實沒有發揮好,但看到弟弟有著明顯的成長,心裡還是很替他開心,下次一定會贏回來。」兄弟倆將對方視為在台的最強勁敵,但彼此的感情並沒有因為是「對手」而決裂,反倒覺得對方是運動歷程上的「助手」,可以互相砥礪進步。 熱愛勝過於恐懼 克服高度迎風向前 胡懿在五項運動裡對馬術最為喜愛,現在在馬匹上意氣風發的胡懿,也曾心生恐懼。國中剛開始踏入馬場時,胡懿眼裡充斥著好奇,但上馬時,「高度」卻成了他心中那道跨不過的坎,馬以及障礙的高度讓胡懿心生退意,「膽子是摔出來的,一開始當然會怕,現在當然是得心應手。」 初登場國際賽 意識到不敵國外選手 111亞錦賽上,胡懿在男子接力上獲第四名的成績,但他首次參加國際賽時,成績並不理想,原來臺灣在現代五項上能給的訓練資源並不多,以致於他踏入國際時,能明顯感受到與他國選手的差距。胡懿表示,臺灣現代五項的起步晚,也知道自己可能不會有亮眼的成績,但還是想要「以賽代訓」,與國際上的選手比較,「挫敗的感覺會更強烈,所以才會想要更進步。」 「教練」是臺灣首部現代五項紀錄片,帶出了這項運動在臺的困境與窘況,「現代五項協會能給的確實不多,主要還是非常感謝媽媽還有家人的全力支持」 望轉學到臺體技擊系 繼續精進自我磨亮自己的「劍」 「想要轉到臺體擊劍隊,因為臺灣沒有專門訓練現代五項的學校,那我至少先讓一項變更強。」胡懿現在就讀國立臺南大學體育系大二,已經開始著手轉學相關事宜,也花費更多時間精進自己的專項能力,讓自己後續的路能走的更順遂。 關於未來的規劃,胡懿則期許自己能在完成學業後,能以教練的身分,為臺灣現代五項盡一份心力,培養菁菁學梓的同時,將自己對這項運動的熱愛延續下去。
起步雖晚但不落人後 張伃萱的射箭人生
臺體大射箭隊選手張伃萱在 111年全大運複合弓公開組奪得女子個人金牌,這是她首度在全大運複合弓個人賽封后,並在女團及混雙賽場上雙雙奪銀,創下一金二銀的佳績。 誤打誤撞的選擇 開拓了生涯新方向 對於升學早已倦怠的張伃萱,偶然看到了射箭隊的宣傳海報,未曾想這張不起眼的海報,竟帶領她走向射箭這一條康莊大道。 張伃萱在進彰藝體育班之前並不是射箭科班生,所以起步較晚的她,初學時很快就遭遇挫折──筆直的手、前方的靶,放箭。日復一日,機械式的訓練讓她心生厭倦,成績未見起色更是嚴重地打擊自信心,她總聽到內心有聲音在吶喊「為什麼我這麼努力了,成績卻並不理想。」個性內斂的她,有埋怨但也不曾放棄,在教練曾麗文及隊友的鼓勵下,張伃萱漸漸的踏實、站穩腳步。 全大運大放異彩 射出一金二銀的佳績 張伃萱目前就讀臺灣體育運動大學技擊系大三,而高中教練曾麗文也是臺體畢業的學姐,「我想要跟教練一樣,在臺體就讀,但坦白說,我在高中一直沒有成績,所以能進臺體,我非常開心。」她承載著教練的期盼,在心儀的學校「臺體」裡繼續磨練自己的技術。 不愧對自己的努力,在111學年度全大運上,張伃萱抵住壓力,在個人賽上奪得金牌,隔天又乘勝追擊,在團體及混雙賽上雙雙奪銀。 參與比賽時易緊張的毛病,是張伃萱久久未能克服的,而想起教練曾說的:「沉住氣,感受風,感受自己。」或許是想起了背負的期望,也可能是徹底的感受到賽場上的孤獨,氣息不再紊亂的她終在本屆全大運射下佳績。 張伃萱擁有「國手夢」 結果卻不盡人意 2021年亞運選拔賽,張伃萱落選,這次的失利,讓她陷入低潮,「我覺得在選拔賽,其實射到後面雖然會越射越累,在每一場的對抗就是跟學姊她們一起對抗的時候,會讓自己會更有自信,到最後還是沒有選上」 因為長時間的訓練,讓張伃萱的手臂肌肉一直反覆發炎,雖有積極治療,但病況還是會不斷復發,甚至讓她有了放棄的念頭。 「在成功的路上,會很孤獨。」張伃萱在想放棄時總會浮現出教練說的話,所以她有想要放棄的念頭時她就會開始自省,「現在的我已經能享受孤獨,我也知道射箭就是一項跟自己的比賽。」她在射箭這條路上,她不僅僅技術更純熟,也更認識自己,張伃萱覺得現在的自己,不再會害怕了。 調適壓力放鬆自己 張伃萱心態煥然一新 沒有訓練的閒暇時間裡,張伃萱會在社群媒體上,一直上傳「曬貓照」,她表示,這是自己的「神奇療法」,除了貓貓療法外,張伃萱也喜歡與朋友約去KTV唱出壓力。 當初會因為訓練緊張的女孩,現在已經可以從容的面對大大小小的賽事,「雖然亞運落選,但是其實每一場在對抗的過程中,我獲得的經驗比我的難過還多。」,並且會再每場競賽結束後,針對失誤自省,調整好心態再面對下一場比賽。 張伃萱表示,自己的選手生涯結束時,她要執教,教導更多喜歡射箭的小朋友,把教練給自己的鼓勵還有技巧,傳承給後輩,帶領遇挫折的選手,離開陰霾。

新生代射手蘇育萱 成為屏東首名女生國家隊選手
「不管在哪裡踢球都會有壓力,但我希望將壓力轉換成動力。」目前效力於台中藍鯨,就讀臺灣體大四年級,綽號「UU」的蘇育萱。她在2022年亞洲盃附加賽面對泰國關鍵之役,單場梅開二度踢進兩球而一戰成名,並寫下個人國家隊代表作。 長達14年的足球生涯 蘇育萱從未放棄 來自非傳統名校的蘇育萱,國小三年級時,因為喜歡把球踢高的快感,加入了足球校隊。剛開始加入球隊時,只能跟牆壁練習,好在後來教練劉飛銘慧眼識英雄,發現她過人的速度、勇於跟男生碰撞的特質及上進的心,於是一路栽培她到國小畢業。她說:「當時也不知道原來足球還有世界盃,我只知道是可以把球踢高的一項運動。」 國小畢業後,經過劉飛銘教練的引介,蘇育萱加入高雄菁英俱樂部,盼能夠和其他優秀選手切磋球技。到高雄菁英後,蘇育萱被國家隊教練看中,同時成為屏東首名女生國家代表隊選手,也成為她足球生涯的轉捩點。 進入國家隊後,蘇育萱參加足球學校育樂營,出色的表現被台中藍鯨的總教練呂桂花看見,回憶起當時呂教練邀請參加木蘭聯賽的情況,蘇育萱表示:「當時我才十四、五歲,又是從屏東偏鄉來的,更沒有踢過十一人制的比賽,當時其實我是婉拒的,因為害怕自己沒辦法勝任這個位置,但教練不斷鼓勵我加入台中藍鯨,於是就一路踢到現在。」 「從小我就立志要成為跟學姊一樣優秀的球員,和她們練習時,就會有一種想要和她們競爭,超越她們的感覺。」在台中藍鯨成長茁壯的蘇育萱,一路追隨著學姊們背影,並從學姊們身上獲得指導與幫助,她形容和學姊的關係就是相輔相成,如果沒有學姊的指導,就不會有現在的她。 用時間和成績證明一切 特別感謝啟蒙教練劉飛銘 蘇育萱的家人原先反對她從事足球這項運動,因深受傳統觀念影響,她的家人從來沒有聽說過有女生可以把足球當作職業,但蘇育萱利用時間和成績證明,才漸漸讓家人接受這項決定。她說:「除了要證明給家人看以外,我更希望能夠透過自己的力量,讓我們家鄉的小孩有一個憧憬和目標。」 談到14年的足球生涯,蘇育萱表示要感謝的人很多,除了感謝父母的養育之恩以外,特別要感謝國小的啟蒙教練劉飛銘。從教練身上,蘇育萱學到扎實的技術與做人處事的道理,「即使擁有再快的速度,我覺得最重要的還是要有基本技術,才有辦法在足球圈生存。」 國際賽經驗豐富 希望能夠搭上世界盃末班車 2022亞洲盃對上泰國一戰,成為蘇育萱足球生涯印象最深刻的一場比賽,「那場比賽應該算是我的代表作吧!因為當時多名學姊確診,所以我們必須扛起這場比賽。主要還是感謝教練願意信任我,還好我也順利進球報答教練。」 中華女足上次進世界盃為1991年,也是唯一一次。今年中華隊要取得門票的唯一途徑剩下二月的10搶3洲際附加賽。關於近期目標,蘇育萱希望能夠順利搶下世界盃門票,「如果有上場的話,希望自己能夠進球,或是能夠替球隊得分,贏下最後的兩場比賽。」 完成「旅外」夢想 盼能夠持續突破自己 蘇育萱的夢想是成為職業選手,因緣際會下,她在2019年前往日本進行測試,並於2020年加盟岡山湯鄉美人隊,「會去旅外就是想改變心境吧!」她認為旅日期間最大的收穫就是能夠學習與臺灣不同的戰術、訓練等觀念,並使自身的技術有所成長。 蘇育萱經過「旅日」的歷練,覺得自身的能力及心理層面不足,因此決定先返台唸完大學。「旅外的生活就是如此現實,當你表現不好就容易被淘汰,不過也造就我回台後的心境,我會想更充實自己,也持續在為往後的旅外生活鋪路。」 對於未來的生涯規劃,蘇育萱期盼能夠繼續旅外,不僅是日本,她也希望到美國、英國等國家拓展視野。蘇育萱感嘆:「足球生涯真的很短!不過我希望在我最短的足球生涯裡,可以踢出最漂亮的一顆好球,並為我的足球生涯寫下完美的句點。」
「球給Mio!」新同學松山實生 自信熱血揮灑UBA
「球給Mio!球給Mio!」UBA一般女生組預賽場上,常常會聽見國立中山大學教練羅郁平在場邊激昂地重複喊著這句話,循線望去,會發現Mio就是來自日本的大三控球後衛松山實生。 因為算命師的建議來到中山大學 身材嬌小,頂著一頭俐落短髮,在場上持球穿梭於敵我中的Mio,其實是一名轉學生,而這也是她第一次參與UBA賽事,雖然中山大學一般組女籃正面臨隊員人數緊繃的狀態,導致備賽期間無法湊滿十個人練習全場對打,Mio仍樂在其中的說:「準備轉學考的時候,媽媽在日本有把我跟一些學校的名字拿去算命,發現中山大學是最適合我的一所學校!」 為自己的選擇付出全力 Mio在日本讀國中時,每名學生都必須加入一個運動校隊,當時她在籃球與劍道中猶豫不決,後來被身為籃球選手的姊姊「瘋狂」說服,最後選擇了籃球。相比其他同屆將近30 位隊友,初學者的身分讓Mio遇到了不少挫折與壓力,但自認運動神經不差的她,在向教練日復一日地請教,並利用其他時間做更多練習,努力填補差距後,進步幅度提升不少。Mio也深刻感受到了籃球這項團體運動帶給她的自信與快樂! 感受到台日文化差異 談到台灣球隊文化,Mio有感而發,「台灣人對自己或對別人都很溫柔,在失誤或是犯錯時,都會說『沒事沒事!』。他們會問我的想法,再告訴我可以怎麼改進。」不同於在日本「教練至上、多責罵」的模式,她不免擔心這類「溫柔」有好有壞,「很溫暖,但我希望有人可以直接告訴我剛剛錯在哪裡。」不過她也格外享受在場上與隊友們的氛圍,「我被包夾時,他們都會想辦法替我解圍,或是我們事先沒有講好,但默契意外地配合到,我就會很開心!」 中山大學今年解除禁賽,時隔兩年回歸UBA賽場並順利晉級複賽,對此扮演重要腳色的Mio說:「雖然人數少導致調度方面很耗體力,預賽第一場又是我們球隊的第三次全場,但我沒有特定目標,就一場接一場打,因為每一次我都想贏!」正向的Mio不畏懼輸球,反而更珍惜每一次經驗的學習,祝福中山大學與Mio的首次UBA於接下來賽季可以打出好成績!

國北陳朝璽「離鄉闖蕩,鴻『舉』必有期」
從小因運動能力極佳而結緣排球的陳朝璽,在國中時即擔任舉球員,並與隊友創下建國國中在乙級聯賽的冠軍歷史,本來想在此為排球生涯劃上句點,但因聯賽表現亮眼,意外收到內湖高工教練的邀請,進而踏上甲級排球之路。 挑戰北漂後的新生活 為了挑戰更高的舞台,陳朝璽毅然決然支身離鄉,從桃園上來台北就讀內湖高工,大學則進入國北教大。而甲組和乙組最大的差別在於技術與心態。練習時,陳朝璽發現隊友的動作都相當扎實,且更能夠專注地投入長時間的訓練中,與當時的自己有著明顯的差距,讓剛加入球隊的他飽受打擊,也意識到甲組競爭激烈的事實:最終能上場比賽的球員,並不是練習次數最多、最認真的人,而是當下表現較佳且更有機會為球隊得分的人,也就是結果遠重於過程。 雖然不適應北漂後的新生活,但幸好有家人的支持與關心,使他得以快速振作,並學會了如何消化情緒與壓力,保持樂觀的態度繼續前進。 孕育獨有的舉球風格 高中時陳朝璽面臨了「舉球」與「攻擊」的二度轉換,起初認為是教練願意給他機會,使他得以肩負場上的不同職位,但在經歷位置轉換的過程中,他發現原來其他球員的角色定位比自己更明確且有更穩定的表現,才能在固定的位置上持續為球隊效力。也因此,無論是擔任舉球或攻擊手,在比賽中表現較不穩定時,陳朝璽會與隊友產生比較心態,甚至懷疑自己並不適合現在的位置。 然而陳朝璽明白要勝任好一個位置並不容易,需要時間還有不懈的努力,才能達成最終的目標,既然這已是他排球生涯的必經之路,就去接受,並把該做的任務盡力做到最好。雖然陳朝璽後悔無法專一地在同一個位置進行訓練,但也因為他在高中前兩年擔任過球隊的攻擊手,使他再回到舉球時更能做出意料之外的攻擊,成功將兩個位置的經驗融合後,孕育出陳朝璽能攻能舉的獨有風格。 拼盡全力,證明自己 升上大學來到國北後,因為隊友都是來自各高中球隊的好手,而且幾乎皆是企業排球聯賽TVL—Conti的固定班底,所以隊內競爭會較國高中時期更激烈、殘酷,而剛加入球隊的陳朝璽在舉球上的表現並不穩定,未能受到林顯丞教練的青睞,故第一年並未被登入企排的名單當中,因此讓他在訓練時的態度變得消極許多,甚至有放棄打排球的想法。 幸虧球隊的大學長吳信賢很關注陳朝璽的狀態,並即時給他一記當頭棒喝,嚴肅地說:「我知道你很難受,但繼續擺爛並不會改變什麼,如果你不去踏出第一步,就永遠只能在原地,你要想辦法證明自己的價值,證明給教練看!」後來陳朝璽花了一段時間消化,明白自己必須重新站起來,努力去學習增進個人技術,並和自己喊話:「大學就只有四年,不拼白不拼啊!」 皇天不負苦心人,經過一年後,陳朝璽證明了自己,除了登入TVL的名單外,也在UVL展露頭角,和陣中的學長們一同進步、勇奪佳績,在109學年度收下國北在大專排球聯賽的校史首冠。 轉眼間來到加入球隊的第三年,陳朝璽現在已是國北陣中讓人倚賴的學長,亦是球隊的主力舉球員,而他在學弟郭柏毅的身上看見自己過去的影子,並效仿學長們的方式,幫助他調整心態,在挫敗中找回迷失的自己。 陳朝璽的排球哲學 現在的陳朝璽不論是在大專或是職業的賽場上,皆已是陣中不可或缺、眾所周知的舉球好手,他認為不論在哪,只要心理狀態良好,能自在地應對場上的任何狀況,就是現在他該做的事,而更重要的則是享受並珍惜在場上的一分一秒,因為他將在一年後從兩個聯賽中畢業。 雖然排球將在陳朝璽的人生中暫時吿一個段落,但對他來說,「排球」不僅是陪伴他升學的一項工具,「打排球」更讓他學會了如何抗壓、與人相處,並在未來的職場上也能受益無窮。

場上場下都有夢 王瑋傑羽魚共譜新篇章
「就像漫畫一樣,總期待會有一個好結局,不要被腰斬吧!」王瑋傑用這句話概括他和羽球的多年情份。 盼有Happy Ending 證明「10年」的重量 出生於馬來西亞,王瑋傑幼時和家人遷回台灣定居,隨後加入高市民權羽球校隊,接著銜接高市三民國中再進入高雄中學,一路皆是傳統羽球名校的一份子,而大學他藉由對養殖產業的高度興趣,以特殊選材的方式進入國立海洋大學水產養殖學系。雖轉換跑道,跳脫了舒適圈,不再是拿著球拍練三餐,王瑋傑心中仍然對羽球抱有一絲拚勁與渴望,於是他替自己設下了全大運公開組個人八強與排名賽升上甲組的目標,希望為那近10年的羽球人生寫下一個完美的句號。 「好想一輩子都打羽球!」 回想過去一路以羽球為重心的求學階段,王瑋傑說:「國小就像誤打誤撞,國中開始設定目標,高中就是拚全力往上衝擊更好的選手。」跟許多人一樣,國小投入運動是為了鍛鍊體力,他也因而牽起了與羽球的淵源。王瑋傑在國小即展現天賦,受到教練賞識青睞,並與國中搭檔王文宏一同拿下全國國中盃男雙第三名,之後便毅然決然進入更多菁英好手齊聚的高雄中學,追求更高層級的自我證明。「但高中競爭更激烈了,大家都在比努力的,我就只好多練一點。」笑稱自己在實力堅強的雄中學長面前還只是「菜雞」的王瑋傑,高二時喜收2018中國惠州邀請賽男雙銅牌的里程碑,「畢竟在這之前,我已經很久沒成績了。」他表示這座獎項給足了不少信心與成就感,也終於在高三時選上一軍,站上頒獎台與對隊友迎接更高榮耀。 在養殖場也要保持運動員精神 升上大學,王瑋傑從賽場轉身踏入魚類世界,那是他從小耳濡目染的場域,「我家有魚塭,也有經營一家餐廳,這個科系所學是我未來的職業嚮往。」王瑋傑將過去持續精進球技的那份精神延伸至目前正努力鑽研的養殖技術,他亦打趣地將水產實作喻為羽球比賽,無論是在場上征戰還是踏入塭內抓魚,就算寒流低溫來襲,還是要咬著牙換上短褲才能上場,「每次都是一個驗收成果的機會,這跟打球想進步的感覺是一樣的,學會了一個技術,我就會想再往更厲害的方向前進。」 畢業將至,就算處於打一場少一場的倒數階段,王瑋傑骨子裡不變的還是那股朝著目標不停前進學習的熱忱,祝福他在大學「球」「學」的最後一哩路,能順利繳出一張自己滿意的漂亮成績單!

負傷上場的不屈韌性 混血戰神林正安的籃球之路
111富邦人壽大專籃球聯賽一般男子組北區D組預賽中有抹混血身影穿梭球場,犀利快速的球風能夠讓他切入禁區,對對手造成威脅。當比賽陷入膠著時,更能夠穩定軍心指揮全場。在第一階段預賽中,四場賽事場均17分,對華梵大學的比賽中更是二分球十投九中,獲得全場最高25分6抄截4助攻的優異數據。他就是來自天主教輔仁大學財經法律系的台美混血戰神──林正安。 從排球開始的籃球之路 在一次和同學打籃球的過程中,體育老師發現了林正安優秀的運動天賦。面對老師的邀請,儘管心裡喜愛的是籃球,但無奈學校沒有籃球校隊,因此林正安加入了排球隊。輾轉到國中才開始接受正規籃球訓練。高中逐漸展現在籃球上的天賦和野心。三年級以隊長身分帶領球隊獲得隊史新猷南區八強。進入輔大後,第一年便站穩先發。看似順利的籃球之路卻有個莫大的隱患,過度練球造成的三頭肌腱末端鈣化。雖對一般生活沒什麼影響,但對於運動員來說,這有極高可能會影響球場發揮。 籃球是天性 縱使受傷也無法放棄 「平時練習和上場比賽前我都會吃止痛藥。如果不吃,只要一做出手動作就會痛,這樣會影響到投籃準度。」國中練球時因過度使用肩關節而造成的傷害,被醫生告知需要長時間復健,在復健期間恐不能打籃球。面對選擇,林正安選擇與傷痛並存。放棄籃球從不在他的選項中。 大學就讀財法系,儘管面對繁重的課業,球隊一周三天的練習他仍堅持全勤。他表示,打籃球就像他的「天性」,即使課業繁忙,練習前還要吃止痛藥,但他無論如何一定會排除萬難去打球。 There’s no such thing as“can’t”. 「我覺得我是隊伍裡最想贏球的人,相信隊友,相信自己,就沒有不可能的事。」 在林正安記憶中,父親一直告訴他面對困難時不要畏懼挑戰,只要有心沒有做不到的事。備賽階段時,輔大在短短三個月換了三個教練,隊伍與戰術適應困難。但他謹記父親的話,平時練習時輔佐隊長管理秩序;比賽時在關鍵時刻以自身表現帶動隊伍的士氣。甚至在預賽時帶領球隊擊敗分組第一的東吳大學。 「相信」是關鍵 勇於刻劃夢想藍圖 在打籃球的一路上,林正安特別感謝自己的家人。父母從他國中開始,幾乎每場比賽都會到場加油。父母的支持成了他最有力的後盾。他笑稱,到了大學校隊沒有爸媽觀賽的風氣,讓他不得不「禁止」父母到場。也提到國、高中時的籃球教練們,因為他們的相信和指導,才有了現在的他。 縱使有傷,林正安犀利球風與寬闊視野仍讓他成為隊伍裡的重要關鍵。輔大在預賽中以末席勉強擠進複賽,但每場比賽均略輸十分內,更有擊敗分組第一、去年打進全國決賽的東吳大學的好表現。在球隊的磨合越發完整後,他自信的表示:「因為我相信沒有甚麼是不可能的,所以只要再穩定一些,全國決賽並非只是一場夢。」 受傷澆不熄野心,憑藉著對籃球的熱愛,林正安的籃球校隊生涯已經進入第八個年頭。但他深知自己的不足,並期許自己能越打越好,幫助球隊獲得勝利。籃球之路才剛啟程,而目標劍指全國。

臺灣高山滑雪第一女將李玟儀 大談圓夢心境盼不留遺憾
目前就讀國北教大二年級的李玟儀是近三十年來臺灣首位取得奧運滑雪項目門票的女運動員,今年年初代表臺灣征戰北京冬奧後一炮而紅,她為臺灣寫下新歷史,也為自己立下里程碑。 看不到車尾燈的低潮期 對於四歲即開始接觸滑雪的李玟儀來說,滑雪已是她生命中不可分割的部分。在國二時她奠定了當滑雪運動員的志向,並以進軍奧運為目標,想挑戰更難、更刺激的運動層級,雖然父母怕他太辛苦並不鼓勵,但支持她所做的每一個決定。然而人生第一場——紐西蘭常規賽,就讓她的信心大打折扣,也頓時明白「雖然在台灣成績很好,但一出去就是連對方的車尾燈都看不到。」 一念間的選擇 考上了憧憬已久的新店高中後,李玟儀曾想過放棄當滑雪選手,希望能好好地投入高中生活後再去完成夢想,但因父親的一句話使她轉變了念頭,李玟儀的父親李永德說:「我可以支持你,但如果你在高中時就挑戰當選手,我相信你會有一個很不一樣的高中生活。」這句話鼓舞了她,並成為她心底最堅強的後盾,即使遇到低谷,也能快速重振旗鼓、奮力前行。 不是孤軍奮鬥,而是並肩而行 爭取冬奧資格的征途並不孤單,除了最支持自己的父母外,李玟儀還有同為臺灣Alpine好手的大學長何秉睿一起旅外奮戰,以及成為選手後的另一個大家庭FIS CAMP,都是她移地長征時最安心的夥伴,尤其是FIS訓練營,承載了所有的痛苦和蛻變,並陪伴她走過爭取冬奧資格的重要時期。 圓夢後心境的變化 經歷2021一整年的移地賺點之旅後,終於在隔年實現進奧的夢想,回顧比賽跌倒的當下,李玟儀哭笑不得的說:「真的是有始有終,人生的第一場比賽就是在過旗門時摔倒而無法完賽,不料在最後一場比賽幾乎完美複製,但摔完的當下就知道自己不能失格,一定要順利完賽。」堅持不懈的決心,讓她在僅限的機會裡,創造出臺灣在滑雪記錄上的無限價值。比賽後她體悟到,不管是這個世界看她的眼光,亦或是她看這個世界的方式好像都變了,而令她感到高興的是,這次的成果是大家一起有目共睹的,而不只是她一人獨享的成就。 同一場比賽,知名滑雪巨星Mikaela Shiffrin與李玟儀同樣面臨摔倒的困境卻做出截然不同的選擇,因而被媒體拿來比較,李玟儀的運動家精神備受肯定,但站在同為選手的角度,李玟儀很能理解Shiffrin的選擇:「對於一線選手而言成績是最重要的,就算只是一點失誤,該趟的成績就沒用處。」並說道:「她的目標是頂端,而我只是志在參加,盡力創造佳績,我爬上去可以受到掌聲,但她爬上去也會收到掌聲嗎?我想並不是。世人對我們的期待並不同,自然背負的東西也會不一樣。」 捨不得我的青春有遺憾 李玟儀在2018年設定的目標就是「四年後要闖進奧運」,等北京冬奧比完後即退役、回歸校園生活,但因捨不得自己花了大把的青春在滑雪征途,卻帶著遺憾的心情離別「滑雪運動員」的身份,所以她決定再戰2026米蘭冬奧,期盼能體驗一場高朋滿座的奧運賽會,並再創臺灣滑雪記錄的歷史佳績。李玟儀接下來將會到美國靜湖參加世大運、至法國參加世錦賽,並到各國的常規賽爭取更好的點數,最後她也自信滿滿地對自己喊話:「我有信心可以再次拚進奧運,玟儀,下一屆再摔就沒有理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