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北教大拿下111學年度大專錦標賽冠軍。圖/王怡文提供
人物特寫

走過低潮 王怡文享受又愛又恨的合球

111學年度大專校院合球錦標賽由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奪下冠軍、拿下二連霸,去年以隊長身份帶領國北教終結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五連霸的王怡文表示:「雖然沒有去年第一次拿冠軍時激動,但有一種完成任務的感覺,我覺得只要我們把自己準備好,沒有甚麼事是沒辦法完成的。」 王怡文從國小就很喜歡運動,曾接觸過籃球,升國中後媽媽擔心籃球碰撞較多容易受傷,於是就沒有加入籃球隊,而是開始嘗試合球。王怡文說:「我最喜歡合球的團隊合作,他不像籃球一樣可以自己一個人不透過隊友來得分,在合球場上我更多的是喜歡傳球讓隊友得分的喜悅!」 喜愛合球的王怡文卻一度想要放棄合球,高中因為溝通的誤會讓自己和團隊產生矛盾,更讓王怡文陷入了合球生涯的低潮,但在父母不斷鼓勵下,王怡文選擇相信自己,不要太在意他人的眼光。加上自己挑戰過U19比賽的經驗後有所成長,當時帶隊的教練對於他的器重讓她感到更有自信。即使自己球技不是最頂尖,但她學會調適心態、保持初衷,安排自主訓練時間,增進自己的能力。   走過低潮期王怡文更懂得如何團隊合作、和隊友溝通,以及待人圓融,在場上不斷和隊友溝通找出彼此的問題,找出可以改善的地方,場下也會試著去了解大家的想法,整合彼此的建議,講話也變得比較會顧及每個人。國北教隊上的氣氛很好,也讓她感受到很多溫暖,她表示:「我真的很喜歡國北合球隊,我覺得它像一個『家』」 「合球對我來說是又愛又恨的一個存在,我很喜歡它的團隊合作,喜歡和大家一起練習,一起失敗一起成功,但它同時帶給我蠻多挫折所以真的又愛又恨。」王怡文未來的目標是可以將合球帶到自己要服務的小學,希望可以推廣合球,讓合球被更多人看見。

無論在UVL或是TVL的賽場,陳朝璽認為重要的是珍惜在場上的一分一秒。照片提供/Volley Photos
人物特寫

國北陳朝璽「離鄉闖蕩,鴻『舉』必有期」

從小因運動能力極佳而結緣排球的陳朝璽,在國中時即擔任舉球員,並與隊友創下建國國中在乙級聯賽的冠軍歷史,本來想在此為排球生涯劃上句點,但因聯賽表現亮眼,意外收到內湖高工教練的邀請,進而踏上甲級排球之路。 挑戰北漂後的新生活 為了挑戰更高的舞台,陳朝璽毅然決然支身離鄉,從桃園上來台北就讀內湖高工,大學則進入國北教大。而甲組和乙組最大的差別在於技術與心態。練習時,陳朝璽發現隊友的動作都相當扎實,且更能夠專注地投入長時間的訓練中,與當時的自己有著明顯的差距,讓剛加入球隊的他飽受打擊,也意識到甲組競爭激烈的事實:最終能上場比賽的球員,並不是練習次數最多、最認真的人,而是當下表現較佳且更有機會為球隊得分的人,也就是結果遠重於過程。 雖然不適應北漂後的新生活,但幸好有家人的支持與關心,使他得以快速振作,並學會了如何消化情緒與壓力,保持樂觀的態度繼續前進。 孕育獨有的舉球風格 高中時陳朝璽面臨了「舉球」與「攻擊」的二度轉換,起初認為是教練願意給他機會,使他得以肩負場上的不同職位,但在經歷位置轉換的過程中,他發現原來其他球員的角色定位比自己更明確且有更穩定的表現,才能在固定的位置上持續為球隊效力。也因此,無論是擔任舉球或攻擊手,在比賽中表現較不穩定時,陳朝璽會與隊友產生比較心態,甚至懷疑自己並不適合現在的位置。 然而陳朝璽明白要勝任好一個位置並不容易,需要時間還有不懈的努力,才能達成最終的目標,既然這已是他排球生涯的必經之路,就去接受,並把該做的任務盡力做到最好。雖然陳朝璽後悔無法專一地在同一個位置進行訓練,但也因為他在高中前兩年擔任過球隊的攻擊手,使他再回到舉球時更能做出意料之外的攻擊,成功將兩個位置的經驗融合後,孕育出陳朝璽能攻能舉的獨有風格。 拼盡全力,證明自己 升上大學來到國北後,因為隊友都是來自各高中球隊的好手,而且幾乎皆是企業排球聯賽TVL—Conti的固定班底,所以隊內競爭會較國高中時期更激烈、殘酷,而剛加入球隊的陳朝璽在舉球上的表現並不穩定,未能受到林顯丞教練的青睞,故第一年並未被登入企排的名單當中,因此讓他在訓練時的態度變得消極許多,甚至有放棄打排球的想法。 幸虧球隊的大學長吳信賢很關注陳朝璽的狀態,並即時給他一記當頭棒喝,嚴肅地說:「我知道你很難受,但繼續擺爛並不會改變什麼,如果你不去踏出第一步,就永遠只能在原地,你要想辦法證明自己的價值,證明給教練看!」後來陳朝璽花了一段時間消化,明白自己必須重新站起來,努力去學習增進個人技術,並和自己喊話:「大學就只有四年,不拼白不拼啊!」 皇天不負苦心人,經過一年後,陳朝璽證明了自己,除了登入TVL的名單外,也在UVL展露頭角,和陣中的學長們一同進步、勇奪佳績,在109學年度收下國北在大專排球聯賽的校史首冠。 轉眼間來到加入球隊的第三年,陳朝璽現在已是國北陣中讓人倚賴的學長,亦是球隊的主力舉球員,而他在學弟郭柏毅的身上看見自己過去的影子,並效仿學長們的方式,幫助他調整心態,在挫敗中找回迷失的自己。 陳朝璽的排球哲學 現在的陳朝璽不論是在大專或是職業的賽場上,皆已是陣中不可或缺、眾所周知的舉球好手,他認為不論在哪,只要心理狀態良好,能自在地應對場上的任何狀況,就是現在他該做的事,而更重要的則是享受並珍惜在場上的一分一秒,因為他將在一年後從兩個聯賽中畢業。 雖然排球將在陳朝璽的人生中暫時吿一個段落,但對他來說,「排球」不僅是陪伴他升學的一項工具,「打排球」更讓他學會了如何抗壓、與人相處,並在未來的職場上也能受益無窮。

李玟儀參加2022 Australia New Zeeland cup的滑雪照。 照片提供/李玟儀
人物特寫

臺灣高山滑雪第一女將李玟儀 大談圓夢心境盼不留遺憾

目前就讀國北教大二年級的李玟儀是近三十年來臺灣首位取得奧運滑雪項目門票的女運動員,今年年初代表臺灣征戰北京冬奧後一炮而紅,她為臺灣寫下新歷史,也為自己立下里程碑。 看不到車尾燈的低潮期 對於四歲即開始接觸滑雪的李玟儀來說,滑雪已是她生命中不可分割的部分。在國二時她奠定了當滑雪運動員的志向,並以進軍奧運為目標,想挑戰更難、更刺激的運動層級,雖然父母怕他太辛苦並不鼓勵,但支持她所做的每一個決定。然而人生第一場——紐西蘭常規賽,就讓她的信心大打折扣,也頓時明白「雖然在台灣成績很好,但一出去就是連對方的車尾燈都看不到。」 一念間的選擇 考上了憧憬已久的新店高中後,李玟儀曾想過放棄當滑雪選手,希望能好好地投入高中生活後再去完成夢想,但因父親的一句話使她轉變了念頭,李玟儀的父親李永德說:「我可以支持你,但如果你在高中時就挑戰當選手,我相信你會有一個很不一樣的高中生活。」這句話鼓舞了她,並成為她心底最堅強的後盾,即使遇到低谷,也能快速重振旗鼓、奮力前行。 不是孤軍奮鬥,而是並肩而行 爭取冬奧資格的征途並不孤單,除了最支持自己的父母外,李玟儀還有同為臺灣Alpine好手的大學長何秉睿一起旅外奮戰,以及成為選手後的另一個大家庭FIS CAMP,都是她移地長征時最安心的夥伴,尤其是FIS訓練營,承載了所有的痛苦和蛻變,並陪伴她走過爭取冬奧資格的重要時期。 圓夢後心境的變化 經歷2021一整年的移地賺點之旅後,終於在隔年實現進奧的夢想,回顧比賽跌倒的當下,李玟儀哭笑不得的說:「真的是有始有終,人生的第一場比賽就是在過旗門時摔倒而無法完賽,不料在最後一場比賽幾乎完美複製,但摔完的當下就知道自己不能失格,一定要順利完賽。」堅持不懈的決心,讓她在僅限的機會裡,創造出臺灣在滑雪記錄上的無限價值。比賽後她體悟到,不管是這個世界看她的眼光,亦或是她看這個世界的方式好像都變了,而令她感到高興的是,這次的成果是大家一起有目共睹的,而不只是她一人獨享的成就。 同一場比賽,知名滑雪巨星Mikaela Shiffrin與李玟儀同樣面臨摔倒的困境卻做出截然不同的選擇,因而被媒體拿來比較,李玟儀的運動家精神備受肯定,但站在同為選手的角度,李玟儀很能理解Shiffrin的選擇:「對於一線選手而言成績是最重要的,就算只是一點失誤,該趟的成績就沒用處。」並說道:「她的目標是頂端,而我只是志在參加,盡力創造佳績,我爬上去可以受到掌聲,但她爬上去也會收到掌聲嗎?我想並不是。世人對我們的期待並不同,自然背負的東西也會不一樣。」 捨不得我的青春有遺憾 李玟儀在2018年設定的目標就是「四年後要闖進奧運」,等北京冬奧比完後即退役、回歸校園生活,但因捨不得自己花了大把的青春在滑雪征途,卻帶著遺憾的心情離別「滑雪運動員」的身份,所以她決定再戰2026米蘭冬奧,期盼能體驗一場高朋滿座的奧運賽會,並再創臺灣滑雪記錄的歷史佳績。李玟儀接下來將會到美國靜湖參加世大運、至法國參加世錦賽,並到各國的常規賽爭取更好的點數,最後她也自信滿滿地對自己喊話:「我有信心可以再次拚進奧運,玟儀,下一屆再摔就沒有理由了!」

國北教大王子昀表現出彩,獲獎無數。攝/孫紀涵
人物特寫

鈴與線交織的扯鈴人生 國北教大王子昀追夢之旅未完待續

「我想把最初的那份熱忱延續下去,並帶給更多人。」今年就讀國立臺北教育大學體育學系三年級的王子昀獲獎無數,身為學校扯鈴代表隊一員的他,無論是國內的教育盃、中正盃或是青年盃,或是世界級的亞洲盃、東京國際賽,他都榜上有名,而這些光鮮亮麗的成績背後,起源於他在幼稚園便對扯鈴一見傾心,並在小學一年級因緣際會之下開啟了他的扯鈴人生。 鋒芒初露 情定扯鈴 成長於開明的家庭中,王子昀自幼跟隨著爸媽觀賞許多藝文表演,也讓好動的他學習多種才藝。隨著年齡成長,王子昀的志向日益鮮明,小學六年級首次參與甲組比賽時便拿下中正盃個人、團體雙料冠軍的佳績。扯鈴項目的分組方式與普遍認知中的公開組、一般組不同,甲組為花式套路競賽,而乙組為固定招式競賽;參與甲組比賽的同學除了有較高的水平,更有自行發揮的空間。此次的好成績讓王子昀在扯鈴項目獲得許多成就感和喜悅,更成為他確定要持續鑽研扯鈴的契機。 「爬上頂峰前,必先置身谷底」 初露頭角便展獲佳績,但各方給予的肯定卻讓當時的王子昀迷失自我,更相繼於後續的比賽失利。那時的他懷抱著「沒有拿到第一名,比賽就沒有意義」的自負心態,甚至與啟蒙教練發生衝突,而成績也如老師所言不盡理想。因為嘗過傲視群雄的甜頭,跌落深淵時更感到十分挫敗。非扯鈴名校出身,王子昀就讀注重升學的私校,國中部的課業更加重了他的壓力,曾經的戰友也一一離去,回歸「正常」的學生生活,即使曾經向爸媽提出轉學到扯鈴強校——弘道國中的請求,他們也希望兒子能完成國中學業,並以此為條件,讓他高中再自行選擇方向。多重打擊下,王子昀一度懷疑是否要繼續堅持所愛。 不畏艱辛 逆流而上 即使經歷自我懷疑,王子昀仍不因此輕言放棄,除了比賽,他不畏艱辛地參加劇場演出,更請益多位教練,期望能精益求精。擁有國小時自傲致敗的前車之鑑,他調整心態,升上國二後的他首次前往日本比賽,便一舉拿下東京國際賽第三名的殊榮。「自滿的同時,也有許多人同時在努力」,有了先前的教訓,王子昀回臺後繼續謹慎的備賽,隔年更將目標直指冠軍頭銜,最終也如願拔得頭籌,堅定他考取臺北市華江高中民俗體育代表隊的信念。此時仍是國中生的王子昀無論是技術或是心智層面,皆已躍升國際級選手。 不斷蛻變 淬鍊經驗 北市華江高中於近年網羅許多民俗體育好手,王子昀亦為其中一員。進入華江後,他深受仰慕的前輩們影響,並在學長姐的幫助下技術更上層樓,也在陪同學長選擇大學時,開啟了對國北教大的認識。 國北在他心中,是扯鈴選手的大學第一志願。國北教大體育學系除了專項練習外,平日術科課程也不輕鬆,紮實的教學安排讓學生沒有混水摸魚的空間,但收穫也非常多。順利進入國北後,王子昀亦於大三承接隊長一職,這個角色對他來說並不陌生,高中時也曾有帶隊經驗,當時他嚴以律己嚴以待人,更無法理解為何大家無法同等的投入。如今他對這個角色有了新的理解,「與其說隊長是團隊的頭,更像是團隊中的協調者」,他理解每個人的生活比重有不同的分配,在管理上做出調整,並記取高中教訓,以團隊和諧為主帶領大家。 父母教練支持為成長養分 一晃眼王子昀的選手生涯已十多年,而爸媽的支持從不間斷。「我早上起床常常看到我媽睡在書桌前」,王媽媽攻讀傳播碩士時勤學苦讀的精神深深影響著他,使他養成早起練習的習慣,也在表演方面給予許多建議,而王爸爸也於工作空閒時關心兒子,「不像其他家長一樣出現在賽場,但他們用另一種方式支持我」。國小的啟蒙教練賴老師將所學全數交予學生,帶領學生從無到有,並引發他們學習的興趣,這樣無私奉獻的精神讓王子昀非常欽佩,更是他現在的教學目標。 破蛹成蝶 飛向天際 今年即將邁入大學的第四年,也是學生身份的最後一年,與許多同儕相同,王子昀有許多教課經驗,大二時更成為弘道國中扯鈴隊的指導教練,一圓過去無緣進入弘道的夢。如今以另一種身份加入,他發現自己更適合以過來人的身份帶領有企圖心的後輩,過程中發現與其對學生嚴厲,不如讓他們經歷錯誤後再給予建議,交由學生自行吸收、反饋,更能使他們成長。 除了教育,王子昀也不忘幼時對表演的嚮往。他從高二開始考取街頭藝人證照,臺中和高雄的考照之路十分順利,也在當地有過多場街頭演出,然而在臺北市連續兩年在零失誤的好表現下,都無法得到評審的青睞,甚至讓一路比賽至今的他懷疑何謂標準,後來他領悟「技術和藝術的評判標準本來就不同」,練習困難的技巧與呈現的效果不一定相同,更是他在兩次考證經驗中最大的收穫。而大學後因臺北市文化局改制,終於順利在臺北街頭將表演展現給觀眾。 「我一直都不是走在順風的路上,付出不一定會成功,但只要有付出,最後都會化作成長的養分」,王子昀曾經不被看好,歷經風雨,一路走到現在,如今他的想法也有所改變,不再一昧追求名次和勝利的喜悅,懷抱著熱愛扯鈴的初心繼續前行。現在身兼學生、選手、教練、表演者多職,他表示扯鈴在臺灣多年來都定位模糊,但因為尚未被開發,因此有更多發展的可能性,「表演者不可能從事一輩子,但表演可以」,王子昀在扯鈴與體育、教學、表演之間探索,並為後輩開路。「每個階段都留有遺憾,因為不完美,所以更想做的更好。」他期許未來能為扯鈴發展貢獻一己之力,把扯鈴帶給自己的喜悅分享給更多人。 提到扯鈴,王子昀的臉上始終掛著笑容,「大家能把我和扯鈴聯想在一起,我就很開心了。」

蕭詩瑜在俱樂部練習。圖/蕭詩瑜提供
人物特寫

生命中意料之外的摯愛

目前就讀於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的蕭詩瑜喜愛打排球,剛上大學的時候加入學校的排球隊,但因為訓練的步調和想像的不同,加上室友邀請自己加入飛盤隊,於是就開啟了蕭詩瑜的飛盤之路,陸續獲得大專院校109學年度飛盤爭奪錦標賽女子組第2名,全國的學生飛盤比賽第2名,和110年飛盤爭奪例行賽首次拿下第1名。 蕭詩瑜並不是一開始就喜歡飛盤,因為進入飛盤隊的時間比許多人晚,大家在練習不同的戰術時,自己還在練習基礎。加上飛盤的規則和打法都很複雜,讓蕭詩瑜一頭霧水,抓不到對飛盤的熱情和感覺。但後來她開始參加一些小比賽,在比賽中累積成就感,找到飛盤的樂趣。其中印象最深刻的比賽還是她第一年的大專盃,隊上只有八個人,幾乎沒有辦法輪替休息,冠亞賽時對上連霸許久的國體,居然從0:5的落後,追分到平手,雖然最後沒有搶分成功,但大家對於這個結果都感到很訝異,也很開心可以和強敵不分上下。 對於蕭詩瑜來說真正下定決心要練好飛盤的轉機是加入Whisby Nation飛盤俱樂部,她表示在俱樂部裡遇到許多實力更強的人,一開始會感到很挫折,發現自己許多的不足,壓力很大,但跟隨著俱樂部的練習,前輩們親切的指導,她感受到自己的進步,也感受到飛盤的魔力。經過各式各樣的比賽和練習,以及和朋友一同朝相同目標努力的感覺,讓蕭詩瑜真正的愛上飛盤。她曾經因為極度想打飛盤比賽,於是一個人從臺北前往屏東,和一群完全不認識的隊友組隊,她表示那次的經驗真的很特別也很過癮,這樣的體驗更讓她感受到飛盤的純粹。 蕭詩瑜現任國北教大飛盤隊的隊長,回顧帶隊的這些日子,她認為團隊的氣氛很好,無論是場上的默契或是場下的鼓勵,大家都會自動自發,互相提點。然而今年的大專盃原以為可以進冠亞賽,大家在場上卻無法發揮平日的實力,情緒也比以往低落。賽後全隊在飯店檢討談心,每個人忍不住流淚,感到遺憾的同時,也了解到在逆風的狀態下,更要學會和彼此溝通,提醒彼此冷靜思考。 飛盤賽場上瞬息萬變,傳盤的過程中只有幾秒鐘可以思考,卻又不能夠操之過急,一步錯就容易失去整場比賽,在這樣高壓的環境下,蕭詩瑜依然享受著飛盤的樂趣,享受著可以和夥伴們場上場下一條心的精神,蕭詩瑜的學長姊曾經鼓勵她:「未來還很長,要把目標放遠,比賽輸了會難過,但比賽只是小驗收,不要糾結於結果,要專注在調整,讓自己變得更好。」 蕭詩瑜未來期望自己能夠成為體育老師,回到家鄉讓家鄉的孩子能夠認識飛盤這項運動,希望可以從基層出發,讓更多人看見飛盤的美好。當然她自己也會努力練習,成為更厲害的選手,未來有機會可以出國參賽。

鍾雨緹2019年參加馬來西亞沙巴國際扯鈴大賽榮獲第一名。圖/鍾雨緹提供
人物特寫

「學扯鈴的小孩都不會變壞!」扯鈴帶來更好的鍾雨緹

「我的扯鈴人生就是酸甜苦辣的寫照。」 鍾雨緹是目前「台灣從鈴開始傳藝推廣協會」的成員,亦有街頭藝人與扯鈴指導教練的身份,接過各種商演和私教課程,接案經驗相當豐富。在扯鈴專項人才輩出的國立臺北教育大學,鍾雨緹或許不是最亮眼的那一個,但她背後的故事值得我們關注。 與扯鈴的相見是一場巧遇 國小是接觸扯鈴的開端,原先加入了打鼓社,但表現並不如預期,因緣際會之下才轉進扯鈴社。在扯鈴社找回了自信,受到老師的提拔加入校隊,並透過老師的啟發式教學,奠基了良好的扯鈴基礎,然而家人反對的聲浪使這個美夢在國小畢業後戛然而止。 從零至從鈴 俗話說危機就是轉機,經歷了國一一整年零練習量的停擺後,有一個機會驟然而至。國小校隊的廖老師知道雨緹的潛力不只如此,鼓勵她可以繼續往扯鈴深造,且幫她排除家庭因素的阻礙,強力推薦雨緹加入「從鈴開始」,延續扯鈴之路。 兩年後,重回了校隊生活,同時是從鈴開始推廣協會蓬勃發展的時期,雨緹從學員變成了成員,有許多機會找上門來,積極地籌備各種商演和公益演出來充實自己。 性質轉換,踏入街頭 2018年,太陽馬戲團團員林韋良創立了「鈴式主義」,並在從鈴開始推廣協會裡徵召成員,而雨緹也順利地加入鈴式主義,希望讓更多人看見扯鈴不只是扯鈴。然而剛加入鈴式主義不久就陷入了低壓期,因不同於以往的校隊生活,總是把比賽當成前進的目標,反而更多的是自發性地構想表演,少了競爭的壓力開始鬆懈,倦怠感襲面而來,頓時陷入迷惘。 幸好考取街頭藝人的證照讓她有了新的里程方向,對扯鈴的倦怠設置了停損點,但從選手變成街頭藝人並不容易,除了受眾、場域、風格的差異外,心態也需要調整,不過雨緹願意接受挑戰,將之前高中熱舞社的舞蹈融入扯鈴,藴育出屬於她自己的扯鈴表演。 破蛹而出,踏出臺灣 鈴式主義聲名遠播,受臺灣邦交國諾魯Nauru 邀請赴國參加獨立日的演出,鍾雨緹正是鈴式主義赴諾魯表演團中的一員,除了在諾魯賢伉儷之國宴場合進行精湛的扯鈴表演外,也到當地文化村進行演出和現場技術教學,這段旅程不僅添增了她面對舞台的抗壓性,以及表演經驗的實力累積。 然而真正使她脫離倦怠迷惘期的原因,是在同年十一月份參加馬來西亞沙巴國際扯鈴大賽,這是她第一次同時以教練和選手的身份參賽,帶著從鈴開始協會的學員們取得佳績,並在個人比賽中奪得第一名。這次的比賽不僅給予她一個肯定,更讓她找回了對扯扯鈴的初心和自信,這份成就感延續了她對扯鈴的熱情。 從興趣到專業的過程是未知、是驚喜,甚至讓原先不支持的家人跌破眼鏡。一路上遇到的老師都是雨緹的貴人,國小校隊的廖老師教給她扎實的基礎功,從鈴開始推廣協會的創辦人曹樹仁教練以公益的方式,給喜愛扯鈴的孩子一個家,林韋良教練帶她踏入街頭、踏入國際。在扯鈴圈打滾了十二年,扯鈴早已是她生活的一部分,無論是學生、教練、街頭藝人或是專業的表演者,在不同身份間的轉換駕輕就熟,彷彿所有的機緣巧合都是命中註定,也因為有扯鈴的陪伴帶來了更好的她。 最後鍾雨緹笑著說:「學扯鈴的小孩都不會變壞!」

吸取每一次對戰的養分,再次打造出屬於國北乙羽的輝煌時代。圖/國北乙羽提供
人物特寫

「莫忘初衷!」 國北乙羽盼再創高峰

從2020東京奧運的台灣之光「小戴」戴資穎,與「聖筊組合」李洋、王齊麟,將羽球這項運動旋風襲台。而在大專院校中,位於和平東路的國立臺北教育大學乙組羽球校隊,每一位成員帶著對羽球的喜愛和理想,不畏路途艱辛,勇敢踏上這段羽球的奇妙旅程。 國北乙羽成立二十餘載,雖成員不多,但仍默默在各項比賽中奮鬥,面對每一場大專賽事都毫不馬虎,拚盡全力到最後一刻。於105~107學年度拿下木鐸盃冠軍三連霸、108年全大運北區錦標賽男子組雙打第六/混雙第二、110年木鐸盃第五/全大運北區錦標賽女子組雙打第四的成績。 秉持著「快樂打球、奮力拚搏」為核心理念的國北乙羽,每周二、四的夜晚,除了是練球時間以外,更是維繫彼此感情的時刻。而隊員江灝直言團隊氣氛如此和諧是歸功於這屆畢業生的功勞,認為他們將球隊氣氛營造得很好,隊員們更喜歡練球,也更有向心力。團結一心的球隊氛圍,也是國北乙羽能夠在賽事場上獲得好表現的關鍵。 今年國北乙羽將會有五名隊員畢業,現任隊長周易謙也是其中一員,接觸到羽球的機緣是來自母親,發現自己在長球的表現上還不錯,因此高中加入校隊,大學也毫不猶豫的選擇延續羽球之路。談及擔任隊長期間,需要扛起整個團隊,難免壓力很大,但過程中自己學習不少也成長很多,很感謝隊友們總會在有困難時跳出來幫忙,一同並肩作戰。了解管理團隊會多麼不易,周易謙也和學弟妹們鼓勵:「之後的路會更辛苦,希望你們可以相互支撐彼此,把乙羽『快樂打球』的精神延續下去。」 相比其他人,戴光奕大學時才加入羽球的行列,越打越有興趣後在大三時進入乙羽,也接手副隊長一職。在副隊長任內,他認為最困難的是教練不在時需要隊長們自行設計訓練菜單,規劃最有效的訓練模式,時常為此想破了頭。而最令他印象深刻的比賽是「超級達克盃全國羽球錦標賽」,對於乙組球員來說,能遇到現場轉播的賽事並不多,因此特別珍惜出賽機會。 楊宇晴、王岑娜與李珮綺雖然不是同時加入球隊,但從加入乙羽後便一路相伴到畢業。今年全大運楊宇晴和王岑娜成為最後一次搭檔,當時大專盃賽事緊湊,王岑娜已經累到不行時,楊宇晴不斷詢問她:「妳還好嗎?」雖然事後回想起當時場面十分逗趣,卻也成為王岑娜最後堅持完賽的動力。而楊宇晴將會繼續攻讀國北教大研究所,因此不會那麼快離開球隊,期望未來自己成為輔助的角色,一旁協助學弟妹慢慢往高峰邁進。了解名次成績會影響打球的熱忱,身為過來人的李珮綺對此想向學弟妹們提點:「不要一昧追求比賽名次,更重要的是每次都要比前一次更進步,莫忘當初打球的熱情和初衷!」 即將接棒隊長大任的郭儀謙與副隊長蔡云綺,都表示對於球隊相當有信心,只是比較擔心因為畢業學長姐人數眾多,將來會有戰力不足的問題,而郭儀謙也苦笑說道:「只能新學期招生選拔前,趕緊去燒香拜拜。」郭儀謙認為今年大一的新隊員謝曜如與劉冠德都能寄予厚望,有機會成為未來隊上主力選手。而談及對於球隊的目標,蔡云綺期許在畢業之前能帶領團隊進入全大運全國決賽;今年有好表現的她,與學妹謝曜如拿下北區錦標賽女子組雙打第四名,盼將來再一同創下佳績。郭儀謙和蔡云綺平日與學長姐感情深厚,相當不捨他們畢業,更感謝一路以來的提攜:「很感恩學長姐們這幾年的諄諄教誨,沒有你們就不會有現在的乙羽,祝福未來前程似錦。」 隊員江灝雖是大二生,卻也是隊中的重要人物。比起其他運動項目,國北教大在羽球的資源相對較少,因此他積極連絡外校舉辦友誼賽,利用「以戰代訓」的模式來發現球隊不足之處,也能藉此增強實戰經驗。經過多場賽事的累積,江灝發現厲害的人永遠不嫌多,能做的就是改進每一場比賽的缺失,從中獲取來日對決的養分。江灝身為核心球員,期望其他資深隊員們都能夠成為學弟妹的榜樣,渲染積極練球的氛圍,也更看重實力不錯的球員是否能持續進步,才有加入球隊的意義。 雖然國北乙羽將畢業多名主將,但剩下的隊員們將會繼續延續「堅持到底、莫忘初衷」的精神,更期許在未來能夠重返鼎盛時期的榮耀,再創高峰。

國北教大體育學系王均予(中)在街頭健身上努力,而他精采豐富的故事仍未完待續。圖/王均予提供
人物特寫

力與美的綻放 王均予的斜槓人生

在國北教大的操場或健身房裡,總會有一個身影,拉著單槓、訓練肌肉,揮灑青春的汗水。 「街頭健身」源於東歐等地,是不利用健身房器材,靠自身重量作為阻力,並且在公園或公共設施就能進行體能鍛鍊的一種運動,展現肌肉線條的張力以及維持完美身形。「No pain ,no gain.」是王均予自幼以來的座右銘,時刻保持努力才能成功。目前就讀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的他在街頭健身這條路上奮鬥,曾多次踏上台北小巨蛋的殿堂,並且積極參與各項活動,期望能讓更多人開始關注這項不分男女、不分地點、保持健康體態的新興運動。 生命的曙光 接觸街頭健身的起源 從小懷有體育夢的王均予,因受環境影響直到大學才正式踏上體育之路。國北教大體育學系最重要的三項指標:「團結、守時、禮貌」,也深深影響了王均予在做人處事上的態度,更因此結交諸多好友、累積人脈。甫踏入體育系這個圈子,看到學長姐在國北教大的體育表演會演出之後,被街頭健身的力與美所吸引,開始接觸街頭健身這項運動。王均予認為街頭健身起步並不難,而重要的是持之以恆的練習,一旦鬆懈下來前面的努力都會付之一炬。提及街頭健身對他的意義,王均予笑稱:「街頭健身就像我生命中的一道曙光,讓我重新找回自信。」 他也多次在教育部體育署所主辦的「SUPER STAR國民體育日—體育表演會」於台北小巨蛋演出,2019年時更以負責人的身分將來自街頭的運動帶進大眾視野。面對萬人注視下的表演,王均予則說:「體育系最重視團結一心,大家在準備期間非常積極練習,所以演出時沒有因為緊張失常。表演完成度很好,自己也很有成就感。」而身兼重任的他也坦言,在編排動作上確實是一大考驗,因為自己並沒有太多經驗就要帶領30個人以上的團隊進行一場盛大的演出。但非常有責任感的他遇到困難也絕不退縮,翻閱許多過往資料,積極請教師長、前輩,最終完美呈現。 談到對於街頭健身最難忘的時刻,王均予藏不住臉上得意的笑容,就是他引以為傲的招牌——「龍旗(Dragon flag)」。他這個動作對國北教大而言,可說是在舞台上成功展現出來的第一人!當初練習時下了極大的苦功,而最終也沒有辜負自己的努力,對此他感到相當自豪。在大四的體表會時,為了致敬中國達人秀冠軍——尹中華的演出,將自己的招牌動作加以改良,如此高難度且精湛的表演獲得全場滿堂彩。 因緣際會下的炙熱 從「鈴」出發 在好友鄭湧蒼與曹名君的推波助瀾下,王均予接觸到了完全不熟悉的運動——扯鈴,從無到有、從懵懂到精煉。扯鈴訓練到的是自身的協調性和節奏感,剛好都是他自認較為不足的部份,與街頭健身訓練到的核心部位不同,因此他結合兩項運動的訓練,將身體肌群發揮至極。在扯鈴的招式上,王均予不斷超越自己,從直立鈴、雙鈴到現在挑戰三鈴,一路過關斬將,突破自我極限。加入扯鈴隊之後,參加教育部體育署「110學年度全國各地學校民俗體育競賽扯鈴大專組競速個人 個人拋鈴跳繩競速賽男子組」獲得特優的殊榮。 因緣際會下接觸的扯鈴,他也沒想到會如此熱愛,更考取扯鈴及單槓兩個項目街頭藝人證,在高競爭力的體育界擁有兩個專長的獨特優勢,對於自己的未來勇於嘗試,不畫地自限。今年的他再次受邀「SUPER STAR國民體育日—體育表演會」演出,想將扯鈴及街頭健身的元素做結合,打破過去一貫的演出模式,期望今年能碰撞出多元、令人耳目一新的火花。 文武雙全 樣樣具備 除了在運動上頗有成績,王均予還雙主修自然科學教育學系,在學業上也絲毫不倦怠,對於不同領域的知識求知若渴。雖已經是大五生,但王均予還不急著邁入職場,他更想鑽研學術以及體育領域的奧秘,近期也剛結束碩士班的考試;他非常享受教授小朋友的過程,在大學期間到多所國小擔任扯鈴教師,因此未來也不排斥修習小學教程。論及課業與運動之間的平衡,秉持勤勉向學的精神,他都會提早到學校看書,將健身和扯鈴當作下課後的消遣,努力兼顧兩者。各方面都有涉略的他,成為不折不扣的斜槓青年。 放眼未來 堅持到底 在台灣,「街頭健身」沒有被大眾廣泛認識,王均予則提到以學生的視角來看,台灣對於街頭健身的推廣相對國外並不普及,且沒有正規比賽能吸引學生相互切磋學習,而街頭健身卻是最方便也是最簡易的訓練運動,因此王均予期許自己在未來能夠為街頭健身付諸心力,培育更多優秀好手並將這項運動發揚光大,讓更多人加入他的行列。 「街頭健身這項運動已經成為我生命中的一部份,我會繼續堅持下去,直到最後一刻。」

國北教大公開二級籃球校隊。圖/籃球部落 DA VILLAGE提供
人物特寫

蛻變中的成長 國北男籃絕處逢生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在去年109學年度大專排球聯賽公開一級賽事中勇奪校史首冠後,使國北盛行排球的風氣烙印人心,但國北除了排球以外,還有許多盛行的運動。在國北的球場上少不了清脆的運球聲以及球鞋在籃球場上的摩擦聲,有一群連年拼進大專籃球聯賽複賽的球員們等著被大家看見。 從無到有,一路以來逐波而上的國北公開二級男子籃球隊近年來面對層層關卡,士氣今非昔比。由於國北腹地小,球場數量不多,籃球、排球、羽球、合球隊的訓練空間甚至是使用同一個室內場進行練習,在資源上的取得與一般組並無明顯的差別,再加上室內場並不是正規的籃球場地,總體來說並沒有良好的練習環境。此外今年球隊面臨先發主力學長們的畢業,以及教練的更動,雪上加霜的他們仍找到一線生機,並抓住最後的席次,在110學年度大專籃球聯賽公開男二級北二區分區排名賽以分組第六進入複賽。 角色轉換,承接大任 在106學年度擔任隊長一職的唐偉傑,三年後角色轉換,從球員變成教練。由於去年國北教練康昭翔到國小服務後,就將球隊交接給唐偉傑,認為國北球員的平均身材較為矮小,在禁區較無優勢,因此會特別要求轉換快攻的速度和團隊進攻。唐偉傑的專業為個人技術指導,面對團體的執教方式會如何調整,教練唐偉傑表示:「先將團隊設定好大方向後,再把個人較細膩的部分加入到團隊訓練中。」 成績不是太大的重點,而是能帶走什麼 缺乏練習時間和經驗不足,成了今年最大的勁敵,因為疫情和開學後有體育表演會的緣故,練習量大幅減少,加上三四年級球員因畢業和準備教程而離開球隊,使得球隊裡低年級球員佔多數,故相比以前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談及球隊的目標,認為以目前球隊的狀況,成績已經不是重點,而是找出適合國北的球隊風氣,和球員能在吸收後運用到未來要做的事情上更為重要。 換血後,球員的變化 去年大專聯賽複賽中表現出色的陳冠宇,與大學長們合力奪下兩場勝利,而今年面臨學長們的畢業,原本單打獨鬥的他,認知到不能單靠與學長的搭配取分,而要多跟新的學弟培養默契,即使大一菜鳥的經驗少,容易發生失誤,但大二學弟進步的幅度很大,亦可以做組合,也希望身為大三學長的自己打球能更成熟,扛起做學長的責任。 面對考驗不畏懼,學習當一個好的隊長 「在學校裡球隊是我的全部」游景宇憑著這一句話扛下了隊長的職責。面對換血難題、球隊人數減少,今年擔任隊長的游景宇表示:「高年級球員只剩我和冠宇,而低年級的球員必須在經驗缺乏的情況下扛起責任,所以我不會以嚴格的方式去盯學弟,反而是以朋友的角度去協調整個團隊。」不論是在場上或場下設法拉近彼此的距離,培養出團隊默契,打造一個大家庭的模式去管理球隊。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今年大專聯賽開賽前夕,唐偉傑教練因為個人規劃投入於職業隊擔任全職教練後,無法抽身兼顧學校球隊,故將球隊交給國北大學長錢彥豪以及楊孟翰,認為他們在帶團隊和提振球隊精神上做的比自己出色,也很放心球隊由他們來接手。 跌宕起伏,絕處逢生 五年前,國北從原先的一勝難求,到組成一支完整的球隊後,迎來了大專聯賽的首勝,再到第一次晉級後,乘風破浪,連續三年晉級複賽。而今年遇到換血季以及更換教練的空窗期,使球員們群龍無首,但兩位大學長回歸接管後,讓團隊更有凝聚力,球員們也在一場場的比賽中找回原來的自信,即使身在有宏國德霖科技大學和國立臺灣科技大學所在的死亡之組,仍再下一城,搭上了今年複賽的末班車。 找出屬於球隊的文化風氣 過去康昭翔教練以開放的打法,讓球員自己決定,解決在場上遇到的問題。兵傳子弟,輪到唐偉傑教練執掌時,提供球員許多觀念和學術性專業,要求明確、目的性強。接著面對問題的接踵而來,球隊停滯不前,甚至出現怠懈的風氣,在球賽開打前,整體像一個系隊而非校隊,後來錢彥豪和楊孟翰教練帶領球隊勇闖分區排名賽,勉勵學弟們助長了團隊意識,並培養球員的態度和整頓球隊的氛圍,使球隊在未來能塑造出獨有的文化和風氣。 最後隊長游景宇強調:「相信隊友也相信自己,只要夠努力,就算路再艱難,我們也不怕退縮。」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體育系陳為綸。圖/陳為綸提供
人物特寫

深藏內心的目標 陳為綸未曾放下的夢想

109學年度大專合球錦標賽公開二級冠軍戰中,國立臺北教育大學體育系四年級的陳為綸以192公分的身高優勢,鞏固籃板球、穩固球權,積極進攻搶下15次籃板,成為當場的焦點人物之一。 「會往體育系是很莫名其妙的機緣。」陳為綸說。國小就以突出的身高及姣好的協調性,被找去加入躲避球校隊,但說起最開始的淵源,是因為一則報導。「陽森再見三壘打」的消息在當時被寫在報紙體育頭版,這則報導深深吸引了陳為綸,「棒球不到最後一個出局數,比賽就還沒結束。」陽森不放棄的運動精神,令國小的他印象深刻,也讓他漸漸地開始接觸棒球、了解棒球、喜歡棒球。 國高中階段,有許多教練來詢問陳為綸有沒有加入球隊的意願,但學業成績相當出色的他,選擇把往體育這條路發展的想法放在心裡,專心在課業上,一直到考大學,他才真的下定決心,要考取體育系。 陳為綸在高中階段,遇到他在體育路發展的貴人——中和高中棒球隊教練廖建智。國高中都非科班出身的陳為綸,對訓練毫無概念,廖教練在他準備術科考試時,義不容辭地幫他安排訓練菜單,也時常給予他建議與信心,使他不在前往體育系的路上感到迷茫,也在體態上有了很大的進步,而後陳為綸也順利考取國立臺北教育大學體育系。 甫踏入大學階段的陳為綸,面對人生的撞牆期,不論是體制,還是他右肩負傷,都讓他很難適應體育圈,直到接觸了各個運動項目,像是棒球、合球、飛鏢、保齡球、扯鈴、網球等等,他不斷利用上場機會展現自己,參與109學年度師生盃全國各級學校飛鏢錦標賽、108學年度及109學年度大專合球錦標賽,也在他大學的最後一年,取得大專合球錦標賽公開二級亞軍的好成績,從場上慢慢找回自己的信心與當初想要一圓的體育夢。 這場與實踐大學的大專合球錦標賽公開二級冠亞軍之爭,也是他退休前最後一役,其中一球最令陳為綸印象深刻,當時球剛過半場,他跟隊友一個眼神交會,隊友就將球投出,這球也就神奇地進了,他說:「因為隊友知道有人在籃板下守護著,給他們在投籃上很大的安心感。也很謝謝當天來看球的同學,在場下的歡呼,都給場上的我們很大的信心。」儘管最後以一分之差拿下亞軍,這場比賽都是一場精采的比賽內容。 繞了一大圈的體育路,看似在大學有個美好的結束,關於未來,陳為綸不希望給自己太多的侷限,他說:「能待在體育圈當然最好,但這個圈子小,競爭相對也就激烈。不論是要工作,或是繼續就讀研究所,我都希望能夠秉持自己的初心向前就好。」他將以勇往直前的個性,朝下個階段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