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體大女子排球隊合照。圖/陳裕安提供
人物特寫

力求升級更求未來發展 臺體大女排走出自己的路

「比賽結束,陽明交大以3:0獲勝。」110學年度UVL大專排球聯賽公開二級最後一張升級門票由國立陽明交通大學拿下,在陽明交大隊員們歡呼慶賀時,有一群人正落寞地面對隊史首次連兩年苦蹲公開二級的事實。 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女子排球隊,過去在大專排球聯賽長期卡位公開一級,不過近兩年成績不盡理想,109年名落公開一級第十名而遭降級,110年挑戰回歸也失利。對於球隊近兩年的挫敗,教練陳裕安不憂心,更自信表示目前的不順遂僅是重建工程的「陣痛期」。 「不能只會打球」 陳裕安看重多元學習 臺體大女排隊三年前開始由教練陳裕安全面執掌兵符。與過去帶領中華男排時專注於勝負的理念不同,陳裕安回到母校執教後,積極培養選手們球技外的各項能力。從撰寫企劃書舉辦活動,到經營社群平台行銷球隊,陳裕安都嚴格要求選手執行到位,藉此培育她們出社會所需要的能力,也讓選手學習為偏鄉付出,回饋社會。 「我希望我的選手出社會後能在不同領域發光發熱,藉此讓大家看到加入臺體大的未來性。」在臺灣排球大環境機會有限的同時,陳裕安希望能在大學四年的時間塑造選手們的品性、能力,讓這些小學妹們未來發展不受限,走出自己的一片天。他期待,透過學姊們多元學習的成果,能夠吸引更多高中排球好手加入臺體女排,也能得到企業的支持與幫助,讓排球學子可以在打好球的同時,也在各行各業遍地開花。 與升級僅一步之遙 選手抗壓性不足成絆腳石 臺體大女排本季聯賽預賽階段表現不俗,不料進入四強後苦吞二連敗,無緣升級。對於決賽的失利,隊長陳妤絜認為問題出在抗壓性,「大家底都很好,只是心態上不足,比賽經驗不夠,導致在場上會猶豫、不果斷。」另外,其他隊員也點出今年團隊氣氛較不熱絡,向心力的缺乏也是球隊敗北的原因之一。 找到問題並著手解決 臺體女排拒絕重蹈覆轍 即使近兩年成績不理想,陳裕安仍肯定球員實力,他表示,接下將利用友誼賽補足球員實戰經驗,增進球員抗壓性。至於團隊默契不理想的問題,陳裕安期盼透過暑假球員們一起辦理營隊能有所改進,「在球場內大家可能有矛盾,但到了場外她們必須互助合作,默契跟信任能藉此建立起來。」除了教練之外,隊長陳妤絜對球隊也有抱負,她表示自己將帶頭調整比賽時的心態,並全力加強團隊向心力與凝聚力,「帶領學妹重闖一級的舞台是我最大的責任!」  堅持理念不動搖 陳裕安放眼美好未來 「我的夢想很大,成效沒有辦法立竿見影,但我知道我在做對的事。」即使會因帳面成績受到懷疑,但幾位畢業生在職場的順利發展,蓋過了球隊連續兩年屈身公開二級的窘境。正式接手球隊進入第四年,陳裕安將繼續堅持自己的理念,他相信在不久的將來,臺灣體大女排隊將成為人人稱羨「球打得好,畢業後發展更是好」的球隊。

莊天羽擁有豐富國際賽經驗。圖片提供/莊天羽
人物特寫

跆拳道國手越挫越勇 莊天羽視亞運為選手生涯最終戰

天生熱愛運動的莊天羽,目前就讀國立體育大學技擊所碩一。自國小三年級開始,就近到家裡附近的跆拳道館進行訓練,起初只希望培養運動興趣,但經由教練童乾華的栽培,激起她對跆拳道的熱忱,就此展開她的選手生涯。 莊天羽的選手生涯並非一路順遂,國中時期初次接觸選手班,訓練模式和過往截然不同。開始參加縣內賽之時,遲遲無法達到理想成績,因此曾經有過想放棄的念頭。而在高一時初次選上國手資格,她成功從低潮中爬起,更確立自己的目標,並朝著它前進。 面對低潮不放棄 並找尋適合的抒發管道 莊天羽相信選手都會有低潮時刻,因此她告訴自己,「當低潮來臨時就去面對,並重新檢視自己的比賽狀態,避免同樣的錯誤再次發生。」 同時,莊天羽也會尋找屬於自己的抒發管道,「通常我習慣詢問有經驗的學長姊,並從中去學習如何改進。」近期開始也會去諮詢國家訓練中心的心理師,透過對談的方式,找尋自己的問題,同時也能解決當下的煩惱。她認為「運動心理」是選手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111學年度全大運金牌得主 且擁有豐富國際賽經驗 108年學年度至111學年度,共拿下四面女子49公斤級金牌,「最應該感謝的非家人莫屬,雖然他們不常到現場看我比賽,不過他們都在背後默默支持我,給予我最大的鼓勵及信心。」 擁有豐富國際賽經驗的莊天羽,2019 拿波里世大運金牌戰,成為她印象最深刻的一戰,當時面對世界排名第一的選手,雖然最終只拿到銀牌,但她認為這次是有別於以往的經驗,「雖然比賽前相當緊張,但我喜歡挑戰自我的感覺,因此即使最終沒有順利拿到金牌,心情也不至於太低落,畢竟我努力過了。」   面臨賽制改革危機 重新調整訓練模式 舊賽制和新賽制最大的不同在於,從3回合制改為最佳3回合制,對於賽制改革受到影響的莊天羽表示:「不像以往取得大比數領先後,剩餘的時間就能慢慢調配體力;在賽制改革後,即使首回合取得大比數獲勝,也需保留體力至剩下兩回合。」 2022年茂朱大獎賽挑戰賽是莊天羽在賽事改革後首戰,對於新賽制尚未完全適應的她,仍榮獲銅牌佳績。「第一場比賽第一回合拿下10分,看到第二回合比數歸零,才意識到新賽制已啟用。」這次的經驗,讓她體會到新賽制以後,體力需平均分配至三回合,將是日後比賽取勝的關鍵。 選手生涯即將畫下句點 亞運將成為她選手生涯最終戰 「當初大學畢業時,希望選手生涯就此告一段落,不過教練及家人在旁給我信心,認為我還有能力去挑戰,最終我也選擇延續選手生涯。」在世大運及世錦賽國手選拔失利後,莊天羽決定再給自己一次機會,她也順利選上亞運國手,並在亞運結束後,將為她15年選手生涯畫下完美的句點。

陸軍官校顏世安本屆踢下14分。圖片提供/顏世安
人物特寫

迷彩的足球也是足球 陸官前鋒顏世安

110學年度UFA大專足球聯賽男二級落幕,陸軍軍官學校前鋒顏世安,本賽季為球隊踢下14分。他曾在2016年,披上U14國家隊戰袍,赴香港為國出征。雖在高中開始踏上軍旅路,但他仍用他的方式在足球場上發光發熱。 步入第二個賽季的顏世安在本屆表現亮眼,多為球隊的勝利功臣及得分主力,在今年總共12場的比賽中,個人就為球隊貢獻了14分,不乏有梅開二度、大四喜的好表現,對於今年賽季,他表示整體來說算是滿意,有完成為球隊進攻得分的任務。而後登場的大專五人制足球錦標賽,陸軍官校在八強爭奪戰時,與中國文化大學戰成平手,但在決勝的點球大戰,敗給文化大學,無緣決賽。 顏世安從國小開始踢球,當時受到鄰居哥哥的啟發,看他每天踢球很快樂,於是在國小三年級時,加入了中華國小足球隊,後來升國中時,考上潭秀國中足球專長的體育班,但可惜小小年紀就受到阿基里斯腱傷勢影響,國一一整年幾乎都沒有踢球。 到了國二傷勢影響較小時,顏世安重返賽場,參與了賽馬會國際青年邀請足球賽U14的國手選拔,歷經了百人海選、集訓複試一週後,進入第三階段的決選,可卻在最後一刻鎩羽而歸,看著隔天就踏上關島之行的隊友,顏世安心中不免落寞,但他化悲憤為動力,國三時再一次參加了選拔,這次他如願以償,成功脫穎而出進入最後的18人名單,當屆也替台灣拿下第二名的佳績。 雖說有國手這段風光的經歷,但傷勢的影響仍舊困擾著他,這也讓他開始思考足球對於他的未來性,經過和家人的審思考量,為了將來穩定的生活,他決定踏上軍旅路,高中選擇就讀中正國防幹部預備學校,但他仍將足球視為興趣,在預校時,他加入了足球社團,在課餘之時仍可以繼續踢球。 上了大學後,由於陸軍官校有足球校隊,他毫無猶豫就加入,雖說有國中甲組的底子在,但已經多年沒有正式比賽的他,初入大專聯賽即受到震撼教育,當年球隊也從男一級挑戰組掉至男二級。經歷了兩個賽季的磨練後,顏世安目前即將升大三,他希望能在畢業前帶領球隊,獲得前兩名,重返挑戰組,自己也想挑戰金靴獎的榮譽。顏世安也表示,在未來畢業任官後,或許沒有機會能夠繼續踢球,但他仍希望能在工作之餘,加入部隊附近的足球俱樂部,延續對足球的熱愛。

鐵人三項好手陳品蒨。圖/陳品蒨提供
人物特寫

初露鋒芒 陳品蒨的運動生涯未完待續

111年全國大專校院運動會田徑場上,10000公尺的決賽如火如荼地進行中,比賽到了中後段,有一位素未謀面的選手迎頭趕上,最終奪下一般女生組第六名的佳績,她是來自國立臺東大學的陳品蒨。 國小一年級時,為了鍛鍊身體,她誤打誤撞加入游泳隊,一個月後,游泳隊適逢轉型為小鐵人隊,就此展開她鐵人選手的生涯。平日的單項訓練和假日的綜合訓練佔據了國小生活,「雖然騎山路很累,但大家一起『出遊』的感覺很新鮮!」她回憶道。 國中一年級時,她代表台中市參加全中運,訓練期間,她與她的隊友每天早上四點起床騎腳踏車和跑步,訓練結束後再去上學,放學後則練習游泳到天黑,也藉此培養出革命情感的友誼。比賽時,穿戴晶片的腳未先通過終點而錯失獎牌成為她印象最深刻的回憶。比賽結束後,她並沒有因次頹喪,「從那個時候發現,我竟然可以和高手們站在同一個舞台上競爭」,於是鐵人三項漸漸地從興趣轉變成追尋的目標。 隨者年齡增長,少了同伴的相互加油打氣,不免讓她感到孤單,陷入成績與名次的漩渦更讓她備感壓力,「最初是因為興趣才練三鐵,為什麼我要這麼有負擔?」內心的矛盾隨著訓練的疲憊越演越烈,但她並沒有輕言放棄。 高三時,她和全臺十六到十八歲的鐵人三項好手到中國雲南移地訓練,嚴格的身材控制和從未經驗過的訓練模式讓她不敢怠慢。她說:「我的游泳能力跟其他人差太多,我只能一直追在他們後面,但我不想被倒追,所以我很努力地游。」經過這一趟的旅程,她沒有因此自卑,反而樂觀地表示她的各項技術突飛猛進。   在徬徨該不該繼續堅持鐵人三項生涯之際,她選擇參加國立臺東大學田徑隊,隊上活絡的氣氛和教練李立翔的關心成為她訓練的動力。平日練習時,她和教練一同討論訓練狀況和身體感受,比賽前一天晚上,教練替她分析所有對手並制定戰略,「那天晚上讓我超級感動,我真的很感謝教練這麼在乎我的比賽。」 全大運之後,她選擇休息片刻,對她來說,不為比賽設定目標,純粹享受運動是她現今的課題。鐵人三項就像她人生的調色盤,因為鐵人三項,她的生活擁有不同的經歷,並透過這個獨特的方式記錄屬於自己的青春。

鄭閎文在場上積極進攻。攝/吳翊萱
人物特寫

追求更好的自己 鄭閎文的籃球哲學

走進國立臺東大學系際盃籃球比賽的現場,場上全力快攻的身影不禁引人注目,除了球員身分外,他還有另一個身分──專業的執法裁判,他是鄭閎文,就讀國立臺東大學體育學系二年級。 升上國中時,因為嚴謹的讀書風氣,他只能在課餘時間打籃球。上了高中,他加入了籃球校隊,然而,爸媽希望他專注在課業上,因此雙方在溝通的過程中起了不少爭執。「當初很不理解為什麼他們要阻攔我做自己喜歡的事,現在回想起來,他們是擔心我變成只會運動,其他事情都不會的人,他們更重視我的語言表達能力、品德和儀態。」雖然爸媽口頭上不贊同,但他們以實際現身球場支持他,他們的默默支持成為他最大的力量。 抉擇大學之際,面對質疑的聲浪,他認為既來之,則安之,比起怨天尤人,為何不趁機會尋找自己想做的事?他選擇就讀國立臺東大學體育學系,並加入籃球校隊。相較其他隊友,基礎能力和實戰經驗不足的他充滿著不自信,「我那時的心態比較患得患失,以致我在球場上什麼都不敢做。」坐板凳的期間,他看著在球場上奮戰的隊友們,心有餘而力不足的感受油然而生,但他以勤能補拙的態度堅持自己的籃球路,除了透過平時的訓練精進技術、維持良好的體能外,他更利用課餘時間到健身房重訓,並透過和國立臺東高中籃球隊的友誼賽累積實戰經驗。 機會是留給準備好的人,「我很感謝體能指導員楊俊偉,是他發現我、給我機會!」升上大二時,透過系統化的訓練和適時的提點,他漸漸地突破瓶頸,找到自己的定位,進而能在場上透過表現回報球隊,也因此找回自信心。談到印象最深刻的比賽,他說道,今年複賽對上國立臺北大學時,因為急躁造成了失誤,對自己失望的心情就此爆發。賽後,他反覆檢討自身的行為,並期許自己在加強球技之餘,心態的調整能力也能一併提升。   除了球員身分外,他同時也是一位籃球裁判,他笑稱:「裁判真的是一份吃力不討好的工作!」他和籃球裁判的緣分起源於高中的籃球社,升上大學後,他加入了籃球裁判社,平時也會利用課餘時間到臺東各地吹判。他認為最大的挑戰是要在誤判時解決問題,以及要頂住來自四面八方的壓力,才能快速地調整心態。 一路走來,他滿懷感謝的表示,如果沒有家人的支持、隊友的陪伴、教練的指導和另一伴的傾聽,就沒有現在的他。對於同樣懷有籃球夢的學弟妹,他鼓勵大家「不要害怕輸在起跑點」,若願意透過後天的努力,來補足缺少的能力、技術,就不會讓自己留下遺憾。

2017年全國運動會比賽。照片提供/陳彥錡
人物特寫

愛己所擇、泳往直前 努力生活過的紀錄皆成就現在的人生

自國小三年級起跟隨哥哥的腳步進入泳隊,長達十五年的游泳生涯,陳彥錡從最初的追隨,慢慢地轉化為最大的成就感來源。專練仰式的陳彥錡以新北基層游泳訓練站秀朗國小做為起點,中學時期到永和國中及中和高中。一條龍的體系擁有完善的訓練資源,加上陳彥錡自我努力,在國高中時期的全中運,年年都能在50公尺、100公尺及200公尺仰式個人比賽中斬獲獎牌。即使現在游泳訓練不再是生活重心,他在每年的全大運仍舊保有前八名的好成績。 陳彥錡的游泳生涯絕非一帆風順,經歷過倦怠期,更在升大學前夕,意外感染蜂窩性組織炎被迫中斷訓練。回首過往的點點滴滴,無論好壞都成就了現在的人生,更因此更清楚自己所想要的是什麼,持續「泳」往直前。 心態,決定表現 從國小、國中時的享受比賽,到高中時期,隨著時間的累積與心態的改變,陳彥錡自認:「高中後慢慢意識到游泳訓練並不是件可以輕鬆玩樂的事情。」隨之而來的,除了日常的訓練量,更伴隨沉重的心理壓力。即使成就感支撐著這條艱苦的訓練之路,但過度的壓力,不僅讓當時的他,成績無法突破,更封閉了自我,連帶影響課業表現。陳彥錡回想過去有感地說:「那段撞牆期,很感謝家人們和隊友們的支持和鼓勵。」 革命情感,共同度過漫長的游泳歲月 由於訓練都在同一個場地及同一個體系中,因此游泳隊的隊友們都是共同奮戰多年的絕佳戰友,不僅陪伴彼此度過低潮,更是同享榮耀的夥伴。而除了陪伴最多時間的隊友之外,更因為每年經歷的大小戰役,和亦敵亦友的對手結下了不解之緣。談及過往和簡士涵選手相識、競爭到互相陪伴的過程,陳彥錡分享道:「從國小他都是第一名,而我完全沒有名,我就一路慢慢地往前追,追到國中開始坐在他旁邊,就是像你以前感覺遙不可及的對手,然後現在坐在你旁邊,跟你一起比賽的感覺。」若非游泳,陳彥錡也無法擁有這些難能可貴的隊友及對手。 選擇,存在於每個階段 無論在哪一個運動項目,作為一名學生運動員,在出色成績的背後,所代表的是日以繼夜、年復一年的艱辛訓練。除此之外,每個階段更存在不一樣的挑戰與抉擇。如同陳彥錡所說:「每個階段,都會有每個階段的考量,不只是在升大學的時候。」國小升國中時,父母擔心辛苦的訓練,而詢問是否要繼續練習,又或者是高中畢業後,決定想鑽研不同領域,而選擇臺灣大學就讀,甚至是現在繼續攻讀研究所。每一個選擇都勢必得伴隨某些取捨,卻也是必經過程,更是體驗不同人生的方式。 游泳,並非人生唯一出路 無論是大學時期到中華奧會的行銷公關組實習,或是今年參加國際體育事務人才培訓營,對陳彥錡來說都是在不斷的學習與成長。而在他最熟悉也最擅長的游泳領域中,不只是一名選手,現在更將教學作為磨練自我的絕佳機會,在教學的過程中,不僅學習教學的技巧,更需要學會與家長溝通。是否把游泳教學當作未來的方向,陳彥錡並不想自我設限:「這個領域是我未來的一個出路,但我不會把它當成是唯一的方向。」 不後悔過往所有決定 做為一個學生運動員,陳彥錡有他自己的見解:「做為一個學生運動員,相對來講可能生活比較單調一點點,但我不會說那是遺憾,因為我會覺得那是我那個時候必須要做的事情。」對於這十五年的游泳經歷,陳彥錡不僅不後悔走過這段旅程,更無比感激因為游泳才擁有現在的一切,如果重新選擇一次,還是會堅定地再投入游泳訓練。「我不會後悔自己做的決定,但是我會想辦法讓自己做得更好。」人生還在繼續,相信這些過往的歷練,會成為陳彥錡未來最大的養分,和游泳的緣分更是未完待續。

臺灣體大足球隊隊長陳柏諭。攝/大專體總
人物特寫

英雄來自實力 臺灣體大「射手」陳柏諭的足球路

110年UFA大專足球聯賽冠軍賽,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與銘傳大學激戰至延長加時仍僵持在0比0,眼看就要進入PK,臺體大隊長陳柏諭卻在最後第120分鐘踢進決殺球,帶領臺體大奪得冠軍金盃,並拿下金靴獎,陳柏諭也瞬間成為媒體的焦點。 擁有絕佳射門嗅覺的陳柏諭,經常成為關鍵時刻的英雄,談到自己的「英雄命」,陳柏諭說:「運氣多少有,但重點還是在實力。」身為隊上的「射手」,只要遇到關鍵比賽,陳柏諭都會成為對手嚴防的對象,雖然對此感到有些厭煩,畢竟射門的機會變少了,他仍舊拼到最後一刻,幸好結果是美好的。 好動性格、鄰居發掘 成踢球契機 小時候就讀傳統足球強校佳里國小的陳柏諭,在鄰居的邀請下也加入了足球隊,陳柏諭說:「我那時候小學二年級,鄰居是足球俱樂部的會長,他就問我要不要去踢球。其實我自己也不愛讀書,因為比較好動、坐不住,就去運動,結果就這樣踢了十幾年。」 陳柏諭從小在踢球的路上就獲得許多成就感,身為傳統強校的一員,佳里國小在全國賽事中幾乎都能踢進冠亞軍,加上自身突出的進攻能力與射門嗅覺,讓陳柏諭順利被選入U12國家隊,之後也陸續加入U19以及近期的杭州亞運培訓隊。 國家隊「板凳」常客 卻看到不一樣的風景 身為國家隊常客,陳柏諭卻因為經驗太少,多半時候仍是板凳球員,雖然沒有下場,到國家隊仍有所收穫,陳柏諭表示,除了高強度的訓練讓他進步神速,更在國外感受到兩、三萬人的球場氛圍。他說道:「我們去印尼的時候,我真的覺得很誇張,我跟你隔個十公尺,我在這邊喊,你會聽不到我說話。我覺得算好玩吧!是不一樣的經驗,出去嘗試國外的文化,也看到他們的水準。」 經歷轉學十字路 最後一年只想為大家拼一張教練證 看似順遂的足球路上,陳柏諭其實也曾遭遇到瓶頸,大二那年,因為受不了臺體的學長學弟制,他曾想過要轉學到臺北市立大學,但後來考量到物價、環境,陳柏諭最終沒有踏上北漂之路,他提到:「北體說實在真的很強,他們三連霸,而我自己其實也不想要沒有挑戰性,那時候就覺得都已經大二了,不要再去想轉學什麼的,就留下來吧!好好讀完這四年。待到最後我只覺得,大學生涯就剩最後一年,就拼拼看大專聯賽的冠軍。」 冠軍賽當天,臺體足球隊從熱身、喊聲到正式上場,都可以看出他們團結一致的精神,陳柏諭上任隊長後努力拉近學長、學弟間的距離,他說:「我覺得團隊運動的成員不應該有隔閡,畢竟是要11個人才能完成一場比賽,感情不可以這麼差。」 陳柏諭從大一到大三,臺體大都有機會進到冠亞軍,可是就差那臨門一腳,由於進入到大專聯賽前二名,能夠拿到教練證的資格,陳柏諭希望能在最後一年,幫同學、學弟拼到教練證,他表示:「我們已經錯失三次拿到教練證的機會,隊上有些人要從事教職,要為他們拼一個教練證。當然一進冠亞軍後你就不會想要拿第二名,機會都在那邊了為什麼不去拿?」 有所犧牲 卻收穫更多的足球路 在足球這條路上,陳柏諭認為自己確實付出了很多,不但犧牲許多假日,當別人在室內吹冷氣時,他卻是在太陽底下汗流浹背,但也因為足球,他去到各個亞洲、歐洲國家。另外,在品德上也有所收穫,陳柏諭說:「因為足球圈都滿注重品德教育的,像是紀律,國中生通常比較叛逆,但我因為有球隊的約束,放學後都在練球,所以不會學壞。」 喜歡模仿 但做自己就夠酷了 休息的片刻,陳柏諭也沒有閒著,他常在吃飯的時候配上足球影片,他表示自己一直到現在,都還是會看網路上的射門影片,看國外的選手怎麼踢,去思考每個時機能夠怎麼做,練習的時候就嘗試模仿看看。 雖然喜歡模仿,陳柏諭卻沒有特定的偶像,他說:「沒有想特別成為誰,成為我自己,自己就夠酷了!我有人家學不來的東西,我覺得自己滿特別的,有足球這方面的天份。我就覺得我可以,也從來沒想過我不踢球要幹嘛。」 「人家都說要找一技之長,我的一技之長就是踢球,那就把踢球這件事情做好!」今年將從臺體大畢業的陳柏諭表示,國小、國中、高中沒有想得太多,現在則面臨到就業的問題,發現自己的專長就是踢球,不如就把這件事做好,看能不能進到像台電那樣的企甲球隊,養活自己,也為將來卸下球衣後的生涯鋪路。

躍上公開一級決賽賽場的張以潔。攝/大專體總
人物特寫

最熟悉也最陌生 張以潔從零開始

110大專排球聯賽甫圓滿落幕,球員組成皆非體育相關科系的中山大學也躋身女子組公開一級六強行列之中,其中大三隊長張以潔,高中更來自乙組球隊。國小時隨著姐姐的腳步一同加入排球校隊,回想起一路的過程,她說: 「打排球讓我認識了很多不一樣的人。」 清楚經歷挫折是必然  中山大學屬於公開一級球隊,也曾是連續多年衝擊四強的常客,可想而知,訓練與比賽上的強度對於乙組球隊出身的張以潔來說,必然存在著一段難以想像的落差,因此大一剛入學的她,當時心中滿是挫折與壓力,並坦言:「簡直可以說全部打掉重練,發現很多觀念我都沒學過,不像之前只要在場上站對位置就好了,剛進來的時候,我晚上還會躲在棉被裡一個人偷哭一下。」 盡力做好每一分 學姊從旁陪伴與支持  為了努力追上大家的腳步,在場上會要求自己做好每一項指令,場下則是找時間到操場跑步額外鍛鍊體力,因為張以潔深知她能做的只有儘快補強自身實力的差距,其中學姊們的存在也讓她知道自己並不是單打獨鬥,尚未入學的她便明白一旦選擇中山大學就讀,就代表將來須挑戰公開一戰場,而隊上同校9年的學姊小鹿(林舒羚)便是張以潔願意接受磨練的其中一個原因,「知道她也在,就會比較心安。」在課業方面,另外一位學姊也成為她安定的力量,她提到:「還有一個今年要畢業的學姊,小沒(洪宜鳳)也是電機系的,她也很常會幫我。」 「氣氛好了,球自然就會好。」 今年擔任隊長帶領中山重返六強的張以潔,笑稱自己其實不是個主動的人,但隊長一職須在教練與球員之間「打好關係」凝聚向心力,「我知道我該跳出來,觀察與關心隊友狀況,球隊低迷的時候,心情就要先顧好,如果我突然想到甚麼,也會用訊息傳一下。」她也意識到個性非常慢熟的她,這一年不但增添了不少自信,更重要的是,還間接為她比賽時攻擊方面的表現帶來正面影響,使她在場上更加果斷與篤定的出手。 感謝因排球而結下許多緣 四處打球結交球友也是張以潔熱衷的事情之一,「而且球友們不是只有限定校內,他們會是各縣市或是各種職業,很好玩。」她雀躍的說。如今將升上大四,經過了三年公開一級的洗禮,無論心態或球技層面,張以潔顯然收穫不少,相較大一的慌張與挫折感,現在眼神中則是充滿了自信與堅定,相信在各種挑戰中持續成長的她,在未來的賽季中,能帶領學妹們打出一場場好球!

國立臺灣師大男子足球隊。照片提供/郭亮妘
人物特寫

臺師大男足用不同文化的腳下功夫 踢出團隊獨有的一盤料理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一般組男子足球隊創立於2003年,在107學年度曾經登頂公開二級王座,遂因108學年度大專足球聯賽賽制調整,取消前一年度的升降級,故仍在公開二級奮戰到109學年度,然而109學年度由於過去陣中主力同時畢業,戰力大受影響,無奈降級到一般組,今年度最終雖無緣重返公開二級,但也透過積極參加五人制比賽,不斷吸取經驗。他們對外是一支多國聯軍,對內是校內推廣足球的重要橋梁,在衛政男教練的帶領下,他們正在寫下屬於自己的篇章。 臺師大男足除了是校隊組織,同時也是社團性質的球隊,以招募社員的方式來組成隊伍,而在運作上,除了教練之外,還有兩大核心人物,分別是社長吳牧樵及隊長李啟楹,兩人曾經歷過往的輝煌歷史,也在時間的淬鍊下,成為了隊上的中堅力量。吳牧樵主要負責隊內大小行政事務,在賽季訓練期,更需要幫忙協調練習場地;李啟楹則擔任場上的重要指揮官,此外,衛政男教練更提到隊長在場上的重要性:「啟楹在比賽的時候,鼓舞士氣真的蠻好的。」透過兩人的齊心合作,加上所有球員們的配合與訓練,讓整個社團得以持續運轉並保持動能。 由於足球運動在臺灣的普及性不若籃球或棒球等項目擁有龐大的運動人口,許多學校球隊的組成,大多是由來自非洲國家或港澳等外籍生為主體,加上少部分的臺灣學生共同組成足球隊,相對於籃球隊或是棒球隊都是以臺灣學生作為主體,有非常明顯的跨文化特色,而師大足球隊也同樣如此,在團隊磨合之初,練習之餘比較容易形成本國與外籍生的小隔閡,加上球齡差距,程度落差與溝通問題也著實讓團隊花了許多時間互相磨合。 對於球員間的磨合,衛政男教練皆抱持著從play中學習與調整的心態讓球員們自行發展與摸索,在組織球隊的過程中,盡力地保有球員的個人特色,也透過訓練方式的調整,讓球員彼此銜接。教練以廚師來比喻自己的角色: 「來自不同背景的球員就如同一道料理中不同的原料,我的角色就是盡力把這些原料組合成一道美味料理。」而從選手的角度,衛政男教練的確非常敢放手讓球員們去嘗試,來自澳門的黎廣鎰就以溫柔且堅定來形容教練的帶隊風格:「衛教練雖然有既定的訓練要求,但同時又給我們足夠的空間去自由揮灑。」 此外,隊上萬綠卻有三點紅,包括林鈺茹、陳妙玟及蔡雨晴,其中大一的林鈺茹更是參與以男性為多數的大專聯賽,談及參與比賽的感受:「感覺到體能、經驗上的差距,但也很新鮮。」對她來說這絕對是難能可貴的經驗,相信經過今年賽季的洗禮過後,這些球員也更能找到調整的方向,並走出屬於自己的風景。 對於球隊的賽季目標,大家的共同希望就是在十一人制的比賽,努力拚回公開二級戰場,若沒有對於足球的熱愛,絕對無法支撐年復一年的訓練。作為校園中足球運動的重要推手,師大足球社不僅努力招募喜歡足球運動的學生,更希望透過一群熱愛足球的人們,攜手在大專足球聯賽打拼,繼續寫下屬於自己的紀錄與回憶。

孿生雙胞胎許可欣、許可微歷經13年革命情感。攝 / 林瑞妤
人物特寫

轉戰新環境的孿生姊妹 許可欣、許可微攜手共築的籃球夢

美和科技大學女籃成軍第一年,即拿下UBA大專籃球聯賽女子組公開二級冠軍。人數僅9人的球隊,許可欣是球隊奪冠的重要功臣之一,冠軍戰繳出20分6籃板4助攻,助球隊拿下隊史首冠。 她有一個雙胞胎妹妹,在籃球生涯中陪伴她13年,妹妹的存在對她而言是家人、是隊友,也是競爭的對手。低潮時陪伴她度過;比賽時給予她鼓勵;卻又希望自己的球技能夠超越她。姊妹倆起初因為小學三年級的籃球課,激起她們對籃球的熱情,並在徵求家人同意後,進入了籃球校隊,開啟她們的籃球之路。 從文化轉戰美和 轉換環境後重啟籃球生涯 許可欣原先就讀文化大學,但因文化大學女籃屬富邦人壽UBA公開一級常勝軍,陣中高手雲集,因競爭激烈而上場機會不多,適逢永仁高中李依蒨即將到美和科大執教,新任教頭李依蒨是大她五屆的永仁學姊,有足夠的默契,加上熟悉訓練模式,她認為這是轉換環境的良好契機,於是轉學至美和科大,就此重新開啟她的籃球生涯。 歷經球隊轉變,許可欣坦言心境上的確改變不少,又因在陣中扮演角色不同而定位也有所變化,她說:「在文化大學時壓力相對較大,當學姊下指令後,我們就必須完成;來到美和後,自己就是學姊,且曾擁有公開一級的的比賽經驗,當遇到狀況來臨時,才能夠冷靜去面對。」面對身份上的轉換,是許可欣現今必須去學習的課題。 球隊人數吃緊 教練充當10號隊友 「在美和我們因全隊僅有9個人無法進行實戰模擬對打,通常都是教練充當球員,我們才能完整訓練。」身為經驗豐富的許可欣表示雖訓練上因人數有很大阻礙,不過全隊也並不因此感到氣餒,教練李依蒨也持續尋找全隊適合的訓練模式。而同為球隊主力球員的妹妹許可微,她認為即使撐滿整場球賽,不過因沉浸在打球的氛圍之中,因此她在場上從不喊累。「因為在場上很亢奮,所以忘記累的感覺是什麼。」姊妹倆在場上時有相同的感受。 亦師亦友般存在的妹妹 在她的籃球生涯中扮演重要角色 雖然姊妹倆感情極佳,但兩人打法卻完全不同。這也使她們在場上會以不同角度思考,常因意見分歧而起口角,但許可欣、許可微清楚倆人目標一致,就是希望球隊能贏球,因此賽後兩人也會互相討論講開。「我們對於贏球目標是一致的,遇到小爭執常常在場上就溝通清楚,不會把場上的情緒帶到場下,通常比賽完情緒也就跟著過了。」 姊妹倆歷經長達13年的磨合,共同走過無數場球賽,許可欣特別提到,「謝謝妹妹一路陪伴,在場上我們屬於互補的存在,除隊友及教練外,最能夠傾聽對方心聲的就是彼此。如果當時沒有她的陪伴,我應該也沒有辦法撐到現在。」許可微也期許新的球季兩人能夠相互扶持,做彼此最堅強的後盾。 展望新血加入 迎向具有挑戰的球季 美和科大111學年度將首度前往公開一級賽場,「在文化已經有體會過公開一的強度,確實和公開二有所差別,依照我們目前球隊實力,在體能以及訓練規劃還有加強空間,包括提升碰撞能力及加強體力,都是相當重要的環節。」 許可欣也期待新學年團隊能夠重新整合,屆時學妹加入後可以快速適應我們的訓練模式,產生不同的化學效應,快速提升我們的戰力,同時我也希望在新賽季到來前,能做好萬全準備,迎接我們第二年球季,並前往公開一級的戰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