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屆共計頒出351面金牌,破全國紀錄人次寫下新高。圖/大會提供
綜合

史上第一個停辦又復辦的全大運 完成階段性任務

110年全國大專校院運動會由國立成功大學睽違40年再度承辦,吸引150所大專校院頂尖好手互別苗頭。五月進行部分賽事後,因疫情衝擊決定延辦,九月宣布復賽後以兩階段方式辦理,首階段六個競賽種類已於10月5日全數進行完畢。截至本階段共頒出351面金牌,其中36項、74人破大會紀錄寫新高,突破全國紀錄另有10項、14人,無畏疫情繳出亮眼成績。 五月如期舉辦完成的游泳賽事中,首次亮相全大運的臺灣師大王冠閎,就在拿手項目「雙刷」自己的全國紀錄,100公尺蝶式登場即破大會,決賽再推進至52秒19,200公尺蝶式飆出1分54秒77,成績更躍升亞洲第1,此外,他還在4x100公尺自由式接力申請中途計時,第一棒49秒52也破全國,堪稱最強新鮮人。 另同校學長吳浚鋒於50公尺蛙式,27秒84同步刷新大會、全國紀錄,雖當時50公尺自由式最後機會0.57秒之差力拚奧運A標失利,但連兩屆達成雙金成就,實屬難得。長距離見長的東華大學黃國庭,於1500公尺自由式游出15分21秒73,破全國同時達成四連霸;臺灣科大徐安1分02秒62改寫100公尺仰式門檻,橫掃全大運所有公開女子組仰式紀錄。連同接軌國際、首度納入男女4×100公尺混合式接力項目,都是本屆池畔亮點。 射擊匯聚多方神準槍手,10公尺空氣手槍項目混合組國立體大郭冠廷/劉皓甄資格賽就表現出色,以總分580分超越全國紀錄奪金,臺灣師大余艾玟則在女生組個人排名賽中繳出573分,成為新任全國紀錄保持人。10公尺空氣步槍團體賽也雙創全國新猷,國體大(卓爾群、林宇恒、歐浩恩)及北市大(宋諭婷、張萁芮、蔡儀婷)分別成為男女新霸主。 而後經過140多天等待,全大運這階段復辦,不但是疫情再度爆發後第一場國內大型綜合賽會,且因備戰時間拉長,許多選手均視為全國運動會和接下來國際賽的驗收調整,蓄積力量重回場上,成就高張力賽事。 眾所矚目的田徑賽場,各校好手大放異彩,強勢挑戰各項紀錄。繼臺東大學李晴晴跳高飛越1公尺87,突破蘇瓊月高懸32年的歷史紀錄後,臺體大余雅倩再傳捷報,鏈球首次試擲就破全國,最終更將紀錄堆高至64公尺12。兩位女將與臺體大馬皓瑋(鉛球)、長榮大學王晨佑(十項全能)及林昱堂(跳遠),更一舉達標亞運,臺體大許德敬(撐竿跳)及李允辰(三級跳遠)則首度叩關世大運參賽標準,有望於明年國際賽場代表中華隊爭取佳績。另臺體大在公開男子組4x400公尺接力項目,由本屆400公尺金銀牌得主楊隆翔、余晨逸領軍完成史無前例的11連霸,樹立賽會里程碑。 郭婞淳、陳玟卉、陳柏任、謝昀庭等多位東奧舉重國手也代表各自學校登台較勁,本屆也有九位選手突破自我寫下紀錄。其中橫跨雙量級的全國紀錄保持人陳柏任,挑戰102公斤級加碼改寫第三個量級的新猷,以抓舉168公斤、挺舉196公斤、總和364公斤,雙破大會、全國霸氣登頂。 本屆依序尚有空手道、柔道、軟式網球、木球、競技體操、韻律體操、角力等賽事會於年底前擇地復辦。111年全大運將交棒培育出代代亞奧運好手的國立體育大學,該校相隔11屆再次承接辦理,將成為籌備期最短的一屆,也因緊接明年成都世大運、杭州亞運而受關注,國體承諾會結合國內外賽事參與及籌劃的經驗,致力打造優質賽會和競技運動環境,與選手相約下屆再見。

全大運正式由成功大學交棒至國立體大。攝/大專體總
綜合

全大運挺過波折揮別府城 成大榮耀交棒國立體大

歷經疫情下開賽、中途停賽140多天再復賽,110年全國大專校院運動會在本階段復辦五天、六種賽事皆圓滿落幕後,今(5)日下午在國立成功大學光復田徑場舉行熄聖火及接旗儀式,正式將會旗交予下屆承辦的國立體育大學。本屆共計150所大專校院、7391位選手參與,破大會紀錄達到36項74人次新高,另10項14人次破全國紀錄。 不過賽會尚未閉幕,18個運動種類中,游泳、桌球、跆拳道、擊劍、拳擊、射擊已於五月完賽,本階段復辦包含田徑、羽球、網球、射箭、舉重、橄欖球等六種賽事,接下來依序還有空手道、柔道、軟式網球、木球、競技體操、韻律體操、角力,將交由大專體總各單項運動委員會在12月底前陸續舉辦。 此次全大運喊出「智慧熱情、未來運動」的口號,結合運動賽事與多元智慧科技、產業發展、城市文化,讓賽會再展嶄新風貌。教育部體育署副署長洪志昌說:「非常敬佩成功大學結合校友會完成全大運聖火首度環繞全臺的壯舉,其次成大發揮創校90年量能,成功連結科技,呈現在運動賽場上。」他對於成大在疫情下克服種種困難、復辦全大運表達謝意,分階段讓選手實現回到場上比賽,並圓滿完成這場盛會。 洪志昌副署長特別提到,由於明年全大運將在2022成都世大運、杭州亞運前舉辦,屆時將作為代表隊檢視培訓成果的前哨戰,希望所有選手都能在高水準的競技舞台上發揮所長。 「人生裡重要的不是勝利而是奮戰過。」成功大學校長蘇慧貞巧妙結合對抗疫情和場上交流的經驗,分享全大運「重回主場」的使命:「成大透過110年全大運實踐另一種大學社會責任,Sports for all and zeal for future,大家共同成就了運動,這次團結一致,未來也繼續公平競爭,在各領域寫下更精彩的篇章。」她除了肯定籌辦團隊並肩努力,也感謝運動員在遵守防疫下,展現熱情備戰的汗水、堅定的力量,挑戰極限、享受在賽場的每個瞬間,留下超越勝負的感動。 隨後成大蘇慧貞校長將會旗交棒下屆承辦、國立體大校長邱炳坤手中,國體大從接過會旗開始至正式舉辦,將是賽史上籌辦時間最短的一屆,因而此次也率領師長同行觀摩,並已如火如荼展開籌劃工作。 邱炳坤校長以校訓「精、誠、樸、毅」的精神,來勉勵所有選手、裁判及工作同仁,並宣示國立體大將以最高品質的競技運動環境,以及最熱烈的接待,歡迎所有與會人員,期勉在疫情期間相互珍重,期待111年全大運再相會。

臺體大余雅倩(左)和教練張銘煌(右)與紀錄合影。圖/大會提供
綜合

鏈球睽違16年再破全國紀錄 臺體大余雅倩擲向國際賽

110年全國大專校院運動會連四日的田徑賽事邁向尾聲,今(5)最終日上午進行公開女子組鏈球項目,蟬聯108、109年兩屆金牌的臺灣體大余雅倩,試擲成績驚豔全場,以64公尺12強勢奪金,更改寫16年前由黃芝鳳擲出的全國紀錄,除創個人生涯最佳外,還達標亞運、世大運參賽標準。 首次試擲,臺體大余雅倩就以62公尺99擲破全國紀錄(原紀錄61公尺54),隨後二、三擲接續擲出60公尺以上的成績(62公尺37、62公尺81),第四擲更將全國紀錄再次堆高,擲出64公尺12霸氣稱后,同時一舉超越亞運、世大運參賽標準。(亞運參賽標準60公尺、世大運參賽標準61公尺34) 「我今天來就是以全國紀錄為目標,幸好最後有達成自己的設定。」過去因鏈球訓練需加強大腿的肌群,注重身材的余雅倩坦言:「一開始會排斥訓練,但隨著大學成績步步提升,身型變化與得到的成就感相比,我更專注於自己的訓練上。」 余雅倩坦言這一路走來相當不容易,在大學最後一年爭取到進入國訓練習的機會,但曾因未能突破亞運標準而感到失落,但可望達標的她,堅持辛勤保持訓練,她表示今年參與全大運前其實很緊張,這幾天都睡不太好,「因為只剩下全大運、全運會兩場大型比賽能夠挑戰亞運標準,壓力比之前來得更大,幸好自己有達成這個目標」。 「如果贏過其他選手,不但自己不會緊張,有壓力的人還會是他們!」臺體大教練張銘煌時常給予鼓勵,與她一起持續備戰全運會。談及全運會的目標,余雅倩表示以突破自己為主,「我就是全力去拚,希望在全運會能夠再推進全國紀錄。」 110年全大運田徑公開女子組鏈球 金牌:臺灣體大 余雅倩(破大會及全國紀錄) 銀牌:臺灣師大 洪琇玟 銅牌:臺灣體大 梁宥婕

高醫楊潔昕、輔大郭兆庭、臺大成琦。攝/林宜臻
綜合

「感謝拼命堅持的自己」 郭兆庭雙金圓夢之旅

「好險我堅持下來了!」輔仁大學郭兆庭今(5)日在一般女生組田徑800公尺決賽,以2:26.34的成績奪下本屆全大運個人第二面金牌。 400公尺、800公尺這兩面中長跑金牌,於郭兆庭而言意義非凡,不管是個人在全大運首面金牌終於出爐,亦或是即將離開這個舞台的不捨。 五月全大運確定延賽後,郭兆庭本打著「那就放棄吧」的念頭,荒廢訓練、逃離田徑場,但是當看見其他一般組選手還是一如繼往堅持訓練時,反問自己:「他們都這麼努力了,為什麼我要放棄?」才穿回跑鞋、重新站上跑道。 六月從輔大畢業以後,一直是自己獨自訓練,少了隊友、教練的陪伴,讓郭兆庭直呼:「又累又孤單!」從未在全大運賽場上拿過金牌的郭兆庭,此次達成雙金目標,賽後坦言「如釋重負」,沒也有辜負自己重拾訓練的堅持。 這是她最後一次以學生身份參加比賽,告別了這個賽場,即將全心步入職場,郭兆庭笑著說道:「還是想以未來的工作為主,但運動依然會一直長伴我左右。」 110年全大運田徑一般女生組800公尺 第一名:輔仁大學 郭兆庭 第二名:高雄醫學大學 楊潔昕 第三名:國立臺灣大學 成琦

北市大學劉文斌在一般男生組撐竿跳高奪下金牌。攝/林宜臻
綜合

收下人生第一面獎牌 北市大劉文斌撐竿跳高摘金

北市大學劉文斌今(5)日在田徑撐竿跳高決賽中,以4公尺25的成績,在眾一般男子組好手中脫穎而出,雖然最後挑戰大會紀錄失利,不過劉文斌仍收下金牌,而這也是他「人生第一面獎牌」。 首度參加全大運的劉文斌,一路從3公尺85、4公尺05皆飛身過桿,緊接著挑戰4公尺25也順利跳過,確定拿下金牌的他,決定再接再厲挑戰大會紀錄4公尺40,不過三次嘗試皆失利,最終帶著4公尺25的成績,劃下本屆全大運驚奇旅程。   劉文斌練習撐竿跳高長達五年的時間,他笑說:「原先就看好4公尺40的高度,來全大運的目標原本是預計挑戰大會紀錄。」不過因賽事延期的關係,加上疫情嚴峻,導致沒什麼時間練習,因而小感可惜。 雖然沒能突破大會紀錄,不過初體驗就迎來人生第一面獎牌,依然別具意義,他誓言「突破大會紀錄」下屆再來:「我不會把金牌視為目標,比較想破紀錄!」他期望之後有能力,再前進公開組挑戰。 110年全大運田徑一般男子組撐竿跳高 金牌:北市大學 劉文斌(4公尺25) 銀牌:成功大學 蔡智明(4公尺05) 銅牌:南臺科大 林胤辰(3公尺95)

國體大黃詩涵成功飛向沙坑,以5公尺93的成績勇奪金牌。攝/林裕庭
綜合

越過一座司令臺的鬥志 國體大黃詩涵跳遠三連霸封后

「跳遠場沙坑後有司令臺,我就用盡全力連司令臺也一起跳過去!」110年全國大專校院運動會,今(5)日在國立成功大學操場進行最後一天的決賽賽程。公開女子組跳遠項目,蟬聯兩屆后座的國體大黃詩涵,首次試跳即跳出5公尺93,終場也成功以此成績,連續三屆奪得金牌,續寫跳遠項目三連霸。 這次全大運跳遠場的場地配置,與其他賽事略有差異,以往在跳遠場後方會有空間讓選手有段距離緩衝,但本次成大的跳遠沙坑後方緊連露天觀眾看臺,於助跑時會有視覺差異,但國體大黃詩涵表示,對自己跳遠並不構成太大影響,「在跳遠場上時,而看臺建在終點那邊,讓我更有一種跳過它的鬥志。」   「風的改變會讓你無法預測、且措手不及,當風改變時,就算跑再快,可能會因為風而打亂自己的節奏。」在試跳過程中,黃詩涵認為當下風的改變會讓人感到緊張,但也因這個變數而讓跳遠富有變化的樂趣,且自己逐漸適應風是有好處的:「在逆風時,想辦法突破自己『逆風向前』;在順風時,就可以很放鬆地『做自己』。」 她進一步說明跳遠是需要距離感與協調性的運動,昨天4x100公尺接力搶下銀牌後,她認為徑賽幫助她增強許多協調性,在助跑階段更為順暢,成績也因此而逐漸提升。賽前原先設定的目標就是達標亞運,雖這次未能突破參賽門檻,但她也強調近期有持續保持狀態,希望在十月中旬的全運會中,再次挑戰自我、直指目標。 110年全大運公開女子組跳遠 金牌:國立體大 黃詩涵 銀牌:國立體大 向嘉莉 銅牌:北市大學 陳佳倩

110年全大運一般女生組跳高獎牌得主,臺北商大林葳柔(左)、中華醫大廖苡辰(中)與屏東科大蕭嘉美(右)。攝/黃靖玟
綜合

廖苡辰第2金入袋 盼下屆突破欄架紀錄

前一日才在七項運動拿下一般女生組金牌,今(5)日再於跳高以1公尺52的成績封后,來自中華醫事科技大學的廖苡辰,奪下110年全大運個人的第2金。 七項運動與跳高決賽的競賽時程只相隔一晚,廖苡辰表示,就是趕快放鬆、伸展,不要讓身體肌肉太過緊繃。上屆在跳高項目以第七名作收的她,談及這次七項運動金牌加身後的表現,笑著說道:「其實狀況還是有點小疲勞啦,能跳到1公尺52的成績已經算滿意了。」 廖苡辰從國中開始練田徑,卻在高一巔峰時期因為右腳十字韌帶手術以及轉學等原因,錯過全中運,直到大學才重回田徑賽場。重返熟悉的田徑場,廖苡辰覺得一般組與公開組最大的差別在於,比較沒有包袱,她直言:「可以更享受比賽。」 隨著全大運落幕,廖苡辰想先讓自己好好休息一兩週的時間,希望可以盡快調整至高一全盛時期的狀態;沒意外的話,明年也會是最後一屆全大運,她將全心投入訓練,目標突破個人欄架最佳紀錄。 110年全大運一般女生組田徑跳高名次 第一名:中華醫事科技大學 廖苡辰 第二名:國立臺北商業大學 林葳柔  第三名:國立屏東科技大學 蕭嘉美

臺師大曾廷瑋在全大運公開男生組3000公尺障礙賽拿下金牌。攝/林宜臻
綜合

一掃去年陰霾 臺師大曾廷瑋雙金入袋

來自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的曾廷瑋,今(5)日在全大運公開男生組3000公尺障礙賽跑出9分16秒62,逼退去年金牌得主臺灣體大黃登顯,拿下本屆全大運第二面金牌,賽後他透露,拿下這面金牌的意義非凡,也有著擺脫去年陰霾的感覺。 繼公開男生組5000公尺決賽中跑出15分18秒43、拿下該項目個人首金後,曾廷瑋今天在在3000公尺障礙賽再度稱霸,也是他睽違兩屆重新登頂。他透露因天氣太熱,在跑完第二圈後頭有些暈眩:「當時還好有隊友蔡詠旭上來領先帶著,剛好也趁那時休息一下。」直到最後500公尺的路程,曾廷瑋加速前進,「有維持住氣勢,最後才順利地拿到這面金牌」。 贏過上屆封王的黃登顯,曾廷瑋則說:「其實我去年也有參賽,當時只跑了五圈就因傷退賽,所以這次對我來說有擺脫去年陰霾的感覺。」他表示到終點的時候心情非常激動,除了替學校奪下金牌外,更是告別過去自己的不堪、難過的陰影。 這是曾廷瑋六度叩關全大運,也迎來他在全大運的第十面獎牌,不過他謙虛地說:「我覺得賽場上會發生什麼事情誰都不知道,每一年大家練習的狀況也都不同。」接下來的目標,曾廷瑋則希望自己能在兩個禮拜過後的全運會有好表現,更希望有機會能衝擊亞運會的參賽標準。 110年全大運公開男生組3000公尺障礙賽(0.914公尺) 金牌:臺灣師大 曾廷瑋(9分16秒62) 銀牌:臺灣體大 黃登顯(9分22秒19) 銅牌:臺灣體大 廖宣豪(9分30秒89)

來自香港的湯樂榆全大運初體驗。攝許喬茵
綜合

來臺首場全大運 港生湯樂榆田徑長距離雙金后

「很難忘的回憶,第一次與這麼多的高手同場較勁,感到很榮幸,很感謝他們在如此炎熱的天氣下,都願意主動出來帶跑!」來自香港、就讀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的湯樂榆,首度參與全大運就收獲滿滿,在5000公尺、10000公尺封后,帶回兩面金牌。 湯樂榆今天在5000公尺最後倒數階段才衝出,順利超越同是初登全大運的臺灣體大張育禎,將公開女子組田徑長距離金牌通通帶走。在天氣悶熱又無風的狀況下,跑出這個秒數,湯樂榆十分滿意,也提到因為今天都有不同的選手出來帶領,才能有如此佳績。   「在香港沒有體育班。加上讀書壓力大,時常會壓縮到練習時間!」湯樂榆分享自己曾在2017年世大運來到臺中參與訓練營,覺得在這裡訓練氣氛及時間都非常好,不同於香港常是晚上訓練,會影響睡覺時間,對比作息、環境等等因素都更有利於訓練。 因為喜歡上臺灣田徑訓練環境,選擇來臺就讀大學的湯樂榆表示,香港天氣更為濕熱,到了這裡,跑步環境更舒適的情況下,在5000、1500公尺的成績也相較在香港時更快。待疫情過後,希望能多參加臺灣的路跑賽、場地賽等等,多與長跑運動員切磋交流。 110年全大運公開女生組田徑5000公尺 金牌:臺灣師大 湯樂榆 銀牌:臺灣體大 張育禎 銅牌:國立體大 賴庭萱

大專體總響應國際大學體育日,舉辦「世大運會客室」系列對談,邀集各運動好手線上參與。(圖/大專體總)
國際

奧運好手回顧世大運 線上交流同慶國際大學體育日

「Nice 2 meet you, Let’s IDUS!」大專體總在教育部體育署指導下,舉辦「世大運會客室」對談活動,邀集13位中華隊好手與多國選手線上互動,分享世大運參與經驗及備戰心得,帶來不同運動的見聞,共同歡慶9月20日「國際大學體育日」(IDUS),系列影片連三週播出,吸引破萬觀看及討論。 今夏中華隊在東京奧運創造佳績,陣中不乏過去站上世大運頒獎台的佼佼者,如舉重金牌郭婞淳、射箭男團銀牌魏均珩/鄧宇成/湯智鈞、射擊吳佳穎及楊昆弼、田徑楊俊瀚等,以及明年成都世大運有望代表出賽的好手,如柔道銀牌楊勇緯及初登最高殿堂的林真豪。「世大運會客室」盼延續影響力,藉由選手親身歷程分享,凝聚大眾對運動及選手的關注,以及大專體育發展、學生運動參與更多的認識。 體育署表示,自2018年與大專體總攜手響應IDUS,已連續四年舉辦多元活動推廣運動參與,期間包含大專媒體志工進修、運動傳播產業觀摩、大專師生研習、13國在臺外籍學生的運動體驗等,結合與國際大學運動總會(FISU)、亞洲大學運動總會(AUSF)、各國大專體總視訊連線研討分享,傳遞IDUS核心價值,並深化實質交流,不但參與學員熱烈迴響,也受到國際高度關注與肯定。 今年由選手角色帶動參與,透過線上對談方式激盪不同火花,除了世大運中華隊代表,還找來馬來西亞、韓國、菲律賓等世大運選手與會。此外,更邀請身兼FISU執行委員及大專體總秘書長的曾慶裕教授擔任特別嘉賓,同時與FISU學生大使、大專媒體志工SSU特派員合作企劃後製,並於影音頻道SSUtv播出,密切串連相關角色與平台,進一步呈現IDUS內涵意義。 運動員出身、曾參與1993水牛城世大運的大專體總秘書長曾慶裕分享:「FISU和世大運都是希望藉由競技運動達到全世界大學生交流的平台,這個平台是屬於年輕人,具有青春活力、結合運動跟文化的!」近年推動的IDUS同樣致力於這精神,他鼓勵年輕學子以開放的心胸面對交流的機會和經驗,「每個人心中都有運動的精神價值,藉著運動大家有共識和凝聚,能產生更大的力量。」而大專體總也會兼顧大學生的活動需求和教育目的,持續幫助學生運動員往目標前進。 「世大運帶給我運動生涯非常大的轉折跟成長,是轉捩點和前進的力量。」國際舉重場上戰功彪炳的郭婞淳,坐擁世大運兩金及三項大會紀錄,談到兩屆參賽,皆是經歷奧運不理想表現後能盡情發揮、再創高峰,加上深受主場歡呼力量的感動,她不忘鼓勵未來參賽的學弟妹勇於嘗試:「盡全力去享受比賽吧!」 柔道楊勇緯將世大運失利韜養為成長的養分,與同窗林真豪都在摔與被摔之間領略場上與人生的進退之道,他逐步調適心態:「我正在做讓大家認識和了解柔道這件事,走下頒獎台一切從零開始,我會保持初心繼續努力前進!」世大運參賽三屆拿下1金4銀的魏均珩,分別搭檔鄧宇成、湯智鈞續寫射箭男團銀牌紀錄,2019起固定配合的三人,也透過一起參與不同運動培養絕佳默契。射擊「證件妹」吳佳穎感謝世大運讓大家認識她,楊昆弼經過大賽洗禮更添膽識,兩人奪牌分別寫下空氣手槍、不定向飛靶參賽新頁,也珍惜場外與各國選手、賽會人員的互動。 回顧引發全臺熱潮的2017年臺北世大運,對許多「回家比賽」的中華隊選手意義非凡。該屆主場飆出百米金牌的「臺灣最速男」楊俊瀚有感而發:「經過世大運,有更多單項慢慢被大家看見,讓觀眾開始去關注田徑或其他運動。」當年以高三應屆畢業生身份參賽的快腿葉守博,也一直把難得的世界級經驗視為選手生涯的肯定和信心來源。女籃選手雖少在綜合型賽會亮相,不過已並肩征戰兩屆世大運的羅蘋、徐玉蓮,很慶幸能見證小巨蛋滿場奪銅,交手列強的挑戰也激勵著他們:「能夠站在國際場上,是一件非常光榮的事情!」 與談選手也帶來各國大學體育活動的視角,如旅日好手商瑠羽細數日本柔道養成的階段;韓籍球員許筱彤、張芝恩談談不同籃球環境下轉換身份的學習;來自馬來西亞的射擊選手黃冠捷、短跑選手方垲竣,從世界級賽事的震撼萌生挑戰更高殿堂的勇氣;菲律賓選手Loren Chloe Balaoing因射箭接觸FISU大使課程培訓和國內運動推廣等,都讓人見識投入大專體育賽事活動呈現的多元樣貌。 除了在主持人王博麟帶領下進行豐富精彩的經驗分享、觀眾問答,最後大專體總致贈每位選手IDUS禮物盒,內含呼應FISU logo五色、具有臺灣特色的禮品,包括忠實反映在地文化的鳳梨酥和乖乖、印有大專聯賽吉祥物的紅包、因應各運動的巴隆隊長客製鑰匙圈、疫情必備的口罩等,均代表對選手的祝福和應援,也希望用輕鬆趣味的方式,增進彼此了解,搭建友誼的橋樑。 如同IDUS遍地響應的活動及不間斷的國際交流,大專體總無畏疫情衝擊及隔閡,持續融入創新內容及形式,善用溝通管道及社群傳播力量,創造與區域與全球大學體壇更多的互動與連結。 到SSUtv觀看所有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