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行銷大哉問-名人分享會」合影(由左至右)P.League+執行長陳建州、緯來體育台台長文大培、展逸國際企業董事長張憲銘。攝/李政穎
綜合

來自天使的聲音 在運動產業堅持下去的動力

2020臺灣運動產業博覽會9日,邀請到P.League+執行長陳建州、展逸國際企業董事長張憲銘和緯來體育台台長文大培參加「運動行銷大哉問 ─ 名人分享會」,與民眾分享運動行銷對於臺灣運動產業的幫助,以及臺灣現今的運動風氣、文化剖析。 1998年,中華職籃CBA受亞洲金融風暴衝擊下解散,曾是球員的陳建州和張憲銘在危機中走出不同的道路,「黑人」陳建州笑談:「我們六零年代是失落的一代,但我們提早踏入了社會,以另一個角色去幫助運動。」 張憲銘高掛球鞋後,轉戰運動行銷市場多年,正逐步擴展至運動教育,他分享道:「運動產業絕對辛苦的,你要為你背後堅持的東西去努力!」他以足球為例,臺灣被稱作「足球沙漠」,但現今許多團隊投入心力於基層足球中,這些成果雖無法馬上收穫,但也許在十年後,這些孩子會成為臺灣足球的支柱,甚至投身於運動產業中,他強調:「運動教育會是改善運動環境的一環。」 進入體育傳播33年的文大培提及運動員與品牌關係之間的轉變,麥可·喬丹在1984年出現後,運動員不再只是代言品牌,也出現了運動員成為品牌的模式。張憲銘也提出他對市場的見解:「大品牌想要的是創新,不是當追隨者。」如何讓品牌在市場中,優於競爭者,給予消費者更好的體驗,甚至讓贊助商與消費者產生連結都是重點。 近期成立臺灣男子職業籃球聯盟「P.League+」的陳建州表示,「籃球的價值可以超越勝負,很多人知道那是一種價值,你要把那份價值推廣出來。」他將以「觀光」切入新聯盟的行銷,盼帶給當地收益,創造「機會」。 陳建州回顧寶島夢想家在第一季ABL(東南亞職業籃球聯賽)時,雖然球隊成績不如預期,但一名當地民眾特意前去感謝他,因為長期再外地的兒子在假日決定回到彰化支持家鄉球隊,讓他們有了父子相處的時光,「夢想家把彰化的人帶回來了,你也把我兒子帶回來。」陳建州認為這宛如來自「天使的聲音」,給予了他堅持下去的動力。 「運動欣賞」在臺灣備受考驗,大眾有許多娛樂可選擇,賽事往往必須保證精彩才能吸引觀眾,這是臺灣運動產業最大的考驗。如今疫情衝擊全球經濟,陳建州引用英國首相邱吉爾的名言:「不要浪費一場危機。」期許大眾正向面對運動產業的窘境,一起在困境中締造轉機。

左起依序為:臺北市體育局副局長劉寧添、體育署副署長林哲宏、中華奧會副主席蔡賜爵。攝/曾馨儀
綜合

2020臺灣運動產業博覽會閉幕 16萬人次創紀錄

2020臺灣運動產業博覽會今(9)日舉行閉幕典禮,從7月17日至8月9日共24天展期,吸引創紀錄16萬人次觀展,在臺灣運動風氣逐漸提升,盼未來政府、企業、民眾三方互助,使臺灣運動產業更加蓬勃,用運動豐富生活也能「撼動未來」! 本屆運博會共有五大主題館,「運動日常」、「運動專業」、「撼動館」、「未來館」及「電競及多功能館」,教育部體育署副署長林哲宏表示:「一年多前開始和諮詢小組及各界菁英交換意見,確定策展單位並結合電子競技,辦理北中南區的參展說明會,感謝120多個廠商單位、借展及個人50個單位,因為大家的努力,將士氣帶動起來。」 「有個業者和我說,體育署負責外場氛圍,裡面靠我們。」林哲宏提及,政府必須營造友善運動產業環境 ,業者才能自己生存下來,「萬事起頭難,這次將設計導入整個活動呈現,臺灣運動產業博覽會是一個品牌,LOGO有進行商標註冊,駐臺機構代表這次也非常肯定,過程一定有需要改進的地方,我們內部召開檢討與協調會,希望營造臺灣品牌在國際發光發熱。」 三年前臺北世大運成功經營,使運動產業未來發展性被看到,臺北市體育局副局長劉寧添表示:「運博會不是結束,而是開始。」運博會原規劃8月9日一同與東京奧運同時閉幕,但受疫情影響奧運延賽,中華奧會副主席蔡賜爵對於中華隊品牌經營提及:「1988年漢城奧運到2016里約奧運,30年來臺灣沒穿過自己品牌,經由教育部與勝利科技跨部會合作,設計一款代表臺灣精神的團服,好的開始成功一半。」 如同本屆運博會宣傳片口號:「拚第一,不是只有我一個人的事。」運博會在各單位合作圓滿落幕,參觀民眾提升對運動產業認知與開拓視野,促進產業經濟活絡,讓臺灣運動產業更上層樓。

DARTS LOVE台灣慈善公益飛鏢單打賽。攝/曾馨儀
綜合

翻轉刻板印象 打飛鏢也能做公益

臺灣運動產業博覽會今(8)日於多功能展演廳舉辦「2020 DARTS LOVE公益飛鏢賽」,由DARTSLIVE TAIWAN和福沃社會企業有限公司公益種子共同舉辦,聚集臺灣各路打鏢好手切磋、推廣飛鏢外,活動經費將捐助原住民棒球協會以及偏鄉孩童,用飛鏢將愛傳出去。 飛鏢是臺灣近年熱門運動,除深受年輕人喜愛,也吸引不少銀髮族參與。DARTSLIVE活動推廣部部長張淑妮表示:「飛鏢在臺灣是小眾市場,沒有年齡限制,世界有許多鏢手是60歲以上,飛鏢很適合樂齡環境。」張淑妮提到,飛鏢與長照結合是未來市場,未來將與臺北市體育局規劃,在運動中心或場館放置飛鏢機台,搭配樂齡課程需求。 張淑妮提到,在臺灣飛鏢機台設置法規較嚴謹,和傳統刻板印象有關,「日本和香港的飛鏢公司,消費型態以飲酒文化搭配為主,但臺灣市場共融性大,日間通路和大魯閣合作,教育部分與大專院校合作,盼將飛鏢機台融入體育課程。」 張淑妮提到,運動未來一館飛鏢攤位成效極佳,流動率可快可慢,流量多時一天600人,少則300人,「有一位老先生第一次碰飛鏢機台,體驗後非常有興趣,希望自己未來能參加比賽;也有一位五歲小朋友一開始玩射不上靶,經由選手教學後就成功了。」 公益飛鏢賽公開組冠軍王志祥表示,自己每天花5至8小時練習,他鼓勵飛鏢初學者先以培養興趣為主,練習量以自己理想程度安排,「為興趣努力一次,等到了國、高中發育穩定後再去練鏢,除了培養第二專長及興趣,飛鏢是靜態運動很適合不會打棒籃球的人。」 一般組冠軍楊林翰打鏢經驗3年,他談及臺灣飛鏢環境:「自己曾在上海工作,臺灣飛鏢店家密集度比上海高,尤其臺灣人很友善,是極佳的環境。」他也表示:「打鏢過程起起伏伏,太過於執著會忘記一開始的熱忱,享受過程是最重要的。」

福爾摩沙驃騎團團長戴宏凱與團員示範刀法。攝/曾馨儀
綜合

帶入歐洲史實武術的先鋒 福爾摩沙驃騎團

臺灣驃騎刀先鋒「福爾摩沙驃騎團」8日於臺灣產業博覽會運動日常館的沙龍舞台介紹西洋實戰刀法,團員自己縫製帥氣、安全的盔甲與金屬響亮的碰撞聲是台上焦點,吸引許多民眾駐留。 波蘭在歷史上,曾為捍衛基督教的價值而戰,被喻為「基督教最後的堡壘」,而波蘭騎兵在軍事衝突中,扮演機動性、關鍵性的角色,其刀法成為後人效法的武術之一。波蘭刀法使用驃騎刀,又稱馬刀,屬於重型軍刀,需善用手腕帶動揮刀的力量,刀法以弧形的方式進行,攻擊目標是敵手露出盔甲外的部位:大腿內側、腋下、手腕及太陽穴。 波蘭刀法是歐洲史實武術的一環,使用古代傳統武器進行格鬥,相較於大眾耳熟能詳的「擊劍」運動已經競技化,在攻擊端受到限制;在歐洲史實武術規則上,選手絲毫不能被對手擊中,場上也沒有「互擊」後,雙方得分的觀念,講求實戰應用,福爾摩沙驃騎團團長,亦是總教練的戴宏凱解釋道:「古代在戰場上,只要被對手傷到,都會造成體力流逝。」 社會上的隨機殺人案件層出不窮,「如果有一天,我碰到什麼意外的時候,我能不能保護我自己?」曾是擊劍選手的戴宏凱對於自己能否應對「實戰」產生疑慮,因而決定加入真實對打的社團,成為美國Kron史實歐洲武術團、美國NAWA印第安武術團團員,爾後將技法帶回臺灣的第一人。 四年前,戴宏凱從武術教室開始推廣西洋實戰刀法,這些技術具有對抗性、高衝突,學習門檻高,加入社團的成員多有運動底子。戴宏凱認為,若自己能學會實戰刀法的應用,便能在危險時刻保護自己,也有餘力守護他人,他將歐洲史實武術帶回臺灣,其目的是盼望帶給國人學習防衛的方式。

第五屆「我是運動創業家」大合影。攝/李政穎
綜合

不只是運動員也是創業家 履行夢想的時刻

「運動123,創業好簡單」,以提升運動產業發展,培植、輔導具潛力之創新創業團隊為目標,體育署舉辦第5屆「我是運動創業家」,7日於臺灣產業博覽會多功能展演廳舉行頒獎典禮,揭曉得獎名單。 此屆分為以運動推廣為核心的「社會創新組」和商業發展的「商業營運組」,107支隊伍從三大主題:運動參與、運動科技、運動創新中,擇一類別參賽,今日共頒發118萬元給10組得獎團隊。 開場由推廣花式籃球的球魁有限公司創辦人陳勇勝與其團隊演出,並與體育署副署長林哲宏互動,精彩表演獲得滿堂彩。陳勇勝自小熱愛籃球,夢想擁有自己的教室,他在106年獲創新組第四名的殊榮後,正式成立公司,「我把自己的興趣變成工作,它帶給我好多快樂,我遇到困難打給體育署窗口,他們都願意幫助我,現在花式籃球成為了我的事業。」 此屆商業營運組部分,「繁星教育 starry fencing 」以擊劍教育國際交流提供體驗課程榮獲亞軍,創辦人陳澤元是國家代表隊鈍劍選手,他與國立臺灣大學朋友合作,開創擊劍教學與家教課程,學員在訓練前後,透過家教輔導學科,盼培選手成為文武雙全的頂尖學生運動員。 陳澤元非體育班背景出生,他以將近頂標的學科成績進入大學,也獲得國外學校體育獎學金,「這條路我自己經歷過,我知道學科很重要!」他提到,在此次競賽過程中,評審曾問道:「像林書豪會讀書又會打球的人是特例,『繁星教育』為什麼認為自己可以做到?」 陳澤元表示,倘若大眾覺得文武兼備的選手只是特例,那大家最終會將問題指向臺灣的教育環境,「我們不去嘗試,我們永遠都不會知道,我有好的教練資源,我的夥伴有好的學術資源,如果我們能製造出第一個、第二個擊劍界的林書豪,那這件事情就會慢慢被改觀。」 第五屆「我是運動創業家」圓滿落幕,社會創新組得獎團隊依序為:GWO社團法人台灣外籍工作者發展協會-外籍移民工作足球練盟、醫護鐵人、獨木舟日常、原生鄰.樂活、LEADER領袖人。商業營運組則是:Uniicube、繁星教育 starry fencing 、CHIAOLLENGE、無限泳、GOLFOURIT高球聯盟。

焦點對談:運動產業未來發展關鍵的策略思考。攝/曾馨儀
綜合

科技時代來臨 跨界人才合創運動產業新策略

運動產業逐漸蓬勃,不侷限於競技賽事,包含提供民眾從事、觀賞運動之服務,多元的內容需要跨領域人才駐足合作。「2020 Sport X運動產業策略論壇」6日在臺灣產業博覽會多功能展演廳舉行,邀請產、官、學三界,共13人對談,創造臺灣運動產業未來的新產略。   回顧2018年,運動產業占全球國內生產毛額(GPD)1.64%,總產值達1.33兆美元。財團法人中衛發展中心經理黃鈺雯以韓國運動產業政策為例,韓國結合體育、觀光、文化,打造綜合型運動產業,觀眾以觀賽為目的,前往外縣市旅行,成為體育觀光模式。她強調,運動產業的發展是需要「跨部門」合作。   若以另一個角度看運動,本屆運動產業博覽會策展人,亦是桔禾創意整合有限公司總監張漢寧道:「現在的運動產業不只是培育選手,包含設計導入。」他以東京奧運為例,運用設計、美學展現國家的軟實力,如奧會傳承聖火的火炬,由設計師岡德仁採用櫻花造型,體現日本特色,並回收2011年東日本大地震災區臨時住宅的鋁製材料再製,背後蘊藏著日本人的心願及永續之精神。   回顧臺中今年的運動發展,中華職棒4月12日領先全球職棒開打,企業女壘聯賽、企業甲級足球聯賽陸續開賽,臺中市運動局局長李昱叡致力培養國內運動及觀賞人口,串聯民眾與體育。運動教育會影響後續體育觀賞人口的突破,而臺中市政府積極培養基層、合辦體育營隊,以實際行動力支持選手。   Basepara棒球學校創辦人謝秉恆,融合教練技術、運動科學及智能數據,「優化」臺灣棒球的訓練方式,進而有效提升選手運動表現和民眾學習樂趣,他分享美國棒球球團建構了資料科學部門,當中這最要的核心是運動和科技的跨界人才。   未來,臺灣亦可培育選手即早了解科技,提供轉換跑道的機會,謝秉恆最後談道:「臺灣運動產業的科技公司需要接地氣,抱有同理心,與選手及教練更加互相了解。」

「棒球點子王」林敏政先生(右)。攝/曾馨儀
綜合

穿越棒球時空 賢拜講古乎你聽

回顧臺灣棒球發展,60-80年代紅葉、金龍少棒拿下世界冠軍,到「南美和、北華興、東榮工」的三冠王熱潮,至今令老球迷回味無窮。今(5)日臺灣產業博覽會多功能展演廳,由臺灣棒球名人堂協會舉辦名人論壇講座,邀請老前輩李宗憲、林敏政以及資深體育記者,臺下聚集少棒至大專層級選手聆聽,由前輩談論臺灣60年代三級棒球發展,後續銜接成棒國際賽與職棒發展。 第七屆臺灣棒球名人堂獻獎四位傑出者,「棒球太子」李宗憲就是其中一位。李宗憲來自屏東恆春,擔任投手的他高中就讀南英商工時,帶領拿下高中組冠軍甚至跳級支援成棒比賽;生涯參與4次亞洲盃,前聯合報、民生報體育中心主任楊武勳提到:「當時如果投手是李憲宗,大家都搶著跑去看。」 談到李宗憲的成名戰,必定是1963年亞洲盃對上日本完投9局,雙方以1比1和局,是臺灣首次沒有敗給日本的投手,更被日韓報紙評為:「亞洲最好投手」,李憲宗表示:「以前臺灣有『懼日症』,還沒比賽就腿軟心裡害怕。」1965年日本讀賣巨人隊來臺春訓,「OH桑」王貞治更指定李憲宗擔任餵球投手。 「棒球點子王」林敏政,曾獲得2015年體育署運動精英獎終生成就獎、2019年臺灣棒球名人堂終身奉獻獎,他笑說:「現場應該99%都不認識我。」林敏政談及,自己和多數人不同,近50年棒球職場只有7年半選手生涯,也曾做過令棒球界譴責的事,「以前在臺中我是個壞孩子,到棒球場書包一扔佔場,當地人都知道沒人敢靠近林敏政,很後悔,所以決定為棒球做多點事情。」 林敏政是臺灣棒球科學化訓練的創始者,將少棒至成棒,以及職業棒球建立完整體制,至北體執教時,郭源治、王建民都是他的得意門生。林敏政表示:「棒球是臺灣競技運動界,最有系統、最完整項目,三級棒球是基礎,龍頭是職棒,棒球前棒協理事長謝國城去世前一年,棒協自訂成棒振興計畫,由我開始草擬,有機會為臺灣基層棒球奠定基礎。」   現場觀眾提問,臺灣目前棒球風氣落差較大,如何讓甲組和大專層級賽事熱絡,林敏政提到:「現在所缺的是製造明星,而現在領導階層較重視國際賽。」臺北市大棒球隊隊長邱繼諒表示:「大專層級比賽較少人關注,也希望能增加比賽場次,讓棒球給更多人看到。」現場民眾也分享:「從學生棒球到職棒,比較常看到檯面上的明星選手,而背後籌備的人較少受到關注,謝謝前輩讓三級棒球制度更完整,讓臺灣棒球發展更好。」

詹皓凱(右)示範拳擊教學。攝/曾馨儀
綜合

「公園也能打拳擊」 詹皓凱談臺灣拳擊發展

今(4)日臺灣運動產業博覽會沙龍舞台舉辦「拳擊技術與教學精進培訓計畫」,由拳擊教練「神拳阿凱」詹皓凱為現場觀眾說明錯誤動作解析,以及臺灣拳擊發展現況與困難。 「兒時因患氣喘,一學期請近百天假。」從高中參加健身社開始,詹皓凱接觸拳擊已10多年,就讀東吳大學時更成立拳擊社,靠著自學基礎拳法教導社員和找尋客座教練,也四處替大家找比賽,詹皓凱苦笑:「有次比賽90秒不到就下來了。」 詹皓凱並非科班出生,但對拳擊熱愛極深,他表示,拳擊愛好者需動作矯正時,教練導正要「對症下藥」,「當教練和你說『多練』,學員不懂就像花錢看醫生,醫生說你身體不好一樣。」 學員如何保持熱情與達到成就感,詹皓凱提及:「教練一定比較喜歡有天分學生,但一般民眾都不是選手,學習類型不同,必須因材施教。」 詹皓凱提到,現今拳擊學員多數從健身房開始接觸,而讓民眾「體驗接觸」是推廣拳擊最快方式,「公園常看到打太極,如果換成拳擊,未來一定也可以,讓多數民眾看到而且容易接觸,就會產生興趣。」 對於拳擊推廣詹皓凱不遺餘力,除了提供大學高中拳擊社找尋器具與教練,也提供場地辦比賽,對於拳擊他形容是「帶有人性光輝,又有點違反人性」,「打拳擊遇到危險不是背對逃跑,而是要面對;一般人遇到拳頭向著你來是要閉眼睛,但拳擊要反射規避,這是拳擊帶給我人生最大幫助。」

教育部體育署專門委員黃幸玉(左二)與業者對談。攝/曾馨儀
綜合

民眾安心運動 業者打造友善運動場館

教育部體育署統計,臺灣運動場館業包含42種,其中健身房約600家排第一,游泳則排第二,民眾追求良好運動環境,今(3)日體育署與臺灣體育運動管理學會於松山文創園區多功能展演廳舉辦「運動場館業研習會」,吸引110位地方承辦及公營運動場館之業者參與,針對運動場館之性別平等、營運風險管理、消費者保護權益議題分析,盼提升業者與民眾間運動消費環境。 全球重視性別平權議題,國際奧會主席巴赫(Thomas Bach)擔任聯合國婦女權能署發起「HeForShe」活動大使時曾說:「運動有助於打破障礙並挑戰性別規範。」而臺灣近年將性平概念導入運動場域、教學以及訓練,臺灣大學蔡秀華教授表示:「落實性別平等法規,並重視環境督察,打造友善運動環境創造雙贏。」 臺灣是海島國家、游泳人口眾多,各地政府興建國民運動中心供民眾使用。舞動陽光總經理杜正忠提及:「有良好環境才能吸引民眾消費。」立法院修訂《促參法》後,公辦民營運動場館業者增加,以泳池營運管理為例,從風險規劃、管理流程、安全動線指標都需著墨。場域安全部分,緊急事故演練、救生員數量比、警告標示,安全設施維護是民眾重視一環。 財政部統計,108年健身中心、健康俱樂部總體營收近百億元,智聯運動科技總經理趙甦農表示,有不少民眾對於健身房消費有疑慮,如運動時間、課程選擇,以及成效追蹤都是主因。趙甦農提到,現代科技能串聯IOT遠端智慧控制、運動數據管理、APP競賽管理,用科技連結每位運動的人。 健身產業蓬勃也產生消費糾紛,臺北市政府法務局消保官龔千雅表示:「以今年疫情碰到的14天隔離,健身房是必須同意請假及退費的。」以臺北市政府消費爭議案運動健身類為例,前三名分別是:消費和教練爭議38%、解約違約金及退費25%、定型化契約問題25%。 教育部體育署專門委員黃幸玉表示:「針對健身教練定型化契約,明年新規定開始後,會使消費者及教練權益拉近,避免無限上綱。」盼政府、場館業者、民眾三方共同努力,打造友善運動環境,落實運動生活。

林雍傑(左)、李虹瑩(中)、楊勇緯(右)參加「奧運應援座談會」。攝/李政穎
綜合

競技場下的挑戰 林雍傑盼推廣輕艇至特教

東京奧運倒數355天,臺灣運動產業博覽會今(2)日舉行「數位傳動-奧運應援講座」,邀請輕艇選手林雍傑、柔道選手楊勇緯以及攀岩選手李虹瑩分享親身經歷,讓民眾看見他們有別於競技場上的面貌。 臺灣攀岩界指標性人物李虹瑩在大學時接觸攀岩社,下定決心成為職業攀岩選手,她一肩扛起所有訓練費用,不願成為家裡的負擔,談起移地訓練,她笑說:「朋友都是我臨時的家!」在各地生活時,總有朋友給予她支持和遮風避雨的住所,伴她度過每次難關。 2020年拿下德國杜賽道夫柔道大滿貫賽銀牌的楊勇緯,小時候常跟著家人去道館,「大家互相較勁時,看起來很幸福。」楊勇緯被大家對練時的笑容給吸引,追隨哥哥的腳步一頭栽進柔道世界。 楊勇緯在大學時期,獨自前往人生地不熟的日本磨練,他曾退縮,但念頭一轉,決定以正面的態度迎向挑戰,也在日後收成苦練成果,「會想到這個機會是得來不易的,我好不容易可以在這麼神聖的地方訓練,如果不好好珍惜,要等到什麼時候。」 輕艇選手林雍傑在考取體育班時,林媽媽曾叮囑他:「我們加入體育班不是因為我們不會讀書,是因為我們熱愛運動。」林雍傑謹記在心,利用課餘時間加強課業,努力追上普通班的腳步,雖然辛苦,但他說:「至少我有努力過,不像其他人放棄了課業。」 特教老師是林雍傑的另一個身分,他除了要專注於訓練上,也需要準備教師檢定考試,朋友看到他忙碌的模樣,偶爾開玩笑讓他不用這麼努力,林雍傑仍堅持認真面對,「當大家說我不行時,我就想做給他看!」 林雍傑分享道:「特教老師像是各國的翻譯官,要去翻譯學生的訊息,孩子們掀桌、打自己,想表達的意思都是不一樣的。」他從中培養敏銳的觀察力,運用於訓練上,「像我在看一些選手的動作,會發現那是有意義的,這可以幫助我們在專項上更進步,也讓我們的眼光不一樣。」未來,林雍傑想將輕艇推到特教圈,讓身心障礙小朋友透過輕艇感受水上的樂趣,增加他們的活動力。 要怎麼收穫,先怎麼栽,運動場上每個榮耀的時刻,皆是選手們以汗水換來,邀請大家一同為臺灣健兒加油。